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
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持续激发广大党员党史学习兴趣,读领袖人物传记是个不错的选择。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都有传记,对毛、刘、周、朱等这些主要领袖人物传记的出版中央是有严格要求的。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编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研究他们的思想和生平。目前已经出版的主要领导人物传记都是由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这些领袖人物传记中最早出版的是《周恩来传》,分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曾于1989年2月出版第一版,1998年2月出版后一部分。《刘少奇传》1998年推出,《陈云传》2005年出版发行。《毛泽东传(1893—1949)》于1996年出版,7年之后推出《毛泽东传(1949—1976)》。《邓小平传(1904—1974)》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推出。
一、传记是一部线索清楚、主题明了的党史
领袖人物跟时代大局密切相关,是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者和主导者,传记一般按历史顺序推进,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沟通人物、国家与历史,普通读者比较好接受。以《毛泽东传》为例,读者能从他的个人丰富经历看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生动而曲折的历程。从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读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图景;毛泽东还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从他那一时期的活动,能了解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情况;从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率部上井冈山的过程,看出中国革命面临的向何处去的大思考、大选择;而毛泽东本人在中央苏区时期的遭遇,让我们感同身受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从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复出,看出党和红军的命运处在怎样的生死存亡关头……把这些连接起来,事实上就是一部线索清楚、主题明了的党史。
当然,对于有一定阅历的读者来讲,如果能够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还能从毛泽东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决策过程,了解到影响至今的重大决策的出台过程。对读者深入具体地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深入具体地了解毛泽东以及他为我们国家建立和建设事业所作的贡献,有所帮助。
二、传记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党员
領袖人物传记在大历史之外提供了更鲜活的个人化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令读者印象深刻。读领袖人物传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收获。领导干部能学到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学到领袖们的思想理论和政治智慧。《毛泽东传》中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整个处境让我们从毛泽东身上看到“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毛泽东依然积极工作,坚持正确的路线和主张,即便是看法没有被采纳甚至遭到排斥时,仍然能够积极地提出摆脱困境的建议,而坚持公心为先是有力支柱。《毛泽东传》中也详细记录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恢复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对重大问题是怎样进行决策和思考的,他的领导方法和思想方法值得广大领导学习;在我们党应对各种严峻挑战与困难时,毛泽东体现出的巨大勇气和政治智慧也能给人启发。而所有领袖人物传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领导革命斗争、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过程中,普遍十分注重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重视发扬民主,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注重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而且他们勤于思考,不墨守成规,这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十分值得借鉴。
青年人从青年人的角度也能读到不一样的内容,以《周恩来传》为例,很多青年人对周恩来的了解缘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传》中不少描写他青年时代的篇幅,阅读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青年周恩来就像每一个普通青年一样,朝气蓬勃、勇于进取、锐意求新,同时他又那么的与众不同,他自青年起便有明确而端正的学习目的。旅日期间,周恩来给自己订下了这样一个方针:“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这是他作为一个青年难得的领悟。他认为,青年人应该懂得吐故纳新的道理,思想、学问和事业都要毫不可惜地抛弃“旧”的,追求“新”的。最初,尽管“新”的含意是什么,在周恩来头脑中还不很清晰,作为一个思维敏捷的年轻人,那个时代流行过的许多思潮都对他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无疑是用能否救中国这个尺度作为衡量各种思想、行为新旧的标准。他已经懂得,求新不是简单地舍弃旧的,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反省。因此,每当接受了新的思想,醒悟到以往所学、所思、所行并不足取,他便感到“心里非常快活”。求新可以说是任何时代年轻人的共同特点吧,但这种思想上弃旧图新时产生的快感却恐怕只有像周恩来那样力争跑在时代最前列的人才能体验到,青年人是一定能在此中找到共鸣的。
三、传记中表现的领袖人物在逆境中的人生态度更能激发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将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要求概括为16个字,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领袖人物传记无疑最能达到这样的功能。领袖人物身上都有一个共性,他们在遇到坎坷曲折时,无一不是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可以说,每位传主都是经过风雨终见彩虹的人生胜利者。人们阅读他们的传记,更能获得精神激励,就是我们所说的正能量。正能量就是一种磁场。譬如,大家都知道邓小平“三落三起”,读《邓小平传》后我们了解到邓小平面对挫折和逆境时,除了理想信念坚定外,他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很重要。邓小平告诉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我之所以能经受住如此多的打击,是因为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从不失望,因为我知道政治犹如大海的波浪,人在上面时而上,时而下。”当然单纯乐观也不行,还需要在逆境中的忍耐和等待。1973年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他就说了两个字:“等待”。忍耐和等待,并不一定是消极无为地面对困难,有痛苦,也有智慧和期望。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观察、思考和判断。在江西的岁月邓小平除劳动外,还不断地坚持读书、锻炼和思考。所以《邓小平传》给我们的启示是,要谋事成事,需要的是战胜自己,要有信念、有智慧,更要有措施。
四、挑选领袖人物传记有讲究
在国内正规出版的著作,尊重史实,用材料说话,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传世之作。大到对每一历史阶段、每一重大事件的叙述和总结,小到一句话、一个细节、都做到用材料说话,言之有据,论从史出。以编写《毛泽东传》为例,在编写传记过程中,使用了大量毛泽东的文稿、讲话、谈话记录以及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对其生活、工作等的回忆,所以材料丰富扎实。《周恩来传》引用的历史档案就多达5000多件,书后注释近1400条,计50000多字,堪称鸿篇巨制。历时近8年才完成,这也是国内编辑出版领袖传记比外国人出版领袖传记要难的根本原因。
当然,国外也有不少中国领袖人物传记的图书出版,以《毛泽东传》为例,比较有影响力的就有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潘佐夫、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以及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版本的《毛泽东传》,内容比较丰富。但是海外学者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大多把权力斗争因素看作毛泽东革命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因素进行考察,忽视了政策、理念分歧在革命中的作用,把政治权力的得失作为论述的重要内容。同时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活动分析和評价较为主观。他们对领袖的个人生活以及领袖的性格等的描述往往存在猜测的成分。同样,海外毛泽东传记也普遍存在史料支撑不足的问题。另外,由于学术观点和政治立场的影响,有些学者的《毛泽东传》甚至存在史料运用的片面截取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外国的领袖人物传记过于突出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而忽视历史人物都是从集体生存活动中汲取智慧的。综合以上,笔者还是推荐国内出版的领袖人物传记。
五、怎么读领袖人物传记
(一)学会看注释
注释是领袖人物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人物、事件、战役、文献等方面,领袖人物传记、年谱、文选中的注释大都紧扣正文,包含一定的信息量,能够补充正文未交代清楚的背景等等,著者还通过注释补充一些传记者的重要观点,有助于读者理解正文。笔者从事多年的党史工作,有些知识盲点也是从注释中得悉的。譬如,1966年9月16日,康生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利用1936年薄一波等61人经党组织决定出狱一事诬陷刘少奇。对事情原委我一直很困惑,直到阅读《毛泽东年谱(1949—1976)》时才从注释中了解原委。注释的说明是:“薄一波等61人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被捕。1936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同意他们履行简单手续后集体出狱。‘文化大革命’中因此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78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关于‘六十一人案件’的调查报告》。中组部的报告指出:在‘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所谓薄一波等61人叛徒集团是不存在的,是一个大错案。’他们履行的出狱手续是‘组织上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特殊措施’。”所以算是读书的意外收获。
(二)反复读、多次读
爱读书的人都有一个经历,那就是一本好书,每一次读都能读到新的内容,都有新的收获。领袖人物传记也不例外。以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例,他们大都经历了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人物经历贯通党相当长的历程。以陈云为例,《陈云传》花相当篇幅介绍了陈云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主持中央财经工作的情况。介绍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领导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等方面做的工作。还介绍了陈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后期,协助周恩来抓外贸。根据历史发展的新情况,主张利用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等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重新主持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国民经济调整,倡导和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使“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困难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为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创造了必要条件。这些陈云领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内容在《陈云传》都有专门叙述。《陈云传》还分析了他在长期领导经济工作中提出的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如他一贯主张的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经济建设必须做到综合平衡,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和进行必要的国家干预,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等等。陈云在领导全国经济工作实践中,提出和总结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遵循的若干指导思想,是他留下的最宝贵的重要经验之一。这些如果仔细分析研读对我们搞经济工作的领导同志会有很大的启发。
(三)如何读可以从领袖人物传记中得到最大养分
读书没有一定之规。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就是理解了就能有更多收获。首先要学会分析传主思想和行动的关系。一个人的思想往往会指导他的行动。读领袖人物传记的时候,要认真分析他的所思所想。尤其是他的生活中重大改变或者需要作出关键抉择的时候,如果能厘清他的思考过程,结合他的思考、发表的文章看他如何行动,如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实现自己的主张,在行动时又会遇到哪些原本意想不到的问题,他又是怎样应对的。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事实上,一个人的思想通常不会是固定不变的,总是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调整或发展的。这也是领袖人物能成为领袖的关键所在。
读领袖人物传记如果能结合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读,就更容易理解,也更能有收获。实际上是,由于大多数读者没有那个时代的生活经历,对当时的时代氛围、人际关系、民众心理,以及各种影响事态发展的复杂因素都不可能有切身体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习惯于从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出发,用现在的经验去理解或判断先前的环境和事实。简而言之就是理解传主的行为都是在历史的过程中进行的,他的思想发展,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环境中,直接武断地认为与现实相同,然后反讽当今,却不知今时不同往日,很多情况都不相同,矛盾也发生了改变。实事求是地读传记,抓住极少变化的本质问题,一定会让你大有所获!
(作者系《百年潮》编辑部副主任,国史学会理事,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