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歆儒
题目:有人说“人生而平等”,也有人说“人有平庸、优秀、卓越之分,境界有高下之别”。对于“平等”和“差别”,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平等,是人的社会性决定的目标;差异,是人的个体性必然的产物。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发挥差异的效应,才能使人的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彰显。(开篇先用一个并列复句突出“平等”与“差异”的本质,接着,用条件复句提出观点)“人生而平等”一语最早出现于17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中,是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追求个人权利而提出的口号。 “平等”寄托了人民憎恶等级制度,追求社会地位一致的美好愿景,是人民的觉醒。马克思说:“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平等,便是人在社会中对他人尊重的渴望,对人权的捍卫。
因此,人追求平等的过程,便是追求政治权利、法律地位的过程。在历史烟云中,尤其是近代以来,无数人为了追求平等,前仆后继,中国共产党浴血前行,建立新中国,就是为了捍卫“人生而平等”的权利。(进一步指出追求平等的实质,引历史事例佐证,颇具说服力)然而,“平等”并不等同于“相等”,人有平庸、优秀、卓越之分,境界有高下之别,这不仅是由不同的成长环境决定的,更是人的天然属性。(这内容补得好,自然转到“差异”上来)“差异”主要体现在人的性格、素质、经济水平上,人们自身差异性的保持,才显示出了个体的价值,促进世界的缤纷多彩。
所以,人既需要“生而平等”,也必然会有“高下之别”。保障人的平等权利,才能充分发挥人的差异性。(这两句均是筋骨句)在政治领域,人类走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前兩种社会中,人极不平等,大多数的民众终其一生都在为贵族阶层生产消费品。阶层固化下,人的受教育程度也极其有限,使得个人或聪颖或纯良的品质无从发挥。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虽带来了一丝曙光,但其剥削性质决定了“有限的平等”。英国工人历经几百年的斗争才获得普选权,美国黑人与印第安人至今仍受歧视、处处受限,这让人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的智慧也可以被汇聚,形成强大合力。
在经济领域,历史的经验教训警策我们,一味“平等”分配而忽视差异会使得生产力严重倒退。当下的按劳分配制度正是遵循平等参与、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激发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人在平等制度保障下利用自身差异性发挥个人的价值。(运用举例、对比论证,若加一句分论点会更好)今天,我们追求平等,是为人的社会性争取保障;我们保持差异,是为人的个体性建立空间。唯有追求更加普惠的平等,同时客观承认人的差异性,才能发挥人的最大价值,促进社会的繁荣进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