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文学的血液

2023-11-22 22:11
青年文摘(彩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大江诺贝尔文学奖

2023年3月3日,日本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去世,终年88岁。大江健三郎1935年出生于日本一个偏僻的山村,1957年登上文坛。他的写作涵盖小说、散文和随笔等文体,代表作有《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我们的时代》等。1994年,他的作品《个人的体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大江健三郎与中国有着紧密的关系与缘分,他一生视鲁迅为精神导师,曾说:“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文学的血液,我的身上有着中国文学的遗传基因,没有鲁迅、郁达夫等中国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就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存在。”2009年,大江健三郎来到中国,特意去参观北京的鲁迅博物馆。他蹲在鲁迅石像旁,泪流满面。工作人员拿出一份鲁迅手稿给他参看,他戴好手套,低头看了几页,就赶紧还回去:“如果继续看下去,我一定会痛哭流涕,泪水如果滴在手稿上,将会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大江的父母曾是热爱中国现代文学的青年,尤其他的母亲是鲁迅的铁杆书迷,他很小的时候,就从母亲的口中得知“中国有个大作家,叫鲁迅先生”。12岁时,母亲将自己珍藏的《鲁迅选集》送给了他。他最喜欢的是《故乡》,还曾用铅笔摘抄其中的名句。

23岁,大江健三郎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奇妙的工作》,他仿照鲁迅《呐喊》中《白光》一文的风格,虚构了一位苦闷青年的内心世界。小说发表后,他兴奋地拿给母亲,母亲却并不买账,觉得远不如《故乡》那般动人。实际上,直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母亲依然会对前来祝贺的宾客说“离鲁迅还差得远”。不过大江本人倒并不在意,按照他自己的话就是“自己一生都把他当作精神导师”。

虽然与鲁迅并没有见过面,但大江健三郎曾多次访华。1960年,他第一次访华,在上海某院落,闻着茉莉花香,他来到毛主席所在的会客厅。当时的情景,令他终生难忘。回到日本后,他还始终保持着在家中放一束茉莉花的习惯。那次,他还见到了郭沫若、巴金、老舍、茅盾和赵树理等作家。2005年,巴金去世时,大江健三郎撰文悼念称:“巴金先生的《随想录》树立了一个永恒的典范——在时代的大潮中,作家、知识分子應当如何生活。我会仰视着这个典范来回顾自身。”

大江健三郎和莫言的友情更让人津津乐道。早在1994年刚获得诺贝尔奖时,他就开始向世界文坛推荐莫言。2002年,他终于来到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与莫言的家人见面,一起吃饺子,相谈甚欢。大江健三郎觉得,他和莫言都是从自己出生的小村庄出发,把离开家乡后的感想和伤痕,通过文学手段一起推向世界,从这一点看,他们二人十分相像。

也许是受鲁迅“斗士”精神的影响,在中文译者和好友许金龙眼中,大江健三郎疾恶如仇,强调独立、自由和平等,对民众和弱势群体满腔柔情。虽然是日本作家,但他突破了狭隘的右翼思想与民族主义,用笔锋直面历史、反省历史。他的作品中充满对残疾人士和弱势群体的关怀,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和军国主义,呼吁人们正视历史,是日本知名的反战派。2006年9月,大江健三郎应邀第五次访华,他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座谈。陪同的许金龙说:“参观时,大江先生受到了严重刺激,昏厥过去,被大家搀扶着出来。”

在给纪念馆的题词中,大江表示,他将铭记这种震撼。他对日本政府逃避责任的行为感到愤慨:“日本绝对不能重返国家主义道路,我要让日本的孩子们,看到政府的错误道路。”

尽管受到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滋养,大江健三郎在中国的知名度却比不上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作家,大江本人曾在公开演讲中调侃道:“一辈子也没有感觉到嫉妒的我,对于村上在中国的人气,我感到很嫉妒。”一位作家离世固然是憾事,但对他的作品而言,很可能也是另一次焕发新生的机会。

(辑/周小烦,资料来源:新周刊、环球人物、中国新闻周刊等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大江健三郎大江诺贝尔文学奖
百万雄师过大江
心中的大江
论中国作家对日本后现代文学的影响
——以大江健三郎为例
搞笑秀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大江健三郎:父子当共生
“自在的存在”:恶心·荒谬·自欺——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之虚无存在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大江和堤岸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