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泓
(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安徽 蚌埠 233000)
剖宫产作为紧急状态下保障母婴安全的有效措施,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母婴生命安全受到威胁[1]。蒋晓颖等[2]研究指出,由于剖宫产过程中患者需长时间保持仰卧位,加之禁食、禁水及麻醉药物等因素,患者出现静脉血栓几率明显升高,而常规护理因缺乏针对性及系统性,难以对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影响了产后康复。基于风险评估行个性化护理是通过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个性化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护理工作的针对性,进而为患者提供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护理干预。王勤等[3]指出,风险评估的个性化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并防止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本研究探究该护理措施对剖宫产预后情况、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产后康复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我院实施剖宫产手术的患者80例,年龄23~34岁,平均(28.73±2.52)岁,孕周37~41周,平均(38.91±0.72)周;其中初患者38例,经患者42例,体重53.5~86.9 kg,平均(67.16±8.15)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标准:(1)年龄≥20岁且<35岁;(2)符合剖宫产手术指征[4];(3)为单胎妊娠;(4)认知功能及沟通能力正常;(5)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妊娠期并发症;(2)分娩前即伴有静脉血栓或伴有静脉血栓史;(3)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血液系统功能障碍。
表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
1.2治疗 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1)生命体征监护,按时对患者血压、心率、体温、呼吸及血凝指标进行检测;(2)疼痛干预,适当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并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3)乳房及哺乳护理,分娩后常规对患者进行乳房护理,并指导患者正确哺乳体位及方式;(4)日常生活护理,保证病房安静、整洁,指导患者按时休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
对研究组患者实施基于风险评估行个性化护理,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2.1组建风险评估小组 由产科主任、护士长及5名护理人员组建风险评估小组,其中,产科主任为小组指导员,负责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参与患者的急救处理;护士长为小组组长,负责制定相关护理措施,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并对护理工作进行考核;其他护理成员负责干预措施的实施。在本次研究前,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1)对本次研究涉及的护理措施、研究的观察指标(预后情况、术后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产后康复)等内容进行宣讲介绍,预后情况:术后拔管时间、进食时间、泌乳时间及排便时间、D-2聚体、血小板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产后康复情况:恶露排泄量、宫底脐下距离,(2)深静脉血栓Autar量表[5]使用方法及适用范围;(3)个性化护理意义及目的;(4)个性化护理相关干预措施。小组成员经培训合格后,方可开展相关工作。
1.2.2风险评估 分娩后由风险评估小组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年龄、体质量、产次、基础疾病、受教育程度、运动能力、血压指标、血糖指标等维度。
同时使用深静脉血栓Autar量表对患者血栓危险程度进行评级,该量表满分为3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发生静脉血栓风险越高,且评分为7~10分为低风险、11~14分为中风险、≥15分为高风险。
1.2.3个性化护理 基础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对其开展个性化指导,包括:①通过发放手册,观看视频等方式,告知患者各项自我护理措施、产后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类型、静脉血栓影响因素等;②组建微信群,将分娩时间相近的患者组建微信群,护理人员在微信群内向患者宣传相关知识、并鼓励患者分享自身护理知识及感受,以消除其不良情绪;(2)饮食干预,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及基础疾病,进行饮食干预:①对年龄低,体重正常且无基础疾病患者进行常规饮食指导,即指导其食用富含蛋白质、脂质及各类维生素的食物;②对年龄较大、体重较大或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实施严格控糖、控制干预,以避免患者出现过度饮食等情况。
1.2.4个性化风险护理 包括:(1)低风险患者,措施包括:①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下床活动,时间以5~10 min/次,4~5次/d为宜;②避免在患者下肢进行穿刺及输液等操作;③对患者下肢远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动脉搏动强度进行密切观察;④在患者排气后,可给予其温水,并在住院期间保证患者正常饮水;(2)中风险患者:在低风险患者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以下措施:①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直腿抬起运动、肱四头肌运动、环抱式挤捏运动等,运动频率为10次/组,3~4组/d;②指导患者使用抗血栓袜或分级弹力袜;③指导患者在食用高蛋白食物的同时,食用且富含纤维素的食物;(3)高风险患者,在中风险患者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以下措施:①对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2聚体等指标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进行四肢血管彩超检查;②使用间歇式空气压缩泵对患者进行干预;③遵医嘱给予患者适当抗凝药物。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进食时间、泌乳时间及排便时间、D-2聚体、血小板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于患者术后6、12、24、36、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估法(VAS)[6]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评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重;比较两组患者产后1周内恶露排泄量及子宫恢复情况。
2.1预后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进食时间、泌乳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同时D-2聚体、血小板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也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2.2术后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中无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常规组中4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0 %,两组差异显著(χ2=4.211,P=0.040 <0.05)。
2.3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6、12及24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36 h开始,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分]
2.4产后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产后1周内恶露排泄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宫底脐下距离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产后恢复情况
静脉血栓作为临床常见症状,是由于深静脉血液发生异常凝结,导致管腔堵塞的一种血管性疾病。研究表明[7],剖宫产后患者极易导致皮炎、瘀滞性溃疡甚至静脉曲张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恢复。而韩慧慧等[8]指出,对剖宫产患者应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能促进患者产后恢复。
3.1基于风险评估行个性化护理改善剖宫产预后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进食时间、泌乳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同时研究组患者D-2聚体、血小板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也均显著低于常规组。该结果提示,基于风险评估行个性化护理有助于改善剖宫产预后情况,这与崔丽娜[9]的研究结果相似,同时王祥雯等[10]的研究亦表明针对性护理能明显改善剖宫产患者预后情况。这是因为:(1)多数患者在产后因存在心理误区或落差等原因难以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且对自我护理技能及程度较低,而通过对患者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等水平进行评估,并个性化地采取宣教手册及视频等宣教方式,有益于提高指导效率,进而改善患者认知水平及对护理措施的依从性[11-12];(2)通过组建微信群及鼓励群内成员沟通等措施,有助于患者间分享自我护理知识,进而改善其自我护理能力,以避免不良因素对其预后情况产生的影响;(3)通过对患者体重及基础疾病等情况进行评估,能够在保证患者能量摄入达标的基础上,避免饮食及运动不足影响患者恢复,同时能够避免患者因摄入过量糖分及脂质对其自身恢复及新生儿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
3.2基于风险评估行个性化护理改善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无静脉血栓发生,显著低于常规组(10.00 %),研究组患者产后恢复情况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该结果与赵新莉等[13]的研究结果相符,其原因包括:(1)深静脉血栓Autar量表作为临床常用量表,有研究表明[14],该量表相关系数为0.98,内部一致性为0.94-0.99,因此,以该量表作为基础的风险评估能够准确判定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程度,以此为依据对患者开展针对性干预,能够有效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2)刘飞等[15]指出,抗血栓袜或分级弹力袜能够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使用以上物品对高风险患者进行干预,有效避免了高风险患者发生静脉血栓;(3)通过对患者实施评估,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危险状态,进而合理分配护理人员,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剖宫产患者实施基于风险评估行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降低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同时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