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仙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国有资产管理处,江苏 常州 213164)
国有资产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要求各高校针对国有资产要加强管理,健全配置,完善制度,防止流失,提高使用率。
当前,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需求,难以有效发挥国有资产的价值。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的出现,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合理重组各项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是当前高校办学实力提升的基础与前提。本文立足于大数据时代背景,挖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探索符合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促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稳定健康发展。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由高校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拨给学校的资产、学校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具体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文物文化资产等。厘清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是优化管理的前提。
高校国有资产包括其所属的土地、建筑、交通工具、家具等常规固定资产,还包括各院系各专业用于教学与科研的电子设备、教学仪器、实验设施、实验材料、实习车间等。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的各种无形资产逐渐增多,专利、知识产权等科研成果不断增加,科研成果转化之后还会形成相应的对外投资,因此,高校国有资产的种类呈现多样化特征[2]。此外,高校国有资产除了教学、科研等常规使用方式之外,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使用方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方式也具备多样化特征。
高校占地面积广,除了设置多个院系外,很多高校会有多个校区,各种国有资产分散在不同校区、各个院系,涉及的使用部门与人员较多。此外,在当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很多高校还会与企业以各种形式进行合作,这种情况下高校固定资产的分布会更加广泛。高校国有资产的来源有国家下拨、财政拨款购置、自主知识产权构建、自有资金购置、经营过程中形成、社会捐赠等渠道,在管理过程中,不同渠道来源的资产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管理的难度。
目前,高校国有资产存在数据总量庞大、数据类型复杂、数据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与人员、管理复杂等特征。除此之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数据更新迭代迅速,数据重复累积严重。
第一,数据缺乏唯一性与准确性。高校在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职能交叉,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会出现概念不一致以及反复采集的情况。以房屋面积信息为例,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数据采集标准,因此,在系统中会有房屋的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出租出借面积、权属面积等由不同部门采集而来的数据。不同的数据信息具有不同的含义,为实际使用带来了难度。第二,数据没有统一格式。在以往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工作中,不同部门乃至同一部门对于数据的使用习惯都存在差异,导致了部门之间的数据独立,缺乏数据标准化,数据格式不统一。第三,数据壁垒客观存在。在进行数据融合时存在数据壁垒,导致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数据共享,综合型的数据分析与维护也难以有效开展。第四,存在大量陈旧数据以及不完整数据。在以往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虽然关键的数据得到了更新与维护,但客观上依旧存在数据缺失以及数据陈旧的情况。第五,对于海量的历史数据与冗余数据缺乏统一、妥善的处理方式。在实际资产管理工作中,资产数据的质量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高校资产管理水平能否得到有效提升。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资产数据的利用相对有限,对于存量数据的分析也处于探索中,大多只是进行简单的数据查询,没有充分利用数据的价值。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已经验证了海量数据在高校资产管理中具备重要潜在价值,而大数据深度挖掘在管理决策中也是主要的参考依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信息化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各省国有资产管理相关部门以及各高校近年来都在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不断研发、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省开发了统一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进一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系统化与信息化管理,已初步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大部分高校都以统一领导、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为指引,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处,统一协调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并对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国有资产管理处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高校一般会从便捷的角度出发,由各院系、各部门分别设置资产管理员,负责资产的管理工作,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较好地发挥各种资产的作用,但资产管理人员只能根据系统设置的过滤条件进行简单的数据查询、筛选、统计以及分析。当面对海量的资产数据时,管理人员是无法从中发现各种资产数据之间隐藏的特征与联系的,大量的有效信息被埋没,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价值。这种情况也导致在资产管理过程中,一些决策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持,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大数据以及各种数据挖掘算法和工具的应用,能够帮助管理者有效提取海量数据中的有效信息,准确捕获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为高校资产管理者在决策中提供数据支持。
统一与标准化的资产数据管理是国有资产实现高效管理以及精准运营的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国有资产涉及多种类型,规模大、数量繁杂,且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依旧需要人工进行分批处理,逐渐形成信息孤岛,如资产系统及时更新而资产信息财务未及时更新,反之,财务及时处理了资产数据而资产系统未得到反馈,从而造成数据难以实现同步,影响后续对海量国有资产相关数据的进一步分析使用,不利于后续的国有资产管理。
绩效评价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处于低效与无序的状态。由于一些高校长期以来不够重视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缺乏合理规范的评价指标,同时也缺乏科学客观的绩效评价数据,导致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难以有效进行。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绩效评价时,需要以真实客观的数据来源为基础,才能够确保绩效评价的有效性[3]。而高校数据更新不及时、账实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不能有效对接各部门数据,导致重复数据的增、删、改、查;此外,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还不够完善,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很难掌握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从而导致进行绩效评价的数据来源有待商榷。
在新形势下,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但资产管理队伍力量薄弱。首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具有专业性,资产管理员因专业局限性,对专用设备的性能及使用年限不够了解,无法对国有资产开展专业化、全面化的管理工作,严重影响了后期国有资产报废工作和国有资产采购预算工作的效率;其次,二级学院的资产管理员多由教师兼任,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管理工作经验欠缺,不能有效实现预期目标。
2012 年和2014 年财政部先后印发的《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以及《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是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随后,国务院也多次通过补充意见等方式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让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此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效率。
国有资产的计划、采购、分配、使用、调配、维修和报废等各个生命周期需要制订标准化流程进行操作,通过系统化、流程化的管理,突破原有的部门层级阻隔。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各个部门、各个流程的相关信息做到自动采集、及时上传。各层级核心业务实现信息记录、业务控制、结果反馈、辅助领导决策等流程化管理的集成化“巨”系统,从而保证从“入口”到“出口”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监管无纸化、动态化和智能化。在数据共享的工作环境中,高校各相关部门能够随时掌握与使用相关数据信息,实现动态化的资产管理,通过数据分析结果从不同维度来整体把控全校国资管理工作,在相关事务的处理过程中也能够真正实现协同合作与部门联动。此外,高校应全面加强统筹调剂,以存量反映配置,使得管理与预算实现有效结合,进而达到科学合理配置资产,减少闲置和浪费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的目的。通过大数据以及各种挖掘算法与工具找出海量数据信息中隐藏的信息与潜在的发展规律,为高校资产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参考。
资产管理数据缺乏标准性与统一性是高校资产管理的主要症结之一,因此,建立长效机制是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必要手段。首先,高校需要明确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责任,建立合理的数据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标准;其次,通过统一的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实现各种资产数据的标准化采集、整理与入库;最后,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口使得各种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资源、文档等都能够实现跨数据库、跨平台的无缝接入与集成,最终形成一个支持多平台、多系统使用的集成化工作环境,从而使得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得到提升,相关工作也更为规范与高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4]。数据接口的简单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决策支持层次关系
1.构建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是高校国有资产高效、有序管理的基础与保障。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的国有资产不同于商业资产,其管理目标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不能单纯从“成本-收益”角度进行绩效评价。根据国家以及江苏省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可以从“保值增值”的角度评价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则可以从“实现公共利益”的角度评价管理效果。具体的指标体系可以从基础管理、过程管理、管理绩效、正向激励和负面扣除等五个维度出发进行一级指标的设置,再进一步深化,设置对应的二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
2.构建大数据技术集合绩效评价平台
绩效评价的目标是实现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院系的多种数据类型。只有厘清数据来源,确保数据客观、真实,才能够保障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与时效性。因此,需要采用大数据技术,将来源不同的基础数据、过程数据、绩效数据等进行处理,最终通过权重设计与分数换算实现数据的汇总与归一;此外,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汇聚平台,从基础数据、过程数据、绩效数据等方面进行不同部门的数据汇聚,打通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流通,达到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主动性、时效性、规范性和透明性。
大数据的引进与使用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一是要重视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明确资产管理人才的特殊性及专业性,有意识地进行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二是要有意识地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使其能够适应信息化资产管理模式;三是要注重引进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在创新与实践中不断提升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能力;四是要加强资产管理相关人员的责任感,通过明确分工以及客观的绩效考核,调动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主动性,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打造具备专业化标准的、具有大局观与高度责任感的资产管理团队[5]。
大数据背景下的国有资产管理可以集资产、采购、财务、实验室综合管理等相关业务于一体,打破了信息壁垒,保证业务数据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实现对不同系统中数据的抽取与转换,通过数据清洗实现数据的统一化与标准化。此外,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引入移动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有效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丰富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让相关部门实现了对国有资产的精准管理,同时也能够加快资产信息的整合,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国有资产数据的实时更新与共享,使国有资产动态化管理变得可行。
在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必然会更为规范与高效,从而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数据技术还在不断发展,更多的算法与模型也将会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得到应用,从而帮助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朝着更加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