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桂文 翁 婷
夏季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活动的关键时期,然而夏季表现出昼长夜短、日夜温差大的特点,白天极高的水温到了夜间会迅速下降,导致了水产养殖的水质恶化问题,养殖场地变成了大量细菌繁殖、滋生的温床。同时,在连续高温的情况下,会导致养殖鱼类出现应激情况,鱼类抵抗力下降,将使其极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扰,鱼类的减产将导致水产养殖人员的大规模资金损失。因此,本文将从持续高温天气下水产养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重点论述鱼病防治技术,以期提升养殖人员的经济收益,促进水产养殖业的良好发展。
从现阶段的水产养殖工作来看,大规模鱼病暴发的主要特点就是发病隐蔽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发病迅速,而水产养殖人员由于无法对每一尾鱼都进行精准的观察、比较,由于工作疏忽极易导致在鱼病暴发初期无法进行有效控制,导致鱼病事故逐渐加重,造成大规模的传染发病,此时养殖人员再采用科学的方式解决鱼病问题已是为时已晚,无法有效挽回水产养殖者的大范围经济亏损。通过对以上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大部分的养殖人员对鱼病防治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预防措施、预防流程不规范、不标准,导致错失最佳管理、治疗的时期,极大降低了水产养殖产量。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不仅能降低鱼病的大规模暴发概率,同时,也减少了后续鱼病治疗的高昂费用。
水质的好坏将极大影响到鱼类能否健康的生长,优良的水质是保障鱼类品质的重要因素。若是在进行水产养殖中没有严格把控好的水质情况,将扩大养殖规模作为水产养殖的唯一诉求,一味增加鱼类养殖数量而忽视了科学的养殖方式,结果将适得其反。在进行养殖期间,若是鱼群的密度过高,将严重限制鱼类的活动空间,大量的鱼类生存在有限的水体内,将对养殖场地的水质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例如:缺氧、水体混浊等。养殖人员需要及时对养殖场地进行清洁工作,保证水质可以得到实时的监控以及管理。同时,水质不达标也极易导致大规模的鱼病事故暴发。此外,在鱼病暴发时,养殖人员通常会选择添加相应的化学药物对鱼病情况进行控制、改善,但与此同时,化学药物也会对养殖水体造成影响,药物的不当使用将同样导致整体水产养殖工作质量及产量的下降。
通过对当前的水产养殖情况进行分析可知,鱼类的新陈代谢能力受到夏季连续的高温天气影响,会不断加快,鱼食的总体摄入情况较其他三个季节来说明显上升。另外,高温情况使得养殖场所内的生态系统较其他时期更加敏感,由于上下层水温的不均,加之发生剧烈的温差变化,则极易触发鱼类的应激反应,致使大量的鱼类死亡。在实际的水产养殖中,若是养殖人员对于类似的细节不注意将导致功亏一篑,不仅抓不住夏季的鱼类良好生长时期,还导致自身的经济损失。同时,部分养殖人员由于刚刚进入水产养殖行业,缺乏相应的科学养殖经验,不能在夏季及时调整饲料的喂养量以及喂养方式,也没有调节养殖密度的意识,将导致大规模的鱼类同时争取有效水域内的氧气量,极易发生鱼类缺氧死亡的情况。此外,有很大一部分的养殖人员只顾眼前的短期利益,为了降低成本开支购买不合格的饲料,鱼类在长期缺少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情况下,将导致鱼类抵抗力不断下降,一个小问题就极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鱼病爆发,造成养殖人员的重大经济损失。
就当前的水产养殖情况来看,养殖人员需要在夏季到来前做好以往过去几年常见的夏季鱼类病虫害情况的分析工作,重点总结病虫害的类型、发病特征、发病速度以及影响规模等,及时做好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避免出现大规模的鱼病影响养殖者自身的经济效益。在进行鱼病预防期间,养殖者应当定时对养殖水体进行科学消杀,并对水体进行实时检测,对于不达标的水质及时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另外,也可以通过让鱼类服用提升自身抵抗力的药物,减小鱼类受病虫害侵蚀的可能性。常见的控制养殖场所水质的方式就是向水体内投放二氧化氯、生石灰或漂白粉,保证消杀工作的全面性以及高效性。在消杀工作完成四天后,就需要养殖者及时投入微生态制剂,为鱼类的生长创造较为科学、舒适的环境,实现对水质的科学调节。
若养殖场所一直处于高温闷热的状态,将极大提升淡水鱼类罹患盲肠炎等病症的概率,对此,每养殖200kg 的鱼类,需要养殖人员捣碎1kg 的大蒜,与400g 的食盐共同翻拌进鱼食中,将面糊以及饲料进行晾干,并将此种自制饲料连续喂养3-4 天即可有效降低鱼类患盲肠炎的概率。另外,为了避免由于细菌导致的鱼病,养殖人员可以向饲料内添加相应的抗病植物药物或抗菌化学药物,抗病植物药物的投喂时间为4 天左右,抗菌化学药物的投喂时间为3 天左右,以此实现抗菌除病的目标。若是养殖人员主要采用鱼类内服抗菌药物的方式降低鱼类的患病概率,则需要注意,此种方式是一种长期性的预防方式,在此期间不能够随意降低药物的使用含量,其缺点就在于极易增强病菌本身的抗药性,使得后续的预防工作要不断进行调整,增加了养殖人员的工作量。养殖人员应当将饲料与预防药物进行翻拌混合,在鱼类不发生排斥的情况下,使得药物全部被鱼类吸收。此种方式需要尽量降低饲料的投入量,减少约30%左右的饲料即可。
夏季由于日夜温度差距巨大,由此养殖的鱼类长期处在此类环境中,则其产生的排泄物将大量增加,排泄物的分解将极大抢占底层养殖水体的氧气,使得整个养殖水体的含氧量严重下滑,导致养殖场所底部空间无法满足鱼类的实际生存需要,也对整个底部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鱼类的生长空间与生存环境,水质的整体恶化情况加剧。因此,养殖工作人员在夏天高温期间,应当时刻注意养殖场所的水质变化情况,及时对水质进行相应的清洁与调整,保证水体含氧量可以充分贴合鱼类的日常生长状况,尽量延缓夏季的水质恶化问题,保证鱼类生长环境的稳定性与适宜性。
为有效控制以上问题,需要养殖人员依照水质变化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引进干净的新水,将一周作为一个间隔周期,进行整体换水或加水的操作,添加的新水高度应维持在15cm 左右,同时保证养殖场所的水位始终保持在20cm 左右。在进行注水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水速,不能激溅起底层杂质,防止杂质对新水造成污染。当养殖水体的深度超过2m 时,养殖人员就需要进行耕水,可利用耕水机完成操作,并利用增氧机向水体内增加灌输氧气,维持水体丰富的含氧量,确保水体的上层及下层水可以进行有效的混合、循环、交换。另外,也可以将大量的生石灰混合进水体内,保证水体的纯净度,以满足鱼类的生长需要。若养殖场所生长了大量的蓝藻水华,则养殖人员需要以0.5g/m3的标准向水体内施加硫酸铜溶剂,在保证不对鱼类及水体造成污染的情况下有效抑制蓝藻水华生长规模的进一步扩张。最后,养殖人员需要适当向水体内注入氧气,避免由于含氧量过低导致鱼类大规模窒息死亡的情况,并在注氧4 天后进行生石灰的混合操作,保证养殖场所的水质可以时刻满足鱼类的生长发育需要。在养殖水体周边悬挂袋、篓等设备,并添加适量的漂白粉、硫酸铜等物质,进行水体病虫害的消杀作业,防止出现新型感染问题。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利用竹竿等材质作出三角或四边形的框架结构,并安装好挂袋、挂篓,篓口需要保证高于水面,同时其中的漂白粉、硫酸铜等物质应尽量保证其质量为100g 左右且每日进行换药操作,需要连续换药3 天以上才可以实现对养殖场所的全面消毒。
夏季的连续高温天气将对鱼类的正常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极易引发鱼类的应激情况,鱼类全身心地投入应对当前恶劣生存的条件中,再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进食、消化,吸收的营养无法及时转化为促进自身生长的蛋白质,所有营养物质都被用来保障自身的正常生存,会出现尽管饲料的消耗量逐渐增加,但是鱼类的生长情况却并不明显,生长速度明显下降,不吃不长的状况明显增多。从温度变化过程来看,整个夏季养殖鱼类的生长状况与温度成反比关系,鱼类由最初的高速生长发育逐渐放缓,因此表现特别明显。
对此,为保证水产养殖工作的科学饲养,应保证每公顷水面就有一台饲料投放机,防止出现大规模的鱼类聚集抢食的情况发生。当养殖场所水体深度达到2m 以上时,应适当延长饲料投喂的间隔时间,保证每半小时投喂一次。当出现连续性高温天气期间,养殖人员应当注重采用四定方式进行投喂,即定时、定位、定量、定质,保证饲料的营养物质含量,尤其是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的含量可以满足鱼类正常的需要,提升鱼类的抗病能力。另外,养殖人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等抗菌、抗病植物,有效避免鱼类出现肠道问题。在夏季高温期间,养殖人员应当依照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饲料的类型,尽量减少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更换为蛋白质元素更加容易被吸收、消耗的饲料,同时,尽量提升鱼类实际的蛋白质摄入量。养殖人员在高温天气可以选择略低于当前规格的饲料进行投喂,例如原本规格是101 的饲料则可改用规格是103 的饲料,待到夏季的高温期结束,就可以将材料及时调换回原本的规格类型,把握住夏季鱼类生长的关键时期,避免其出现应激反应影响鱼类自身成长发育。通过科学喂养一方面帮助养殖鱼类顺利度过夏季艰苦的高温时期,另一方面也有效降低了成本投入的问题。
夏季是鱼类快速成长的黄金时节,鱼类的生长、发育程度显著提升,同时体型也不断增加,使得整体的养殖场所的养殖密度逐渐缩小,导致整个水体的养殖负担加剧,损害实际的水体生态平衡。因此,养殖人员应当时刻注意鱼类的生存密度情况,提前计算鱼类的生长体积大小,及时调整水体养殖密度,尤其在夏季持续高温的情况下,需要定时、定期就鱼类生长状况以及生存密度进行检测,并及时采用分养等方式,尽量减少由于不规范养殖导致鱼类生长放缓甚至大规模死亡的情况。与此同时,养殖人员需要依照的养殖现状以及养殖方案、养殖经验、养殖设备等合理选择养殖品种,并保障其养殖密度约为1t/亩。尽量避免在夏季利用拉网的方式进行收获,以维护鱼类稳定的生长环境,保证水体底部沉积物的稳定性,减少病原体的滋生情况,与之相应的,养殖人员可以选择抬网捕鱼的方式,调整渔网网眼的大小,保证捕获的鱼类不包含小鱼苗。通过合理的捕捞作业,不仅有效提升了养殖人员的经济收益,同时实现了对鱼类密度的科学化、合理化控制,有效避免由于水体沉积物震荡导致水体环境被破坏的情况,增加鱼类的患病概率。另外,养殖人员在捕捞作业完成后,也可以适当向水体内补充鱼苗,保证合理的养殖密度,同时保证现有的资源的充分利用。
夏季的高温情况极易引发水产养殖产业的大规模鱼类死亡事故,例如:拉网死鱼、药害、水质恶化、泛塘等情况,此类情况的发生将导致养殖人员浪费了大量的投入精力,同时,也造成其不可逆且无法补救的经济亏损。在夏季持续性的高温阶段尽量不要采用拉网的捕捞方式,若是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拉网活动,则养殖人员需要在拉网后,以1g/m3的比例对整个养殖水体进行漂白粉的溶解作业,有效避免因拉网使得鱼身受损、病菌侵害最终导致的大规模死鱼现象。在高温天气向水体内添加药物时,需要精准计算实际的药物使用量,并严格依照使用规范进行调配及混合,尤其部分具有毒性的药物,要防止对鱼类造成影响。将全部水体泼洒药水将降低养殖水体内浮游生物含量,导致水体的含氧量极差,易造成养殖水体的缺氧,出现泛塘情况,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注氧操作。若是蓝藻大量在养殖水体中进行繁殖,则其在生长中释放的大量毒素将导致鱼群的大规模死亡,为有效解决蓝藻问题,可以将硫酸铜溶液以0.45g/m3的比例溶解到养殖水体中,同时在药物溶解后及时注氧,防止缺氧泛塘的情况出现。在4 天后,养殖人员需要以30g/m3的比例向水体内添加生石灰,有效调节养殖水质。使用增氧机是缓解泛塘问题最主要且高效的方式,特别是在天气闷热或产生变化前需要及时开启增氧机。在夜间使用可以有效避免鱼类浮头的情况,在中午使用可以有效增进水体的交换工作,养殖人员需要依照实际的需要适当开启增氧机。
在夏季进行鱼类养殖时,相关的水产养殖人员需要严格依照规定的药物配比进行调配,并以规范化流程进行养殖场地的病菌消杀工作,减少鱼类的患病率。对养殖场地进行消毒可以有效抑制夏季高发病病原体的滋生。同时,在日常喂养的饲料内添加相应的药水,也可以有效实现病毒消杀的目的。通常来说,应用较多的即为甲醛溶液以及氧化剂,养殖人员需要把控好添加药物的浓度、剂量与使用时长,将极大减少养殖水体以及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含量。当夏季温度较高期间,工作人员应当就当前养殖场所的水质等问题进行定期的监控,及时依照实际情况调整药水使用方式,避免大规模的鱼病事故暴发,造成水产养殖者重大的经济亏损。另外,养殖者需要就鱼类进行定期、定量的抽检活动,主要的检测对象就是鱼类体内的病原体含量,通过获取科学、精确的数据信息,确定后续的具体消杀工作,保证水产养殖工作的顺利推进。
综上而言,在夏季进行水产养殖活动时,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鱼病防治工作,提升对水质的监管意识,时刻注意调节水质,建造适宜鱼类生长的环境,同时要重视喂养的科学性,良好的饲养环节将极大提升鱼类的抵抗力。同时,借助当前多样、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夏季频发的鱼病疫情,并控制细菌滋生的概率。另外,还需要养殖人员加强对养殖流程的整体规范性,合理调节养殖密度,使得养殖鱼类可以平稳度过夏季连续的高温天气,实现增产增收,保证水产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