蒋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新探

2023-11-23 14:47郁永彬田蕊
寻根 2023年5期
关键词:铜器铭文

郁永彬 田蕊

蒋国,是西周初期封于豫南的姬姓诸侯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结合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及后世研究可知,西周成王时,周公旦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国,至公元前622年前后为楚所灭,历400余年。

相关文献记载及后世研究多用“蒋”字,而西周金文却不见“蒋”字,唯有“”字。吴其昌先生在《金文世族谱》中言:“金文中但有‘氏而无‘蒋氏,‘正文,‘将省文,‘蒋后起字也。”可见,原记载应为“”,经过后世汉字演变而为“蒋”。为便于理解,在本文研究中,除铭文原文作“”字外,其余均作“蒋”字。

本文拟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蒋国传世铜器进行整理考释,明确铜器时代,探讨其所包含的潜在信息,并结合史料记载及文献研究对蒋国的历史地理问题进行重新梳理解读。

蒋器考

目前发现蒋国铜器多为传世器,如益卣、子爵、卣、兑簋、庚姬器等,少有考古发掘出土铜器,仅见休簋。

经收集整理,现有蒋国铜器为11件,另有1件疑似器。多数为线图,形制、纹饰和铭文可供参考;部分有照片可观,且纹饰、铭文清晰可见;极少部分仅存铭文,不见器身。下面根据铜器的形制及铭文内容,对其出土年代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简要梳理分析。

1.益卣。该卣为传世器,是著名收藏家亚瑟·赛克勒(Arthur M. Sackler)的藏品,收录于《赛克勒所藏西周青铜器》中,现藏于美国华盛顿亚瑟·赛克勒美术馆。其铭文如下:

(蒋)益作宝尊彝。

作器者益应是蒋国人,但由于铜器字数过少且暂未发现其他相关铭文,无法得知更多有效信息。从形制纹饰来看,卣盖圆鼓,顶圆形捉手,壶直口,长颈,下腹圆鼓,圈足。双兽首提梁。盖沿及颈部饰一周省变形动物纹,圈足饰一周窃曲纹,腹部有凸出的锥形装饰,腹内底铸铭文。益卣属长颈壶形卣,该型卣多见于西周早期,承袭商制而作。故该卣应为西周早期器。

2.子爵。一称“子宝爵”,共两器,收录于《善斋吉金录》。两器形制纹饰及铭文均相同,仅刻三字:子宝。

子属于“某子”的称谓形式,黄国辉先生指出,商代多见单用“子”表示家族首领的情况,而少见于周(黄国辉:《商周亲属称谓的演变及其比较研究》,《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2期)。据此有研究认为,子爵中所指为商代方国蒋国,而非周初分封蒋国,子即商末周初蒋氏族长之称(苏浩浩:《出土文献与蒋国历史考论》,《史学史研究》2021年第1期)。

该爵为长流短尾,双菌状高柱,半环首形头,深腹圆底,三刀棱足,饰云雷纹。爵在商代盛行,西周时期,青铜爵多见于早期,到中晚期数量减少。河南省浚县辛村60号墓出土父癸爵(《集成》07987)与其形制相似,为西周早期器;洛阳北窑西周墓M418出土父癸爵(《新收》NA0355)也与其形制相似,同为西周早期器。故子爵应为商末周初或西周早期所作。

3.卣。收录于《西清古鉴》,铭文作:

作父乙宝尊彝。

铭文见“父乙”二字,是以日名称呼父祖的商人习俗,卣之“”与殷商或有些许联系。该卣上置椭长方盖,顶上隆,中心有椭方圈顶形捉手,盖周边下折为直壁微内凹,折壁两侧边缘如犄角状向上耸起。器口部呈椭长方形,子口较直,方唇,粗颈,颈部两侧各有一个环形纽,分别与提梁两端的环纽相衔接,腹部下垂,近平底,矮圈足。颈部与盖缘各饰一周鸟纹,每组纹样各以一兽首(器盖上为变形兽首)为中心,两侧鸟相向而卧,尖喙;器頸部下饰一周凸弦纹;提梁两端各饰一圆雕式羊首。

卣属扁圆体罐形卣,其形制见于西周早中期。该型卣的典型器为作册卣(《集成》05407),时代为西周早期偏晚,为昭王器。另一典型器兑卣(《集成》05154),出土于洛阳邙山庙沟墓葬,时代为西周中期偏早。另有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戈父乙卣(NB1832),与其形制相似,为西周早期器。故推测卣应为西周早期所作,最晚不过西周中期早段。

4.尊。与卣同收录于《西清古鉴》,铭文相同:

作父乙宝尊彝。

尊喇叭口外敞,方唇,长颈微束,垂腹部外鼓圈足。颈部饰浮雕兽首,下饰一周弦纹。该器属于无扉棱筒形尊,多见于西周中期。

5.兑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铭文如下:

唯正月初吉□午,兑作朕文祖乙公、皇考季氏尊簋,用祈眉寿万年无疆多宝,兑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一说“皇考季氏”为周公,兑为蒋国第一任国君;另有一说认为兑为其父“季氏”作器,推测兑本人与其皇考季氏应为蒋氏家族的小宗。另有西周晚期器兑簋、师兑簋(元年师兑簋、三年师兑簋),铭文字体、器物形制、纹饰均与兑簋相似,不排除此“三兑”为一人的可能。故兑身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该簋敛口,方唇。鼓腹略下垂,兽首銎形耳下附珥。平底,圈足下附三支足。口缘饰一周组合形有目窃曲纹,器腹饰数周瓦棱纹;耳部为兽首;圈足部饰一周重环纹,并间隔以三个兽面,以对应其下方的三个支足;支足下端作兽爪形。

兑簋为矮三足簋,多见于西周中期偏后及西周晚期,相似器有出土于陕西扶风庄白窖藏的散车父簋(《集成》03881)。此形制簋多有盖,兑簋盖或可能遗失。

6.休簋。共四器,形制、纹饰、铭文均相同,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64,为西周晚期器,现藏于山西博物院。休簋为附耳方座簋,盖顶有喇叭形捉手,鼓腹略下垂,平底,圈足下附穿孔方座,方座每面有五至六个长方形孔,两耳直立,盖面、器身、方座均饰数条竖瓦棱纹,并饰凸出兽首。其铭文如下:

唯正月初吉休作朕文考叔氏尊簋。休其万年子子孙永宝用。

休为文考叔氏作宝器,一说“叔氏”是以行字“叔”为氏,多见于西周晚期器,而休簋中“叔氏”应与“叔钊父”“晋叔家父”及晋穆侯为兄弟行;还有一说认为休为晋孝侯平;另有一说猜测休的“文考叔氏”与叔邦父(即晋穆侯)可能是兄弟关系。综合考量,有两种推测:其一,休为蒋国人,由于一些原因,休簋到了晋国;其二,休为晋国人,“”字只是名字的一部分,与国别无关。本研究更倾向前者,苏浩浩先生表示,休簋在M64晋侯邦父墓中以“五鼎四簋”的形式成套出现,结合同出的楚公逆编钟,不排除休是蒋国国君的可能(苏浩浩:《出土文献与蒋国历史考论》)。但由于资料有限,其具体身份信息及蒋晋两国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7.庚姬器。该器仅保留铭文,未见器身,《集成》将其划定为西周早期器。铭文如下:

庚姬作母宝尊彝。。

胡长春先生认为母之“”即为蒋国之“蒋”(胡长春:《金文考释二则》,《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铭末“”字,证明庚姬为举族人。该器或可涉及蒋国与其他氏族的联姻问题。

举族是商代家族之一,周灭商后归顺西周统治,京师畯尊(NB1544)记载举族在周初担任重要官职:

王涉汉伐楚,王有繇功,京师畯克匹王,赉贝,用作日庚宝尊彝。。

铭文大意为:昭王过汉水伐楚,有功,京师畯辅佐之,受赐贝,用来做日庚的宝器。李学勤先生认为,“京”即《诗经·大雅·公刘》中“乃觏于京”之“京”,位于陕西旬邑县。(李学勤:《由新见青铜器看西周早期的鄂、曾、楚》,《文物》2010年第1期)由此可知,举族在周初居于王畿附近,并参与了周王的对外征伐。

西周初期,蒋国女子嫁给举族族人,来到京畿附近生活,其女庚姬为母亲作器。蒋国为姬姓国,与举族联姻,即姬姓与殷遗相结合,或可与周初急需巩固统治、收拢殷旧民有关。

另有一器疑似蒋国铜器。

尊。又称“作皇考尊”,其铭文为:

作厥皇考宝尊彝。

一说“第一字系刻款”,而刻款金文多见于春秋时期。“”字为铸后加刻于尊上,原因不明。另有观点认为“”为人名。因此该字是否指蒋国还有待进一步辨析。

此外,姬鼎被认为是蒋国铜器。姬鼎又称姬鼎、姬彝鼎,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铭文如下:

姬彝,用(烝)用尝,用孝用享,用眉寿无疆,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直接出现“姬”二字,因此被认作是蒋国器。蒋国确为姬姓,但“姬”二字并不符合铭文中常见的命名方式,推测其应为“姬,鼎”而非“姬,鼎”,当于姬字处断,“鼎”同为“鼎”之意。故该器应非蒋国铜器。

除上述铭文外,金文中多见“用作宝彝”的记载,如伯卫父鼎(《集成》02489)铭:“伯卫父作彝,子子孙孙万年永宝。”此处“”即为“鼎”,用于句尾,同“用作宝尊彝”,都是用作宝器的意思。“宝尊彝”更为普遍,“宝彝”则多用于鼎铭,是铭文的固定用法,应区别于蒋国器。

综理蒋国铜器可见,不论是器物形制还是纹饰都呈现周文化特征,休簋与庚姬器则显示蒋国与晋国及举族殷遗有所联系。通过检索全国各地出土青铜器图录发现,河南、陕西、山西三地出土蒋国相似器数量最多,山东、湖北等地有零星发现,且形制、纹饰的相似程度极高,进一步印证了蒋国铜器的周文化属性,推测蒋国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一带。

地望考

关于蒋国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蒋国的地望上。我们所熟知的蒋国历史从西周初期分封开始,有研究者认为,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蒋国,并结合甲骨文中的“将”字进行分析推测,商朝确实存在蒋国,蒋国对商王有贡赋义务,并拥有自己的军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商朝蒋国就是西周蒋国的前身,武王灭商时一同灭蒋,通过分封将蒋国的土地和子民赏给周公之子,由此建立西周蒋国。该研究还指出,蒋国在今河南焦作、修武、获嘉一带的蒋河之滨。按此说法,西周蒋国承袭殷商蒋国而建,那么卣、尊铭载为父乙作宝器及子爵中的“子”,或许便可解释。

许多学者对蒋国的封地问题都进行过详细、深入的探讨,研究主要分為迁徙说和不迁徙说两类。

徐少华先生认为,蒋国于西周晚期从尉氏县西蒋城迁至淮南固始县东北处,以加强对淮夷的管理和控制(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戴吉强先生认为,蒋国始封之地并非淮南,而是随着西周政治版图的拓展而南迁,固始一带是其最终所在,蒋国都城原在今蒋集境内兴隆集一带,楚初设期思县于此,秦汉时期迁至淮滨县期思镇。(戴吉强:《西周蒋国与期思地理小考》,《寻根》2008年第4期)马世之先生则认为,蒋国原封于河南获嘉县蒋村,于周昭王、穆王时迁至尉氏县西蒋城,后于宣王时期,为加强对南淮夷的控制,南迁至河南淮滨县境内(马世之:《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大象出版社,1998年);苏浩浩先生认为,西周蒋国承袭商代方国“”(蒋)而建,根据相关卜辞推测商代方国“”(蒋)在“雀地”附近,雀地同为商代方国,靠近豫西,并结合休簋出土于晋侯墓地推测,西周蒋国封地应位于晋东南附近,西周晚期迁至期思。(苏浩浩:《出土文献与蒋国历史考论》,《史学史研究》2021年第1期]

石泉先生认为,期思自西周至春秋均为蒋国故地,并进一步确认期思故城位于蒋集以北、淮水南岸处。[石泉:《古期思—雩楼灌区(期思陂)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境考辨》,《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杨伯峻先生认为:“蒋,据《通志·氏族略》二,为周公第三子伯龄所封国。据杜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北有蒋集,当即其地。”(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陈隆文先生认为蒋国始封地应该在今河南省淮滨县期思故城,不存在迁徙的情况;并认为杨伯峻先生误解了杜预的注释而误认为蒋集是蒋国封地,尉氏县城也不存在蒋国城址,还指出获嘉、修武一带包含蒋字的村庄河流大多为现代所建,与古蒋国毫无关联[陈隆文:《蒋国历史地理考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金荣权先生的观点与陈相同,并提出了蒋封于期思的三个证据:一是较早的文献记载都指向蒋国封于期思;二是郦道元在《水经注》曰“(期思县)故蒋国周公之后也”,进一步印证期思为蒋国所在;三是期思故城的调查提供了考古学上的佐证;而郭沫若先生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也将蒋国标记在了淮滨东南、固始西北的淮水南滨处,自西周至春秋不见迁徙。(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目前学术界较为统一的观点是认为河南省淮滨期思故城为蒋国的封地,相关考古工作亦可佐证。而关于蒋国的始封地、蒋国是否迁徙存在巨大分歧,持未迁徙观点的一方认为,蒋国封地自始至终都是期思故城,没有迁徙;持迁徙观点的一方则众说纷纭,认为蒋国都城从兴隆、获嘉、晋东南等地迁至期思。

就现有史料记载可知,历史上的蒋国地望主要提到了此三处:期思、尉氏、仙居,分别位于今信阳市期思镇、开封市尉氏县和信阳市仙居乡,期思是记载频率最多的地点。

据考证,开封尉氏在春秋时期属郑国。《汉书》记载:“应劭曰:古狱官曰:‘尉氏,郑之别狱也。臣瓒曰:‘郑大夫尉氏之邑,故遂以为邑。师古曰:‘郑大夫尉氏亦以掌狱之官,故为族耳。”金荣权先生也指出,获嘉、尉氏一带有“蒋村”可能是蒋国灭亡之后,蒋人北迁于此地聚居而得名。故该地区大概率与蒋国无关。

而仙居地区属光州(今信阳光山),为古弦国所在。《元和郡县志》载:“仙居县,春秋时弦国,楚灭之。”《春秋》记载:“楚人灭弦,弦子奔黄。”黄、弦、蒋为三个独立封国且相去不远,楚国北上征伐淮水流域息、黄、弦、蒋等一众小国,推测由于该区域封国规模小、距离近且均为楚所灭,经过历朝历代的行政规划及地名变动,使原本相近地区的历史混为一谈,导致后世文献记载可能出现偏差。《宋史》卷二十七载光州因避讳而改名:“光州上……绍兴二十八年避金太子光瑛讳改蒋州……固始光山同上避讳改期思。”可以确定,宋代出现了因避讳将光山改名后为期思,没有说明行政区划是否改变,故此“期思”非彼“期思”。结合《新唐书》记载推测,宋代仙居县、乐安县、期思县三地均为光山县,仅为地名沿革。宋代之后的文献记载很有可能将光州期思与原期思混为一谈,而误认为光州期思为蒋国所在。

由于王朝嬗代和郡县变更,可能造成地名记载的混乱情况,现将有关期思的历史沿革整理如下:

春秋时得名期思,属楚地;

汉属汝南郡弋阳县,下辖期思县;

三国时期置弋阳郡,下辖期思县;

南北朝时期,改弋阳郡为淮南郡;

隋朝,改边城县为期思,治殷城(宋改商城),属弋阳;

唐代改弋阳郡为光州,辖固始、仙居、光山等县,废期思划入固始;

宋代改光山为期思,属固始县,绍兴三十一年复旧名光山;

明清及以后均属固始县;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期思镇,由固始县划入淮滨县,至今隶属于淮滨。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对期思县有如下分析:

1.楚期思邑。《左传·文公十年》:“楚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汉侯国,侯为县,南朝梁废。故城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北。

2.南齐置,今缺。当在湖北旧黄州府境。

3.隋置,唐废。故治在今河南商城县东。

4.宋改光山曰期思,后复为光山。即今河南光山县治。

原期思于南朝梁时废,后出现的期思地点各异。唐宋之前文献记载多以期思为蒋国封地。唐宋以后出现了不同的地名,应与隋唐时期行政区划更改及宋代避讳改名有关。通过查阅史料并未发现有关蒋国迁徙的明确记载,可能是后世为了解释史书中存在多个蒋国记载地而提出迁徙一说。现有史料多见于汉以后,以明清居多,其准确性有待辨析。故,位于淮滨东南、固始西北的期思故城应是较为可信的地望所在。

有学者以周初征淮夷、战火未熄为由,认为西周初期不可能于淮河南岸分封,而考古发掘证明,淮河流域确实存有西周遗存,早期如固始平寨、信阳孙寨和擂台子,中晚期有淮滨白龙庙等,但出土遗物数量少、保存状况差,且未出土有铭铜器,缺乏明显指向性器物,给后续深入研究带来一定困难。但不可否认,在西周初期,豫南地区淮河流域存在周人活动的痕迹。

综上所述,本文偏向期思故城为西周蒋国封地一说,并认为蒋国不存在迁徙。易德生先生通过分析指出该地区存在“金道锡行”的重要金属运输路线。由此,蒋国及周边黄、蓼等国不仅是对抗淮夷、镇守疆土之用,也是西周金属原料运输路线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小 结

本文主要对蒋国铜器进行搜集整理,并重新解读其地望问题。

笔者共搜集蒋国铜器11件,其中子爵2件、休簋4件,另有1件疑似器,去除疑似器和重复器后可参考铜器数量为7件。铜器多为传世器,缺少科学发掘,时代跨度为整个西周时期,以早期器和晚期器居多。子爵、卣、尊三器暗示了蒋国与殷商或有联系;休簋则显示出蒋晋两地的交流互动;庚姬器表示蒋国可能与殷遗联姻。

通过查阅史料发现,文献中以“期思”“尉氏”“仙居”三地为蒋国封地。“期思”是记载频率最高的地区,“尉氏”应属郑国,而“仙居”属弦国。文献中暂未发现关于蒋国迁徙的明确记录,时代较早的文献记载蒋国位于期思,后世多以期思为蒋国封地,宋代由于避讳改光山为期思,自此以后出现了其他关于蒋国封地的说法,应是由于地名变动且相关地区距离较近而引发了记载偏差。故本文偏向期思故城为蔣国封地,且蒋国不存在迁徙情况。

蒋国的历史地理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争论,就现有情况来看,蒋国研究存在着考古资料严重不足的问题,包括铜器数量少、缺少科学发掘的遗存等。并且现有史料较少、年代偏后,以明清时期居多,暂未发现大量汉以前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记载的准确性有待辨析。由此,厘清蒋国的历史地理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更多考古资料进行佐证。

猜你喜欢
铜器铭文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释宗人簋铭文中的“渍腬”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殷墟妇好墓铜器铭文研究
刘朝中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铜婚
山西定襄中霍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