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30年代,阳翰笙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地泉》。当时他并没有名气,想要茅盾给作品写序,以提高声望。由于阳翰笙和茅盾在文学观点上不一致,茅盾推辞作序。但是,阳翰笙并不气馁,登门求见茅盾,茅盾直言不讳地说:“你的《地泉》是用‘公式写成的,要我写序,我会没有一句好话的。”虽然茅盾毫不讲情面,但阳翰生丝毫没有感到尴尬,反而很平静地说了声感谢的话走了。
过了几天,茅盾收到阳翰笙寄来的便条,上写:“您的批评我非常感激,无论用何种观点,请您为我写上一点东西,我将认真拜读。”阳翰笙如此坚持,茅盾就写了些评语寄给他,信中客观而严厉地写道:“《地泉》在描写人物时用了脸谱公式手法,在结构和情节上都有类似的公式化现象,在语言上用标语口号式……”
看到这个评语,阳翰笙心里真是不好受,还要不要再请茅盾作序,他犹豫了几天。最后,阳翰笙鼓足了勇气,就把这个评语当作“序”。《地泉》出版后,芋盾收到阳翰笙寄来的《地泉》,上面的“序”,竟然一字不改地刊登出来了。
真誠地对待批评有两种:要么口头上完全接受正确的批评;要么把对自己正确的批评公开。阳翰笙属于后者,把自己的作品失败暴露在大众面前,这是一种涵容的胸怀,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也因为“序”的批评,阳翰笙的创作日趋成熟,后来成为著名作家。
(摘自《做人与处世》 倪世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