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花 迟艳红 草敦格日乐 哈申其木格
玉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且生产面积较大,分布范围广泛。此前关于玉米的生产几乎都是以普通玉米为主,品种单一且生产技术、产量水平都不高,所以有着更高饲用价值和工业价值的玉米更能满足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对玉米产品的需求,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有很大促进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广大农民和农业领域生产者纷纷转变了种植观念,加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兴起,促使人们对玉米利用的需求由传统的粮食作物转变为经济作物,这就更加凸显了玉米的经济效益优势,所以探寻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广泛推广,实现高产栽培是当前各地区玉米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种植玉米实现高产目标就要遵循玉米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把握好种植密度的合理性、肥力施加水平以及适宜的播种时间,再配合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就能让玉米各方面都处于最佳播种、生长条件,实现高产量和最优效益。
对于玉米种植而言,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格,然而为了能够提高玉米成活率,实现高产、高品质的目标,依然需重视选地这一环节。农户基于玉米生长的具体特征进行科学选地,所选取的地块应具有较强的保水保肥作用,疏松透气,拥有丰富的有机物,且有利于排水。同时,为了实现高产,玉米耕层厚度应超过30cm,土壤为中性,其pH 值处于5-8 范围之间。不得选择排水不佳、黏土地的地块。挑选好种植地后,需进行有效整地,深翻晾晒土壤,其中翻地深度一般为25-30cm,使得土壤能够充分地进行暴晒,将其中的病原微生物、虫卵予以清除,并有利于土壤更加松散,预防出现板结的情况。另外,整地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施入充足的基肥,选择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基于土壤肥力情况选取恰当的肥料,并对施肥量进行科学控制。基肥最好选择发酵、腐熟比较充分的农家有机肥,并添加适量的化肥,以此来控制施肥投入成本。若有机肥不够,那么每667m2可施加10kg 尿素、8kg 二胺,有利于玉米后期健康生长。
对于种子的选择,其直接关系到玉米长势及产量,因此农户应对选种工作进行高度重视。按照因地制宜的理念,结合种植地区土壤实际情况、气候状况、降雨量、市场需求等各方因素开展科学选种,尽量选择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筛选与处理种子,及时清理发霉、虫蛀的籽粒,保证剩下的种子都是颗粒饱满、外观完整的。种子筛选完成后,选择在晴朗的天气,将种子晾晒在平坦、干净的地面上,做到均匀摊铺,尽量每隔2 小时翻动1 次,保障均匀晒种,且至少晒12-24h。通过晾晒后,可以将玉米种子表皮的病菌彻底清除,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期病虫害发生概率。这里不得在水泥地上进行晒种,预防种子被严重灼伤。晒种后,也可选择各种药剂进行拌种,晾干后将种子同0.5%硫酸铜进行混合,以此来预防黑粉病;同20%萎锈灵混合,可预防黑穗病;同50%辛硫磷乳油混合,可对地下害虫进行预防。另外,包衣处理玉米种子,如此不仅可预防病虫害的发生,而且还能够确保玉米健康生长,实现高产、高质的目的。种衣剂使用时,50kg 种子需1kg 种衣剂。
对于玉米生长、出苗而言,玉米播种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据调查得知,玉米的穗部性状和籽粒产量都会随着播种日期的延后而有所下降,因为延后播期就会出现较大的温度落差,相应地降低积温,这是不利于玉米籽粒灌浆的因素,不充分灌浆的最终表现就是产量下降,所以选择适宜的播期是保证玉米产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此农户应对播种时间进行准确把握,尽量实现适期播种。播种时,需对温度进行重点考虑,低温会导致秋霜、冻害的出现,从而降低产量。也要考虑到雨水、品种等因素,结合以往种植经验,对玉米播种时间进行合理确定。一般情况下,玉米最佳播种时间为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这时地温稳定在10℃。播种时,可采取机械化播种方式。播种前,需调整播种机下籽量、落粒均匀度等方面,并对开沟器深度进行控制,保证播种深度完全相同。播种过程中,对排种装置是否堵塞进行及时排查,预防后期出现缺苗断垄的情况。并基于土质、种子大小等情况,科学控制播种深度,最好为5cm,黏土地孔浅播,干燥地进行深播,大粒种进行适度深播。另外,播种密度也不可忽视,密度过大,极易造成病虫害的出现,密度小会减少玉米产量,因此需控制好玉米播种的密度。基于玉米品种性质、土壤墒情等情况,对播种行间距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实现规范、科学播种。播种时,若采取固定行距方法进行播种,那么行距最好为0.6m;若采用大小行播种法,那么大行距最好为0.8-0.85m,小行距为0.35-0.40m,根据品种定密度,高秆大穗型品种密度4000~4500 株/667m2,矮秆小穗型品种4500~5500 株/667m2。
(1)肥水管理
玉米高产、高质的关键在于营养成分的供给。对此,田间管理时应做好灌溉及施肥,具体为:①使用土壤检测仪对种植地土壤成分进行测定,苗期做到定量施肥,确保秸秆、叶片能够健康生长;②玉米拔节转变为孕穗期时,最好采取深沟施肥的方法,添加适量的缓释肥,并采取微喷、滴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提高肥水利用率,保障玉米产量,而且还可避免病原菌大规模传播,抑制土传病害的出现。
(2)及时除草
在田块中,生长的杂草也会抢夺玉米的营养及生长空间,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对此,应将杂草及时清除。在播种前,喷洒乙草胺、异丙甲草胺等酰胺类的除草剂,对杂草进行清理。不得选择百草枯、草甘膦等除草剂,否则会影响玉米生长。出苗时,清理杂草。
玉米成熟后,及时收获。对收获时间进行合理确定,从而获得最佳产量与品质。过早收获,那么玉米成熟度较差、千粒重低、水分含量高,使得产量较低;过晚收获也会造成减产。对此,结合玉米植株茎叶、籽粒成熟度和果穗苞叶等多个因素,综合分析后确定最佳的收获时间。一般情况下,当田块中90%的玉米植株叶片变为黄色、果穗苞叶枯白,玉米籽粒变硬则是最佳收获时间。收获时,可选择大型收割机开展收割活动,收获后充分晾晒玉米至少1 周,当颗粒含水量降低到22%时便可进行脱粒。最后再晾晒一段时间后,水分降低到11%便可装到仓库进行保存。值得注意的是,仓库应处于干燥状态,若湿度过高会造成玉米发霉,还需做好防鼠工作,预防玉米被老鼠吃掉。
(1)玉米大斑病
在天气比较凉爽的地区(如西北、东北),玉米患上大斑病的风险最高。患上该病症后,玉米叶片、苞叶、叶鞘等处均是被侵染的对象。叶片一旦被侵染,那么便会顺着叶脉迅速扩散。如果种植地块湿度较高,病斑表面便会出现灰黑色霉状物,长期如此,便会导致玉米减产。对于这一病症,主要防治方法为:选种时,尽量选取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种植时,应做好田间管理,对土地进行平整,并撒入充足的基肥,适量钾肥、磷肥为辅助,将植株底部2-3 片叶及时摘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田间湿度过大的情况。田间管理时,应及时清除带病植株,抑制病菌扩散。另外,采取轮作方式,并尽量早播。患病初期,基于病害具体情况喷洒50%甲基硫菌灵、50%的多菌灵和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且间隔10 天再喷洒1 次,持续喷洒至少2 次。
(2)玉米病毒病
对于玉米病毒病而言,其主要分为矮化叶病、粗缩病等。玉米生长过程中极易患上矮化叶病,其中出苗后到7 叶期是高发时期。患病后,苗期玉米的心叶基部便会出现点状或条形状的褪绿花叶,且渐渐地蔓延到整个叶子,然后叶肉组织渐渐地变黄,叶片出现了黄绿色的条纹。如果病情特别严重,那么则难以抽雄结穗,进而慢慢地枯死。患上粗缩病后,矮化是典型症状,且叶片颜色渐渐成为暗绿色,叶肉越来越厚,呈弯曲弓状。针对这一类疾病,其防治措施为:玉米早期,喷雾3000 倍液的40%氧化乐果,或者基于225-300g/hm2的标准选择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并同750-1125kg/hm2的清水混合喷雾。
(3)枯叶病
枯叶病是玉米比较典型的病害,患病前期叶片逐渐出现像水滴一样的灰色斑点,若未及时干预治疗,那么斑块便会迅速延伸,跟随着叶脉向四周扩散,产生大面积暗色斑块。在这一情况下,叶片脱水严重,斑块则成了棕色。患病后期,病斑逐渐纵裂,甚至会产生病斑融合的情况,叶片逐渐变黄,最后枯死。且在雨淋的环境中,斑块上出现了大量的黑色霉点。植株下部叶片是高发部位。针对这一疾病,其有效的防治方法为:选取抗病性强的优质品种,并精细化管理种植地块。一旦发现患病,应迅速使用恰当的农药予以防治,有效预防病菌大范围扩散。玉米品种选择时,应考虑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选取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农业防治,则是尽量提前播种,施足底肥,同时撒入适量的磷钾肥,注重培土与除草,将苗下部2-3 片叶及时摘除,使得苗根部能够良好通风,控制湿度,加快玉米生长速度,增强其免疫力。收获玉米后,对秸秆进行科学处理,整理田块。药剂防治时,患病初期可选择瘟散乳油、多菌灵等,如500 倍液的多菌灵或600 倍液的甲基硫菌灵,800 倍液的菌灵乳油或百菌清,800-1000 倍液的瘟散乳油。基于玉米病害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地喷洒,间隔10 天后再次喷洒,连续喷洒3 次。
(4)斑点病
对于玉米斑点病而言,也被称之为玉米小斑点,一般同玉米枯叶病同时出现,双重危害了玉米的健康。该病害不只是危害了玉米的叶片、叶鞘、苞叶,而且还危害了玉米根茎,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玉米秆断裂、果实腐烂发霉。对于该疾病,其主要防治方法为:选取适宜、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优质杂交抗病品种,清洁农田,深翻土地,抑制病原体。在生长过程中,将老叶、病叶及时摘除,对田间温湿度进行合理控制,增加施入适量的磷钾肥,进一步强化玉米抗病性能。感染斑点病出现后,喷洒800 倍液的苯菌乳油或百菌清,或600 倍液的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每周喷洒1次,连续喷洒3 次。
(1)玉米螟
在生长期间,玉米螟是玉米典型虫害。其幼虫是一种钻蛀性害虫,蛀穿叶心后,玉米叶逐渐展开后形成排列的小孔,抽出雄穗时便会渐渐侵入到茎基部或茎穗部。长出雌蕊后,幼虫会慢慢地啃食雌蕊;玉米生长后期,玉米螟持续被侵害。例如,侵害籽粒,啃食茎秆,折断玉米茎秆。一旦被玉米螟蛀食后,植株会严重缺粒,玉米产量持续降低。对于该疾病,主要防治方法为:选取抗虫性较佳的品种,并采取秸秆粉碎还田的方法,对过冬的幼虫进行消除,减少虫源,预防后期种植出现大范围的危害。另外,联合一些常见的药剂进行有效预防,避免虫害对玉米的不良影响。也可释放赤眼蜂,对玉米螟进行积极防治,效果显著。
(2)地老虎
地老虎比较常见,主要是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幼虫会咬断地面上的根茎,导致植株渐渐枯死,缺苗断垄比较常见,严重危害到了玉米产量。对于这一类虫害,应对田块杂草进行及时清理,对于1-3 龄幼虫期也可喷洒800 倍液辛硫磷、800 倍液90%敌百虫。喷洒时,除了喷洒玉米植株根部,还需喷洒周围的杂草,对其进行全方位防治。
(3)黏虫
玉米黏虫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虫害,幼虫会对植株表面进行大范围啃食,因刚刚孵化,幼虫食量相对较小,因此啃食的叶面往往是半透明的条斑。4-6 龄的幼虫胃口极好,啃食叶片的情况特别严重,导致玉米严重减产。种植时,种植人员应对这一虫害的防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暴发性、毁灭性的黏虫。防治时,可采取杀灭幼虫、诱杀成虫两种相结合的方案,种植条件佳的地区,可对其进行有效预测与预防。根据环境及气候实际情况,也可使用无人机喷洒杀虫剂的方式,有效保护玉米。
(4)红蜘蛛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三种典型虫害,红蜘蛛也比较常见。一般情形下,玉米抽穗后极易遭受红蜘蛛的侵害,对玉米叶片进行吸食,若未及时防治,那么玉米植株便会渐渐干枯,并死亡,降低玉米产量。对于红蜘蛛而言,其防治的方法为:秋后、早春进行灌溉,对越冬的成虫进行清除。种植时,对田间杂草进行全面清除,破坏红蜘蛛繁殖的地方,对虫源基数进行降低。化学防治方法可选择40%乐果乳油搭配20%三氯杀螨醇1000 倍液混合液对红蜘蛛进行消杀。另外,还可采用生物防治方式,释放红蜘蛛的天敌,如食螨瓢虫等,避免红蜘蛛虫害大面积暴发,抑制虫害,并不会污染玉米种植环境。
总之,有着“饲料之王”之称的玉米是我国拥有最大种植面积和最高产量的粮食作物,该农作物的品质与产量不仅与我国粮食紧密相关,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蛋、肉、奶一类食品的安全。现阶段,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让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加之我国种业振兴形势的发展,如何确保玉米种植面积,最大化提升玉米品质与产量已经成为农业领域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此,我们应积极研究玉米栽培新技术,对栽培模式进行针对性优化与调整,顺利地实现增产、增质的目的,从而获得最大化的种植效益。同时,积极防治病虫害,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选取有效的应对方法,使得玉米可健康生长,强化生产效能,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