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非
英国人加文·普雷特- 平尼先生有一个秘密——他特别喜欢偷懒,一天里有一多半的时间,他都不想干活。他热爱那些跟懒有关的事情,喜欢赖床、午睡、发呆,喜欢躺在草坪上,无所事事地看着天上的云。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无法将这些愿望说出来。
出生于伦敦的他过着标准的英国绅士生活,体面、严谨、勤奋。他家境殷实,人生的前26 年,加文活得很像他的父辈,向着成功的生活一路高歌猛进。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出任艺术总监,负责一家英国报纸的整体设计。
一切看上去风平浪静,直到加文遇到了自己的中学同学汤姆·霍奇金森。他们是威斯敏斯特公学的同期生,毕业后,加文去了牛津大学,汤姆去了剑桥大学。两个人很聊得来,因为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
汤姆的父母是英国知名作家,他在25 岁之前的人生也是一路坦途。
多年后重逢,两个老同学坐下来聊天时才发现,他们有着一样的秘密——讨厌上班,喜欢偷懒。
汤姆说, 工作的这几年,他过得很挣扎,感觉“自己被一个网困住了”。
改变他的是塞缪尔·约翰逊的一篇文章。约翰逊博士以勤奋著称,他有着惊人的毅力,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花费9 年时间编纂出闻名天下的《英语词典》,可让汤姆意外的是,约翰逊居然写过一篇关于懒惰的文章。原来这位大人物竟然也和自己一样热爱偷懒。
“他是如此犀利,富有创造力,与此同时,他又是这样极端懒惰。原来这两件事可以共存。”“我曾经对于犯懒感到深深的愧疚,但是阅读约翰逊博士的论文改变了我。是他让我明白,懒散状态会激发创造力,变懒也可以是一件好事。”汤姆·霍奇金森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说。
汤姆把这个发现分享给了加文。两个老同学在热烈的讨论中意识到,过去他们不好意思偷懒,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总觉得“一事无成”“坐以待毙”“随波逐流”是贬义词,活着就要努力奋斗,闲散懒惰是对人生有害的想法,但现在他们觉得,也许这些只是人们的一种偏见,偷懒或许不是一件坏事。
他们决定要为懒惰正名。两个人先后辞了职,开始践行一种懒人生活方式—— 一懒到底,绝不放弃,以“无所事事”作为人生目标,他们想用自己的人生证明,懒也可以是一件好事。
懶人生活方式的第一个项目是办杂志,让更多人知道懒的好处。1993 年,一本叫作《闲人》(The Idler ) 的杂志诞生了。他们在杂志封面上特意标注:游手好闲专业读物。杂志名也有典故,它来自给了他们懒惰动力的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取自他发表于1758 年的文章:“每个人都是,或者期望成为,一个闲人。”这本杂志一直发行到今天。
没过多久, 英国《卫报》看中了他们的价值,邀请他们成为《卫报》产品开发部的雇员,帮忙策划广告。电台邀请他们上节目,讲述杂志倡导的“懒惰”理念,还有越来越多的媒体约他们做采访。杂志也收到了不少读者反馈,汤姆印象最深的一封信写着:“看到这本杂志真的太好了!我还以为只有我老想偷懒,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他们因为杂志结识了许多五花八门的朋友,了解到千奇百怪的故事,也正是在朋友聚会的闲聊中,他们发现苦艾酒的存在,最早做起了进口苦艾酒的生意。
《闲人》杂志办到第10 年时,一切渐渐步入正轨。他们对杂志的管理有条不紊,各自的私人生活也过得不错。就在这时,两个创始人宣布,他们要跳脱眼前的生活,休息一下。
2003 年,加文突然宣布自己要放假,几天之内他就订了一张去意大利的票,把伦敦的房子租出去,一个人拎着行李搬去了罗马。到了罗马后的头几天,他还在打电话找人帮忙打理他在伦敦的苦艾酒生意。这不是计划好的旅行,他每天睡到自然醒,有时去田间散步,有时去美术馆看画,在路边咖啡馆一坐就是一下午,什么事情都不做,看着天上的云发呆。
加文在罗马待了7 个月,正是在这段时间,他产生了一个新的念头——罗马的天空总是万里无云的湛蓝晴天,这让他想念伦敦的云,想念小时候抬头望着天看云的时光。他总是听到人们“说云的坏话”,嫌弃云遮住了太阳,抱怨云带来了雨,他想要为云做点什么。
于是,懒人生活方式有了新的方向。加文创办了一个新的组织,叫赏云协会。
与此同时,汤姆把《闲人》杂志10 年间的主要观点结集成书,出了很多本关于懒人生活的书籍。这些书很快受到了全世界的热烈欢迎。
“成为懒人”真的成为一项事业。他们不再是只在英国有点名气的古怪伙伴,现在他们的故事在不同国家被写成不同文字的报道,被更多人看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汤姆和加文最喜欢讲的一个观点是:改变世界是一种成功,不改变世界同样也是一种成功。
(摘自“人物”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