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态福祉导向的国土空间生态网络构建
——以南昌市为例

2023-11-22 04:46杨晓芳罗志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源地福祉供需

杨晓芳,罗志军

(江西农业大学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研究意义】居民福祉是指城市居民生活达到幸福美满的状态,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3 个维度[1]。城市化、工业化迅猛发展下,人类社会经济已经高度发达,但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严重萎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3]。综合运用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地找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最佳途径[4]。如何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维持生态系统持续稳定与促进区域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已经成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亟待解决的焦点议题。【前人研究进展】生态网络建设是当前国土空间治理的普遍途径,能够衡量生态系统有机整体及其维持生态过程与功能的能力[5],主要通过“源地-阻力面-廊道”的基本范式[6]。现有生态网络研究对生态源地的识别主要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7]、粒度反推法[8]、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构[9]和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境敏感性和景观连通性等的综合评价[10]。选取多项指标综合评价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是最常见的生态源地识别方式之一。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ES)是福祉提升的重要因素[11-12],为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联系搭建了桥梁。随着生态网络建设的成果不断丰富完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评价已从单一向综合发展,研究尺度小到最佳粒度选择、大到城市群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已从仅考虑供给到综合考虑供需,并进一步因时因地制宜地耦合生态福祉提升。任婷婷等[13]研究发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在不同农业结构下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Qiu等[14]将MA框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将支持服务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纳入结构方程模型,量化了生态系统服务对福祉提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王晨旭等[15]以居民生态福祉为导向,综合生态系统要素的整体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间的流动构建区域国土空间生态网络;周新宇等[16]综合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与居民生态福祉,并以流域为尺度进行分区管控研究有效提升流域居民生活质量。【本研究切入点】从系统导向看生态系统与居民福祉间的耦合[17],土地利用是最直接的驱动力,资本流动[18]、时空演变[19-20]、供-需流[21,23]、尺度效应[24-25]等都是两者耦合的主要驱动力。本研究以城市为研究尺度,基于城市尺度下时空演变中存在土地城市化这一特性,以土地利用化为研究基础,综合考虑区域时空异质性特点,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流为主导,相较于前人研究局限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层面,本研究顾及居民生态福祉提升,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联[26-27],能够有效促进人类生产生活与生态自然环境协同可持续发展[28]。【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南昌市为例,以土地利用为直接驱动力,以时空演变为动态特征,以“供给-流动-需求”为理论框架,通过测算2000年、2010年、2020年的生态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对南昌市生态服务供需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综合考虑人类生活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在识别生态安全维育网络和生态服务需求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居民生态福祉导向的南昌市国土空间生态网络,以期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居民生态福祉提升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南昌市是江西省省会,位于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西南岸,地理位置处28°10′~29°11′N,115°27′~116°35′E,国土面积7 195 km2。境内以鄱阳湖平原为主,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具有“西山东水”的自然地势,呈现东南部地势平坦、西北部丘陵起伏的地形特点,从西北到东南方向上地形依次为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水充沛,且分布较均匀,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气候条件。境内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生态环境条件较好。截至2022年底,全市下辖6区3县,常住人口为6.54×106人,GDP 为7.20×1011元。南昌市作为“大南昌都市圈”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亟待通过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构建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的生态网络等方法,加强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生态修复(图1)。

图1 研究区位置示意图Fig.1 Location map of the study area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需数据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气象、土壤、社会经济、道路交通等。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多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数据集(CNLUCC),数据总体精度为85.72%,Kappa系数0.82,解译效果较好。气象数据包括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土壤数据包括根系限制层深度和土壤质地数据,根系限制层深度数据集来源于空间分辨率100 m的中国钻孔测井解释的观测结果;土壤质地数据主要用于计算土壤有效含水率,来源于粮农组织土壤门户网站的世界土壤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包括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的人口密度和地均GDP数据。道路交通数据从OpenStreetMap(OSM)开源平台中获取。各数据采用为2000年、2010年、2020年3个时期,为便于分析空间数据信息和提升数据可视化精度,将收集到的各数据格式投影坐标系统一为WGS_1984_Alberts,像元大小统一重采样为30 m×30 m。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土地利用为基础,时空格局演变动态考量,通过解译南昌市2000 年、2010 年、2020 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流为理论框架,运用空间分析量化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水平。结合研究区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等现状条件和实际生态状况,选取多项指标量化评估南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情况。通过分析区域供需空间相关性来识别生态安全维育网络与生态服务需求网络,识别前者目的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物质能量与物种的流动;后者的构建主要是为研究区的居民提供生态福祉,识别区域供需错配区域,构建人类亲近生态服务的便捷通道(图2)[29]。

图2 技术路线图Fig.2 Technology roadmap

2.1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析

2.1.1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通过参考相关研究[15,19,21,25],选取产水、碳储、土壤保持3 种生态系统服务,并运用InVEST模型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表1)。

表1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计算原理Tab.1 Calculation principle of ecosystem service supply

2.1.2 生态系统服务需求 通过参考前人研究[21]和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土地利用程度、人口密度和地均GDP三项指标来综合反映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

(1)土地利用程度。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农村、工矿及交通等地)使用量最大,其次是农用地(主要指水田、旱地等耕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这种现象规律,对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设定不同的土地利用程度。将土地利用程度一共分为三级,级别越高代表土地利用程度越强。建设用地级别最高为3,耕地级别略低于建设用地但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级别为2,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程度相差不大,均为最低级1。

(2)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人口越多人口密度值越大,该地区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也越大。

(3)地均GDP。地均GDP越高说明该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生产总值越高,该地区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也越大。

(4)总需求。将区域不同数据类型、不同量纲间进行比较,将人口密度和地均GDP 数据分别取常用对数来减少不同数据类型带来的数值间的差异,将3项指标相乘综合反映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体需求,计算方法如下[21]:

式中:X为评价单元生态系统服务综合需求量,x1、x2、x3分别为评价单元土地利用程度、人口密度和地均GDP。

2.1.3 生态服务供需格局分析 为了让各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之间可量化比较,分别对研究区3个时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价值量、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价值量进行空间标准化,计算方法如下[19]:

式中:x为空间标准化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量,xi为第i个像元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量,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量平均值,sd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量标准差,n为像元的总数。

利用栅格计算器空间标准化后,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值大于0 的栅格单元设为高供给∕高需求,将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值小于0 的栅格单元设为低供给∕低需求。通过栅格重分类得到研究区域的高供给高需求(H-H)、低供给高需求(L-H)、低供给低需求(L-L)、高供给低需求(H-L)四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模式。

2.2 生态安全维育网络

2.2.1 生态供给源地 将每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值归一化后在ArcGIS 中进行栅格叠加,根据自然断点法分为不重要、较重要、中等重要、极重要4 个等级。筛选生态系统服务供应极重要区,通过热点分析(Getis-Ord Gi*)[33]识别具有统计显著性的高值(热点)和低值(冷点)的空间聚类,选取高值聚类区域,阈值提取后剔除散碎斑块,将连通性好、较为完整、斑块面积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供应极重要区域,作为南昌市的生态供给源地。

2.2.2 生态阻力面 前人对生态阻力面的研究往往是选取植被覆盖度、景观类型、地形、高程等构建阻力因子评价体系,然后通过特尔斐法或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确定。这种方法无论是因子的选择还是权重的确定都存在主观性,对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内部差异无法很好展现,通过将生境质量的倒数设定为区域生态阻力值可以很好的减少人为主观性[34]。运用InVEST模型的Habitat Quality 模块进行评价,生境质量取决于附近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则生境质量相应下降。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各栅格单元的生境质量计算公式如下[31]:

式中:Hj表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j的生境适宜度,Dxj表示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j中栅格x的生境胁迫水平,K为半饱和常数(一般默认为0.05),Z为比例因子。

2.2.3 生态廊道 廊道是两相邻源地之间的最小阻力通道[35]。基于生态服务高供给识别出的生态源地和生境质量倒数识别出的生态阻力面,并根据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25]和重力模型[36],识别出重要生态廊道和一般生态廊道。

式中:MCR为最小累计阻力值,fmin为生态过程的正相关函数,Dij为源地i到栅格单元j的距离,Rj为栅格单元j产生的阻力。

式中:Gmn为源地m与n的相互作用强度;Nm与Nn为源地i与j的权重值;Dmn为源地mn的潜在廊道标准化阻力值;pm为源地m的整体阻力值;Sm为源地m面积;Lmn为源地m与n的潜在廊道的累积阻力值数值;Lmax为所有廊道的阻力值的最大值。

2.3 生态服务需求网络

人口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不应求,人们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会趋向于从所聚集的生态系统服务低供给-高需求区域迁向生态系统服务高供给-低需求区域,道路廊道是人类选择迁移时的通道。因此在构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阻力面时,将研究区南昌市划分为道路区域以及非道路区域,分别将道路区域与非道路区域赋值阻力为10 和100[15]。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在ArcGIS 中应用成本距离和成本路径分析模块,选取低供给高需求的区域作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源地的起点,将高供给低需求的区域作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源地的终点,根据道路设定供需阻力面,据此构建供需生态连接网络。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利用变化

解译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共分为六大类,分别是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裸地。通过空间信息分析,构建2000—2010 年和2010—2020 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三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桑基图,可直观发现南昌市近20年来耕地、草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且变化幅度较大,而建设用地占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水域与裸地变化幅度则不大。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了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南昌市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也随之逐年减少(图3)。

图3 南昌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Fig.3 Sanji diagram of land use change in Nanchang City,2000—2020

3.2 供-需流的时空格局分析

3.2.1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时间上,南昌市2000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极重要区分布最广,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不重要区分布最少,2010 年和2020 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不重要区均增长较快,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重要区减少均较快,说明近20年来南昌市的生态服务供应一直在下降。空间上,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重要性呈现“西南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人口经济发达的主城区和各大小流域,高值的区域主要是西部的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安义县峤岭乡等丘陵山地区和东南部的进贤县,这些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植被覆盖率高,固碳能力强(图4)。

图4 南昌市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空间分布Fig.4 Spational distribu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patterns of ecosystem services of Nachang City in 2000,2010 and 2020

3.2.2 生态系统服务需求 时间数量上,南昌市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土地利用程度、每平方千米的人口与GDP总体趋势都呈逐步扩大,2000年至2010年增长趋势较缓,而2010 年至2020 年增长趋势较为迅速。2000 年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最低,2020 年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最高,且2010 年至2020 年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增加值较大。空间上,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高值区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主要位于南昌市中心的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和各县的县中心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低值区主要位于西部的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安义县的峤岭乡等丘陵山地地区和东部的各大小湖泊和水域(图4)。

3.2.3 生态服务供需格局 南昌市2000 年、2010 年、2020 年三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模式在时间上呈现出低供给低需求区、高供给高需求区所占面积基本维持不变,而高供给低需求区所占比例逐年减少、低供给高需求区所占比例逐年升高的趋势,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利用消耗生态系统服务的现实情况相匹配。空间上,低供给低需求区主要位于东北部的鄱阳湖区、进贤县和南昌县内的金溪湖、青岚湖、军山湖等水域,人烟稀少且生态环境需求加强保护的地区;低供给高需求区主要位于南昌市人口经济发达的主城区和各县的县中心区域,这些地区经济高度发展相应居民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高;高供给低需求区主要位于市东西两部边缘地区,远离市中心,人口较少,生态环境质量较好;高供给高需求区主要位于南昌县、新建区等市中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开发区,人口较多且聚集,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生态环境质量维持情况尚好(图4)。

3.3 国土空间生态网络构建

3.3.1 生态源地 生态服务极重要区面积为689.4 km2,通过热点分析(Getis-Ord Gi*)选取高值聚类区域,并剔除散碎小斑块,将连通性好、斑块面积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供应极重要区域作为生态源地,选取其中面积大于10 km2的集中连片斑块,最终选取16块总面积382 km2的斑块作为南昌市生态源地。识别的生态源地与南昌市现行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高度重合,两者重叠面积占生态源地比例精度较高,标准误差均小于10,表明识别出的生态源地具有一定可信度(图5)。识别出的南昌市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西部新建区的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和安义县的峤岭乡等丘陵山地地区以及东南部进贤县的林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尚为良好需要加强保护(图6)。

图5 生态源地与生态保护红线重叠精度图Fig.5 Accuracy map of overlapping ecological sourc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line

图6 南昌市生态安全维育网络和生态服务需求网络Fig.6 Ecological security maintenance network and ecological service demand network of Nanchang City

3.3.2 生态安全维育网络 生态阻力高值主要在市中心的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和各县中心区,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是南昌中心城区,人口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生境质量较差且破碎化严重。通过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识别出25 条重要生态廊道,总长398.2 km,9 条一般生态廊道,总长255.8 km。由于生态源地多分布于安义县、进贤县和新建区西南部,这些区域主要发展第一产业,耕地与园地分布较广,土地利用程度较低,生境质量较好但仍存在破碎化,连接生态源地间的生态廊道也较为短促,一般生态廊道和重要生态廊道皆有分布。而其他区域的生态廊道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较大,生态阻力值相应较高,导致廊道呈现出跨度长的结构特点,以重要生态廊道为主,生态系统破碎严重,生境质量差,需要加强保育措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图6)。

3.3.3 生态服务需求网络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共识别出18条总长度为209.7 km的生态服务需求廊道,这些廊道连接着供给源地与需求源地,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南昌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流动,促进区域间的供需动态平衡。从供需格局的空间匹配来看,南昌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流动间存在阻力,供给源地主要集中于安义县、进贤县和梅岭山脉,需求源地集中于中部的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和青云谱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错配区域较多且分布广。从供需连接廊道的空间分布上看,主要沿着包括105 国道、320 国道和36 省道、211 省道等交通极便捷区。梅岭由于是主要供给源地,且离中心城区较近,所以连接多条需求廊道,而两侧的安义县峤岭乡、进贤县的林果园耕地区域也是周围城镇的供给源地,需要加大整治力度,建设道路绿廊,满足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图6)。

3.3.4 国土空间生态网络构建 综合以上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以居民生态福祉提升作为理念,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匹配格局为分区布局的基础,以生态廊道和供需连接廊道为网络连接农业、城镇及重要生态节点,结合地形地貌特征,提出构建“两带五区五廊多组团”的南昌市国土空间生态网络格局。

根据南昌市西山东水的自然地理优势,结合西部的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和东北部的鄱阳湖、军山湖、金溪湖等众多湖泊水系,形成两个天然的生态保护带——水系湖泊维育带和青山峻岭修复带。东北部的水系湖泊维育带是维持区域水源涵养的核心地带,应加强对河流湿地湖泊的保护,建设滨河绿化带。环梅岭的青山峻岭修复带的东部区域开发强度大,该带为研究区的众多生态系统服务错配区供给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措施上应减少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同时以生态廊道和道路绿廊为连接网络,以生态旅游为理念,发展南昌近郊生态文旅体系。

依据区域生态服务供需差异,划分为人口产业生态需求区、城郊生态需求缓冲区、环昌东西生态农业交错区、环昌东北水生态维系区、环梅岭生态保育核心区五区,并据此划分出五段连接各区的生态安全维育廊道。人口产业生态需求区是南昌中心城区,生态服务需求量大而供给量少,需要减少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使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发展社会经济之间有机协同。城郊生态需求缓冲区人口较密集,但靠近生态服务供给区,所以供需错配节点较少,能满足区域大部分的生态需求,可以部分承接中心城区产业发展与居民生活需求。环昌东西生态农业交错区内农用地较多,区域内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广泛,是南昌市粮食安全保障来源,其生境质量较好,可以推动农业向生态休闲化方向发展。环昌东北水生态维系区和环梅岭生态保育核心区是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系统修复的重点区域,综合高质量高水平的产水、碳储、水土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体系,通过发展向外连通的道路绿廊,为处于生态服务需求区的人民提供亲近自然的通道。

为缓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流动阻碍,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错配区域与邻近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紧密连接、组团发展,建立起城镇-生态间的供需连接网络。通过加大力度保护自然生态廊道与建设道路绿廊,促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间的流动,让居民可以更便捷、多渠道获得生态效益,同时推动南昌市城镇向生态绿色、健康宜居、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图7)。

图7 南昌市国土空间生态网络Fig.7 Spati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of Nanchang City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以往的生态安全问题研究往往聚焦于自然条件,没有考虑生态效益的社会公平性,并未将提升民生福祉作为研究目的[26]。且在以往的生态网络构建上多是聚焦于技术方法层面上的讨论,研究尺度上包括县域、流域、城市群甚至是省级行政区这种大尺度,不同研究区不同尺度所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对方法上的因时因地制宜地改进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中的共性重难点,对于尺度效应的讨论仍然是当前学者的研究突破口[7-8,24]。本研究聚焦于居民生产生活所在的城市为研究区域,充分考虑城市尺度上既要考量自然生态条件,又需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提升居民幸福感和生态福祉[15]。城市这一尺度的主要特性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人口从生态环境良好的农村向自然条件趋于变差的城市迁移,人口城市化进而带动土地城市化,因而土地利用的时空效应是研究的重点突破口[17]。本研究以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流分析为基础,探讨耦合居民福祉的国土空间生态网络构建,是对城市尺度上生态网络构建研究成果的补充和完善[25]。研究中综合考虑到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由于所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生态效益的非公平性,通过分区分类规划、主要生态节点保护、道路绿廊建设、城镇-生态组团构建等一系列方法,对居民生态福祉提升的可实现的理论与路径做了进一步阐述与论证。

与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高达1 597.6 km2)相比,本研究并未将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的大片水域(鄱阳湖、金溪湖、军山湖、青岚湖、艾溪湖等)划入生态源地,主要原因是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中的水域不含土壤保持量,导致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较低,因而在本研究中划定生态源地时难以将其划入其中,而是在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时综合考量,将其进行分区管控划入环昌东北水系维系区。本研究识别的需求源地位于南昌市中心城区与各县城中心,供需连接廊道也是交通极为便捷的国道省道,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三网融合、构建“一湖三脉,两屏多廊”的生态系统相比,本研究还创新性发现南昌市存在的多处人口经济与生态资源空间不相匹配区域——即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错配区。通过识别生态供需错配节点、生态廊道、供需连接廊道和城镇-生态组团等,提出了“两带五区五廊多组团”的国土空间生态网络优化建议,以期为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提供参考借鉴,并促进居民生态福祉提升。

本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对于生态服务供给和需求的量化标准有待优化完善,受限于数据获取困难而舍弃了一些精度难以达到要求的重要指标,未来可考虑增加更多因素,如游憩服务、文化服务等。识别的生态源地与南昌市生态保护红线存在部分不完全重合,可能是因为本研究土地利用分类精度问题,且阈值设置仍有待深究。本研究的生态网络构建综合考虑了居民生态福祉提升,但对于公众如何亲近自然的途径仍需具体深入研究,未来还可考虑在不同情景下的模拟研究。

4.2 结论

本研究以土地利用变化为基础,分析了南昌市2000年、2010年、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从系统性观点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联[17],构建了居民生态福祉导向的南昌市国土空间生态网络。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解译后土地利用数据发现南昌市二十年来耕地、草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且变化幅度较大,建设用地占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水域与裸地变化幅度不大。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影响了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也随之逐年减少。

(2)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测算得到产水量、碳储量、土壤保持量等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运用空间数理统计分析得出生态服务供给极重要区面积为689.4 km2,并通过热点分析与阈值提取识别出16块总面积382 km2的南昌市生态源地。然后以生境质量的倒数作为研究区生态阻力面,通过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识别出5条重要生态廊道,总长398.2 km,和9条一般生态廊道,总长255.8 km。

(3)通过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标准化后进行匹配评价,识别出15 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错配区域,并根据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生成18条总长209.7 km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连接廊道。

(4)以提升居民生态福祉为导向,构建“两带五区五廊多组团”的国土空间生态网络,并提出相应的分区管控建议,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致谢: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82-Y50G22-9001-22∕23)同时对本研究给予了资助,谨致谢意!

猜你喜欢
源地福祉供需
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数字十年·民生福祉
供需紧张局势拉动煤炭价格上涨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移民与文化认同:土家族民歌《吴幺姑》探析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发源地
气候变化对渭河源地水文环境影响分析与探讨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