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可
(苏州众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0)
未来社区源于“人民美好生活”建设的意愿,通过改造老旧社区,建设新社区,结合全生活链服务需求对未来的生活住区不断探索。未来社区的核心理念包括三个方面,即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能够实现场景全面提升,实现场景数字化,打造出集合建筑、邻里、健康、教育等集成系统,进而助力城市更新。徐祥伍等[1]研究了元宇宙技术在未来社区公共设施场景化设计中的应用,结合场景化设计的动态性、联动性等特征,从教育、医疗、体育、文娱、养老等几个层面探索场景化应用,其对于未来社区幸福指数的提升较为有利。蒋一德[2]从居民需求层面出发,针对老旧小区公共设施更新层面对未来社区进行探究,结合需求层次相关理论与分析模型,提出针对基本需求、品质需求、社会需求的未来社区公共设施更新策略,为旧改类社区的未来建设提供实践支撑。Gan Hong[3]在《未来共同体》这本书基础上,不断探索城市文明的新规则,传达了未来社区应该是什么样的,为未来社区治理指明方向。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未来社区的优势,基于未来社区更新的场景理论,提出了未来社区的更新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人本化”、低碳生活理念等方面着手,对未来社区场景化更新进行探索。
未来社区的概念最早是在2019年由浙江省政府提出的,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未来社区就是“一心三化九场景”,一心指的是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三化指的是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九场景指的是建筑、交通、邻里、治理、教育、健康、创业、低碳、服务,旨在打造出具有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与一般社区相比,未来社区的配套公共设施较为齐全,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托育中心、养老场所等等,可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未来社区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量大,大于普通住宅;政策扶持多,未来社区备受关注,获得的政策扶持较多;更加智能,智能社区的智能一般集中在室内,而未来社区的智能则体现在小区的智能上。
未来社区注重场景化打造,“硬”场景包括建筑、交通、低碳等,“软”场景包括邻里特色文化营造、全龄学堂、养老设施、社区治理等,“韧”场景包括协会、社团等社区治理机构和组织关系。未来社区包括老旧小区的改造以及新社区的打造,以人为中心,旨在打造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未来社区场景,通过合理规划,解决老旧小区改造痛点,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高品质服务,实现场景的全面化提升。
先进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未来社区的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未来社区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打造出优质邻里服务平台。借助新理念,在低碳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在创业上借助数字化技术为其提供孵化土壤;在消费上依托先进技术有效结合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在智慧家居上借助信息采集等技术,将家居基础设施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家居信息安全性、便捷性的提升。在未来社区的服务场景上,借助先进技术覆盖全年龄段的教育,包括托幼机构、养老服务等;在健康方面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医护;在交通上提供便捷化的交通服务。在未来社区的治理场景上,综合打造智能生活应用场景,实现多场景的交互;在安防上,形成统一安防体系。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从城市空间层面来看,城市创新发展的载体已转向城市社区型创新街区。未来社区的建设以贴合广大群众的需求为主,着重打造人民社区,构建多元社区活动场景,为人民营造一个具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提升住户体验。同时,注重打造生态环境,以低碳节能为主,并借助先进技术,以数字化体系,实现社区智慧生活,在未来社区引领生活的方式下,有效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在城市社会研究中将“场景”引入,并提出了“场景理论”,认为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在不同城市舒适设施的组合下,形成不同的场景,在文化消费实践下,场景符号的意义得到外化,并实现传播,汇聚高素质人才,从而有效促进城市更新与转型。我国有学者了解场景理论的适应性,并尝试将其引入我国的城市规划和更新中,并分析了未来城市场景趋势,探讨其在历史城镇的保护、更新等方面的应用,还提出了老旧小区场景化改造等。从实践上来看,场景理论在我国城市更新中的应用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未来社区也是在场景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探索。
3.2.1 为未来社区场景构造提供依据
“场景”被定义为城市舒适设施的组合,主要包括五大要素,即邻里;城市基础设施;多样化群体;前三大元素和活动的有效组合;符号意义。这些要素对未来社区的场景建设提供重要依据,未来社区场景化更新是以社区为主,依据规划单元、实施单元,在空间层面进行统筹,改善社区的环境、基础设施等,并通过居民在社区环境中培育出的合规性等,形成和睦的邻里关系以及创业氛围等。
3.2.2 符合未来社区场景集成性要求
在场景理论中,着重场景整体构建,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应从整体层面考虑,将其作为一个组合,考虑其对整个区域的影响。未来社区是集合九大场景的一个系统,其中,建筑、低碳、交通作为硬场景,对其他软场景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实现其他场景的落地,未来社区场景的集成有效确保更新的整体性。
3.3.1 不同舒适设施的组合
在未来社区建设中,场景理论的应用表现在场景化更新,以通过舒适设施作为重要载体,在空间层面下通过有效组合与更新,形成不同的场景。未来社区的场景与居民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也是居民社交等各种生活需求的一种空间载体,在未来社区场景化更新中,通过更新空间资源,增加舒适度较高的设施,在复合型功能中,形成多种场景,并采取场景间的深度融合、单一场所承载多个场景等方式,最终形成未来社区场景集成系统。
3.3.2 特定场景培育特定符号意义
在场景的驱动下,未来社区主要以文化资料作为生产资料,通过营造创意场景,赋予未来社区空间一定的意义,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实现未来社区的更新。所以,在未来社区的公共空间上,可以与社区文化相融合,构建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景,在特定场景的构建下,所表达的符号意义具有真实性、合规性。在社区设施场景化更新中,以公平价值观体现出合规性,在具有标志性的文化节点场景化更新中,借助本土化特征,体现出真实性意义。
3.3.3 多元场景吸引多样群体
未来社区保持活力的重点在于全龄段群体,多元化场景和社区更新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不同群体的吸引上。针对不同群体,对应的场景偏好也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应构建多元化场景,能够吸引不同群体,包括社区居民、游客等,还应吸引全龄群体,如老年人、儿童等,以多元场景满足不同群体的活动需求。
未来社区场景化更新应从“人本化”着手,解决居民实实在在关注的问题,做好基础工作,找准居民的真实需求,保证工作做到位;注重社区整体运营,激发社区活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场景化有机更新应注重社区软硬件的提升,增强居民的幸福度。在“人本化”理念基础上,场景化更新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大要素:
4.1.1 空间
未来社区的空间包括布局、形态、尺度、色彩等,保证空间宜人,但又不亢奋。街区建筑在近人处应形成阴角,只有空间尺度宜人,让人有交流的欲望,才有利于形成熟人社会。在室内功能分区、空间动线上,都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合理布局,避免造成浪费。针对重建、新建项目,在整体规划中应注重产城融合布局,实现职住平衡。老旧社区维护性改造虽然难以实现产业植入,但通过空间改造可以使其具有功能性空间场景。
4.1.2 距离
在未来社区的整体规划中,保证距离要短,不管是上班还是看病、消费,都能以步行为主,减少居民的通勤时间,有助于促进居民幸福感的提升。社区的公共设施应保证齐全,可以满足到步行需求。
4.1.3 品质
在重视居民主观体验的同时,还应从客观层面考虑财力投入。高品质的社区并不等于高档,在强调品质时比较注重内涵。建筑品质主要体现在虚、实上,其中,虚指的是空间品质,如建筑室内室外的公共空间、私密空间,实指的是实体品质,如隔音性能、隔热性能、良好的自然通风与光照等。产品品质的提升,可以有效减少全生命周期的直接、间接成本,未来社区应注重高品质建筑建设,以实现现代化转型[4]。
4.1.4 多样性
未来社区在人文、建筑形态上具有多样性特征,保留城市人文生态多样性,有助于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未来社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大契机,城市应为新就业人群提供安身之处,为其保留上升通道,这是保持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
未来社区场景化更新应坚持低碳生活理念,推行低碳理念,算好经济账,除了具体设施建设之外,还可以在邻里文化场景、垃圾分类等一些治理场景中实现。具体的低碳生活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4.2.1 弹性规划
建筑物的功能转换是需要重视的一大问题,由于钢筋混凝土建筑寿命有限,建筑拆除不仅浪费资源,也是对生态的一种破坏。从规划层面考虑,采取便于内部空间布局更改的框架结构,为之后建筑功能改变提供便捷。
4.2.2 功能性
未来社区的设计应遵循实用、经济、美观等原则,重视功能,轻视外观,增强建筑的使用性能。
4.2.3 不换房原则
由于家庭结构的改变,住房布局无法满足居住需求时,城市居民可能会面临换房,由于建筑结构大多为剪力墙结构,不能随意拆改,若室内空间可以调整,就能适当降低资源浪费程度。
4.2.4 全方位绿化
实现空间的利用最大化,形成立体绿化系统,增加社区的绿化面积,并且也可以促进就业,还可以为周边学校提供农学研场地。
信息化时代下,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与数据息息相关,在未来社区的场景应用中,数字化平台发挥重大作用,各个场景的应用也需要数字化平台的支持。通过数字化建立产业互联网,能够实现数字化管理。
4.3.1 社区管理平台化
在社区治理、安防以及其他服务等方面实现数字化,建设智慧服务平台模式,实现多种服务管理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人脸识别、信息共享、车辆引导、车位共享等等,并实现社区治安服务功能,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提升社区管理效率和质量。
4.3.2 生活服务网络化
数字化在未来社区场景更新的应用,可以在生活服务方面帮助居民实现物联网功能,如购物、快递等,为居民提供020家政、商业服务等各种场景,还可以建设教育场景,如网络学堂、智慧书屋,在健康场景上设置健康监测、线上诊疗等[5]。
4.3.3 应用场景多元化
未来社区的场景建设可以采用数字化技术,通过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场景建设。同时,数字平台建设对于社区基础设施的共享较为便利,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尤其是老旧小区,老年人较多,对于智能平台、设备等的接受程度不一,在智慧改造上,应考虑老年群体的接受能力,增加自动功能等,便于老年人使用。
未来社区场景化更新应注重传承特色文化,首先,打造特色化文化空间,结合城市发展历史,深度挖掘文化特色,在社区空间层面呈现出来,实现文化传承。例如,采取商居融合的模式,建立特色化商住街区;结合传统文化要素,打造出具有特色化的场景。通过小范围特色文化的凸显,进而实现城市文化特色的传承。其次,在未来社区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要素,如建筑元素、空间等方面,采取现代化手段,呈现出具有“未来感”的特征。与此同时,还应结合传统东方建筑,运用其特色元素,如望楼、白墙黛瓦等,将其与未来社区有效融合在一起,使得未来社区在具有地域特色的同时,还具有未来感。最后,增强文化IP,未来社区的场景更新应通过文化空间的呈现、还原文化记忆节点等,塑造文化IP,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认同的期许[6]。
在城市更新行动中,未来社区场景更新应着重于以下几个场景的打造。
4.5.1 未来邻里场景
在坚持人文多样化、包容性的基础上,重塑城市景观,突出社区的定位,提供多种形式的邻里空间,打造宜人的未来邻里场景,建立形式多样的邻里空间,组织文艺表演、民俗节庆等各种活动。同时,建立贡献积分制,公开邻里贡献明细,大力弘扬公益环保、诚实守信等精神,还可以建立服务兑换积分、积分兑换服务等机制,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7]。通过打造亲切宜人的邻里场景,为住户提供安全放心的服务,形成和谐的邻里氛围。
4.5.2 未来教育场景
在未来社区注重建设幸福学堂、托幼点、养老场所、共享书屋等,在配置托儿服务设施的同时,着重发展公办托幼机构,并不断探索家庭托幼模式,设置临时看护点等,全面覆盖3岁以下的幼儿。同时,有效整合未来社区的功能,为居民提供终身学习平台,通过设置共享书屋,借助数字化平台与周边各种场馆资源相对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可以建立青少年教育平台,结合青少年的教育需求,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平台,以供青少年进行交流。
4.5.3 未来交通场景
未来社区交通场景的更新应以实现五分钟停车、取车;10分钟步行到交通站点;30分钟完成物品配送。通过有效整合与管理车位资源,建立车位共享机制,并将智能停车技术运用其中;社区应保证新能源供电设施的完善,并为智能交通运行预留空间。倡导低碳出行,以慢行交通设计为主,借助信息服务,实现交通无缝衔接等,保证居民出行便捷。通过借助智慧数据技术,打造社区餐饮、快递配送等智慧物流服务。
4.5.4 未来建筑场景
未来社区建筑场景推广集约高效布局模式,探索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开发,建设绿色空间。同时,探索弹性功能组合空间,推广智慧家居,并注重绿色空间的建设,利用社区公园、屋顶花园等,实现绿化立体化,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此外,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管理平台,在规划等全流程实现数字化。
未来社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改善社区生活条件,使其焕发新生是未来社区的重要使命。未来社区不仅能够实现场景全面提升、实现场景数字化,还能够助力未来城市发展。在未来社区场景化更新中,场景理论的应用符合未来社区场景集成性要求,也能够为场景更新提供依据。在实际更新过程中,以人为中心;坚持低碳生活理念;传承特色文化;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智慧场景开发未来应用场景与功能,推动城市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