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茜 王俊华 吴晓倩 田仲华
山东省济南市人民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271100 E-mail:sunqian19831111@163.com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东南亚地区发病率最高,我国人口结构具有基数大、老龄化的特征,作为胃癌高发区,其发病病例约占全世界的44%(2018年统计数据)[1-2]。目前,胃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多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遗传、化学致癌物等因素有关[3]。临床该病的治疗常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以根除术为主,辅以放化疗、中医药治疗等,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生存期[4]。随着大众自我健康意识的提高,相关诊疗手段的优化进步,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明显改善[5]。但治疗过程中,患者不仅受疾病折磨,还因担忧自身病情、对治疗效果不确定及恐惧复发,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影响心理情绪,引发不良心境、治疗依从性下降、睡眠障碍等一系列问题,进而降低疾病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6-7]。因此,改善胃癌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赋能是结合支持系统及社会政策,激发个体能力的综合性手段,可充分调动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不利环境[8]。近年来,赋能理论广泛应用于慢性疾病,且形式灵活多样,如面对面讨论、线上随访等,可促进患者自我管理[9-10]。有研究[11]将赋能教育理念与人文护理相结合,可有效减少胃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存质量。情绪与压力管理是指通过处理压力引起的不适情绪,增强个体抗压能力,并学会调节消极/积极情绪[12]。情绪管理训练由Hodel提出,通过识别、感知、表达及应用、复杂情绪理解、处理及控制等步骤,帮助个体合理调节情绪,适时排解日常生活中矛盾与事件引起的反应[13];压力管理训练则是一些沟通技巧、A型行为、放松训练等,上述管理训练在护理领域应用较多[14]。何东红等[15]报道,通过对早期胃癌患者进行情绪管理,可有效促进其心理健康,提升就医体验感。但有关赋能理论构建下的情绪与压力管理在胃癌患者方面的研究较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基于此,本研究以赋能理论为指导,构建情绪与压力管理方案,并从心理弹性、希望水平等方面观察其对胃癌患者术后的干预效果。
研究对象为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住院治疗的110例胃癌患者,纳入标准:参照确诊为原发性胃癌[16];首次行胃癌根治术;年龄≥18岁;了解自身病情;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无法正常沟通交流;合并其他恶性肿瘤、重大内科疾病;精神疾病史;近半年家庭发生其他重大应激性事件。将11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以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18例;年龄51~76(64.72±6.84)岁;病程1~4(2.45±0.71)年;临床分期:Ⅰ期15例、Ⅱ期34例、Ⅲ期1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1例、高中或中专17例、大专及以上7例;医疗支付方式:自费24例,医保3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0例;年龄54~73(63.54±7.31)岁;病程1~5(2.67±0.82)年;临床分期:Ⅰ期13例、Ⅱ期37例、Ⅲ期15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4例、高中或中专16例、大专及以上5例;医疗支付方式:自费27例,医保2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术前健康宣教(胃癌相关知识、常规检查及手术方案)、术后指导用药及饮食、适当的心理支持。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赋能理论构建下的情绪与压力管理方案干预,由两名具有心理学学习经历或有心理咨询资质的护士、1名心理咨询师组成干预小组,共同商议讨论干预主题和实操程序,具体干预方法如下:第1周主题为“相知、相识”,干预者与患者均自我介绍,沟通建立和谐、信任关系,详细了解患者基础情况,介绍本项目对患者自身及治疗的意义,并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第2周主题为“情感表达”,引导患者倾诉内心关于患病的想法,对患者的任何情绪给予理解与支持,充分共情与尊重,留置作业:要求患者用恰当方式向家人表达情感;第3周主题为“激发内在动机”,介绍内在动机相关知识点(名词意思及影响因素),引导患者表达治疗的内在动机,并寻找激励因素,提高自我效能,留置作业:整理后说出治疗的内在动机;第4周主题为“设定目标、制定计划”,与患者共同制定缓解情绪与压力、提升内在动机的目标,讨论出相关方法,确定目标:尽可能放松心情,掌握调节情绪与压力的方法,留置作业:领悟与思考目标后,作出总结;第5周主题为“实施计划——情绪应对”,将专业知识点通俗化,充分讲解情绪对个体的影响,了解患者在情绪不好时的宣泄方法,指导建立可行的宣泄途径,留置作业:分享有情绪时的宣泄方式;第6周主题为“实施计划——情绪接纳”,教导患者识别情绪和外化情绪技术,尝试与情绪和平相处,留置作业:分享外化情绪技术的应用;第8周主题为“实施计划——学习调整认知”,讨论自身疾病及治疗的压力感本质,讲解情绪、压力及认知的关系和认知,结合合理情绪想象训练,引导其转变认知,留置作业:分享合理情绪想象技术的应用;第10周主题为“实施计划——学会放松”,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渐进性放松(如手部、足部等自我按摩),如日常通过兴趣爱好(如唱歌、画画、跳舞等)放松心情,留置作业:根据自身喜好,每日放松10~15 min;第12周主题为“评价与巩固”,患者讲出自身心情、压力的变化,是否达到目标“尽可能放松心情,掌握调节情绪与压力的方法”,帮助总结出有效的改善方法,并共同探讨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上述干预过程在病区心理活动室完成,按患者入组顺序,当人数满足5人时进行团体干预,每次1 h,共9次,干预12周,具体干预时间依据患者治疗与检查时间而定,留置作业在家属帮助下以录视频的形式反馈。
1.3.1 心理弹性 采用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包括坚韧、力量及乐观3个方面,分值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越高[17]。
1.3.2 希望水平 采用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包括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采取积极行动及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3个方面,分值12~48分,评分越高表明希望水平越高[18]。
1.3.3 疾病应对方式 采用中文版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aire,MCMQ)包括面对、回避及屈服3个方面,分值4~80分,评分越高表明越倾向于该种应对方式[19]。
1.3.4 生活质量 采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 30,EORTC QLQ-C30)选取躯体、角色、认知、情绪与社会功能、疲倦、疼痛、恶心与呕吐症状评价,各项分值0~100分,其中功能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症状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差[20]。
干预前,两组CD-RISC评分中各维度及总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坚韧、力量、乐观及总分升高,且观察组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D-RISC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HHI中各维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采取积极行动及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评分升高,且观察组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H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MCMQ中各维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面对评分升高,回避和屈服评分降低,且观察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回避和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MCMQ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EORTC QLQ-C30中功能与症状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功能评分升高,症状评分降低,且观察组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疲倦症状和疼痛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EORTC QLQ-C30评分比较
胃癌本身及后续治疗引起患者不适反应、精神不振等,均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负向行为体验,这些生理及心理变化都会影响康复效果。研究[21]显示,首次接受化疗胃癌患者焦虑状态显著,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及癌症分期均是独立影响因素。达一淼等[22]纳入198例术后住院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患者焦虑、抑郁发病率较高,且与术后生命质量密切相关。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体制也由功能制转向责任制。传统顺从型模式已无法满足患者多元化需求,常规护理的流程化操作,也无法深入干预患者心理状况的问题[23]。
赋能理论的实施包括明确问题、表达情感、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和评价结果5个步骤[24],本研究将赋能理论步骤完全贯穿整个以情绪调节为主的情绪与压力管理方案,干预过程中首先引导患者明确自身问题,鼓励其表达情感,并从专业角度,帮助患者设立情绪改善目标及计划,最后评价成果。整个干预过程双方处于平等关系,需要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推动行为转变。本研究发现,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心理弹性、希望水平、疾病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效果更佳,表明赋能理论构建下的情绪与压力管理方案可明显提高患者心理弹性、希望水平,促进形成正向面对疾病的应对方式,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分析其原因,长时间赋能有助于激发患者内在动力与心理能力,应对疾病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时提升自我调适能力与情绪掌控能力,结合外在的外化情绪技术、放松训练,内外结合加强情绪调控,间接性减少疲倦、恶心呕吐等生理不适[25];整个干预过程以宣泄情绪为基础,如何处理与应用为重点,在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下,逐步打开患者心房,认识与接纳情绪,帮助寻找情感表达与宣泄的突破口,释放压力,从而提升情绪认知层次与调控水平,可持续性刺激患者重生对生活的向往及希望水平[26];而且本次属于团体干预,患者间某些相似经历与体验可产生强烈共鸣,有助于形成团体动力,不仅激发个体内在调节情绪的意愿,还有助于患者恢复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27]。
干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专业性内容以通俗语言表达,结合典型例子或多媒体手段讲解,帮助患者充分理解;留置的作业应密切融入生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不宜额外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干预时间与形式灵活安排,特别是个人原因无法参与团体干预时,可单独进行干预。
综上所述,赋能理论构建下的情绪与压力管理方案可提高胃癌患者心理弹性、希望水平,促进其正向面对疾病,改善生活质量。但由于临床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尚短的问题,后续有待改进深入考察赋能理论构建下的情绪与压力管理方案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