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有良,吕闻明
(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生工作处,吉林 132101;2.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吉林 132101)
“五个思政”是指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五个思政”要素融入“三全育人”路径,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紧抓实各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全面提升“三全育人”工作水平。
1.1.1 学生思政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根本 高校要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各高校全体教职工自觉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潜移默化地在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学生思政工作。同时,各高校要落实全员育人机制、激励制度,特别是一线学生工作教师的考核制度,落实辅导员、班主任“四进”工作,完善班主任、辅导员评价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要坚定“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从全局来思考,在大环境下谋划自身的发展,将“小我”融入“大我”,不断夯实学生思政工作。
1.1.2 教师思政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保障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一是重在做好学生工作队伍工作;二是重在促使高校任课教师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关乎教师为谁服务的问题,关乎教师以何种态度对待教书育人的问题,关乎教师以多大的热情投身学术的问题,关乎教师传输何种价值观给学生的问题。一个教师影响一批人,教师的观念可能会影响一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要构建良好的从教生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思政建设[1]。
1.1.3 课程思政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支撑 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1.4 学科思政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加持 授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各任课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将最新的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到教学范畴,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课程内容和冲击力感染学生[2]。任课教师要积极发挥作用,加强专业育人功能,充分挖掘思政课思政育人元素。教学管理部门按照学校提供的学生测试系统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要求教师提供书面指导学生记录及学期指导总结材料,完善任课教师的评价体系。
1.1.5 环境思政是做好学生工作的硬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聚焦发力环境思政,可以净化政治生态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培育典型养成环境、营造安全稳定环境、健全制度保障环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达到环境育人效果。
1.2.1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大学生职业引领计划能充分动员社会其他资源、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3]。学校全员育人力量要相互融合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层次、有步骤、有方法地不断推进育人过程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大学生职业引领计划”要强化学业过程管理,“池塘式”滋养学生,引导和指导学生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一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确立职业生涯规划路径;二是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平台,如创业孵化园、小额担保贷款等;三是针对创业大学生缺乏经验等问题,学校有关部门要积极作为,加强创业公共服务。
1.2.2 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全过程育人中任课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保障育人效果。可以采用 BOPPPS 模式组织教学,如图1。按照“引导-探究-分析-评价-创新”的主线,教师通过问题、项目进行引导,课堂讲授中多用“观点+故事”,让学生不断思考和发现,深度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自主选择资料阅读,拓展学习,自己安排时间学习,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学生在参与性互动的课程学习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能在正能量的时事案例中找准人生方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与家国情怀。
图1 基于 BOPPPS 模型的课程设计
1.2.3 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温度 注重过程教育,做好大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首先,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深入分析学风建设面临的“痛点”问题,加强学生考风考纪教育。其次,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的第二课堂文化氛围。开展“青年红色筑梦工程”“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学宪法、讲宪法”等系列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继续推进教风和学风进一步提高,落实学院督导制,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最后,通过师生恳谈会、学生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完善沟通交流机制,解决学生实际所需,优化办事工作流程,提升管理服务实效,不断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温度。
1.3.1 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思政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此为指导,注重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扩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4]。
1.3.2 做好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维度 完善学生基础工作,提升育人效果,包括学生信息管理、勤工助学推荐、奖助学金申报评选、困难生认定、应征入伍大学生学费补偿代偿、退役士兵学费减免制度等,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认定体系,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励志教育贯穿始终,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就业择业相结合。
1.3.3 抓好全方位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五个思政”要素融入学生育人工作,实现心理预约、心理测评、心理档案管理、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学生跟踪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和跟踪咨询逐步日常化,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排查与管理[5]。
1.3.4 抓好新媒体全方位育人手段 “五个思政”要素融入学生育人工作,形成借力新媒体、聚焦全过程育人格局,多维度培育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形成一种激发思维、贡献能量的共治文化格局,持续提升学生文化的获得感和自觉性。
一方面“五个思政”要素融入“三全育人”不够深入,多方力量尚未完全协调,整合育人资源功能尚未完全体现。另一方面“五个思政”要素融合“三全育人”的保障机制还存在问题,“五个思政”要素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合力有待提升。“三全育人”的全新育人模式不仅体现在育人理念的创新,更体现在育人主体、育人平台和载体等保障机制的创新。
面对人才培养新需求,育人主体的能力、育人实践的内容以及育人形式的创新等方面还没有跟上社会脚步。如课程育人中思政元素的把握缺失,只注重理论的传授,忽略思政教育。科研育人方面狠抓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科研精神、爱国精神、吃苦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五个思政”要素融入“三全育人”存在精神层面教育和引导的缺失。
“三全育人”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教书育人。在实施综合改革过程中,在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上缺少力度,缺少注重“融、合”相结合。如课程结构体系僵化、教学手段落后、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调,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活跃度低。
“五个思政”要素融入“三全育人”路径,要坚持一个中心,即立德树人;围绕一个原则,即融入要深、要全、多方面;落实一项任务,即凝聚全部育人力量,做育人工作。
各高校要注重从五个不同主体、不同层面,即任课教师、思政教师、专业导师、公寓管理员、公共服务人员开展协同育人,按照立德树人工作任务和新时代育人规律,形成良性的全员育人格局。
推进“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教育规律新认识的要求,是学校办学新环境的要求。从学校、各单位、教师、学生四个层面分别提出要求,始终不忘为党育人的初心,牢记为国育才的使命,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国际化领军人才。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广大教师职工以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五个思政”要素融合的“三全育人”,其本质是注重学生发展,是办学治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从“全”“育”“实”着眼,创新育人模式,构建“大思政”格局。着力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强化育人示范引领,切实做好试点建设工作;二是要狠抓责任落实,进一步细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补齐弱项短板;三是着力破解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确保“三全育人”工作取得实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融合与促进,促使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全体发展。
“五个思政”要素融合的“三全育人”,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员工要始终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立足本职工作,明确目标任务,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育人方法。教师育人可以通过课题引导学生参与、论文指导、课程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现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局面。要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先进、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全体教师要根据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对照“三全育人”工作的具体要求,做好思政教育“大协同”,育人机制“全贯通”,育人要素“深融合”,切实把“三全育人”工作做细做实做优,全面打造“三全育人”崭新工作格局。“三全育人”关键是全,以推动育人合力形成方向,弥补学生工作空隙;核心是人,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归依,构建学生工作场域;根本是育,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锤炼学生工作队伍。
一是以“融媒+育人”为抓手,推进网络思政建设。探索“大思政”工作模式,打造易班网络思政引领,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形成“易班思政”模块,把学生关心的思政热点和焦点及时推送,构建网络育人新格局。二是以“党建+育人”为抓手,推进校园党建项目建设,发挥党建育人作用。三是以“学科+育人”为抓手,形成“任课教师或专业导师+学生”的育人模式,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我修养。
“五个思政”要素要很好地融入“三全育人”,必须打好“三战”, 即主动战、攻坚战和持久战。坚持“深、全、强”的融入,遵循新时代育人规律,确保“五个思政”要素要很好地融入“三全育人”,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全有力的支撑,更好地满足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