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蒙蒙,关 闯,田丹丹,蒋 玲,任晶芳,刘 敏
随着医学及社会的发展,医疗工作挑战越来越大,社会大众对医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急救意识、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能力的提升[1]。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护生)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一个特殊阶段,护生进入医院实践后也代表了医院的形象,随着病人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临床抢救过程中的护理风险越来越高,微小的延误都有可能引起病人不满,这也无疑增加了实习护生的心理压力[2-4]。因此,培养实习护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已成为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的重要工作,各个医院也加强了对实习护生的急救培训,以提升其急救能力[5]。虽然目前有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但很多培训内容仍仅涉及急救知识和技能,评价多为理论考试或单项技能操作[6],因此实习护生在面对真实抢救事件时仍表现出急救知识与能力的欠缺,带来不自信的心理体验。对此,本研究着重分析实习护生的临床急救能力现状,找出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提高实习护生的临床急救能力提供参考,为实现更有效的实习护生带教提供借鉴。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3月—6月在河南省某两家医院实习的245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全日制护理专业本科实习生;2)全日制护理专业专科实习生;3)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请病假等其他原因暂不在岗者。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制定,内容包括实习护生的性别、年龄、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学历、实习阶段、实习过程中是否轮转过急危重症科室、参与抢救次数等。
1.2.2 护生临床急救能力测评表
由薛晶晶等[7]编制,包括知识储备、应急处置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急救管理能力、个人素质5个维度,共24个条目。采用0~10级评分法,从“非常差”到“非常好”分别计0~10分,区间中的数值用来表示护理实习生达标的程度,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越倾向于该维度的急救能力。评价指标整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3,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2~0.932,可为评估护理实习生临床急救能力提供科学的工具[8]。
1.2.3 中文版马斯特里赫特临床教学问卷(The Masstricht Clinical Teaching Questionnaire,MCTQ)
该问卷由于健等[9]汉化,用以激发学生对个体临床带教教师的评价,并可作为反馈、提高教学质量的工具。中文版MCTQ包括建模、辅导、表达探索、学习环境4个维度,共24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计1~5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生对带教老师的认可度越高。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2,重测信度为0.862,内容效度为0.960,信效度较高,可以作为实习护生反馈评价临床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发布及回收问卷。先对30名实习护生进行小样本预调查,调整问卷项目的语言表述。在正式调查阶段,由经统一培训过的研究者对实习护生进行面对面或者微信群沟通,对问卷目的及填写要求进行统一解释与说明,进而发布问卷。填写完毕后由研究者在后台每天关注回收问卷的结果,进行查漏补缺,有缺失项者溯源并补齐。本研究共回收问卷245份,均为有效问卷。
共纳入实习护生245人,年龄18~28(21.41±1.39)岁;其中男生32人,占13.06%;女生213人,占86.94%。见表1。
表1 实习护生一般资料(n=245)
245名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总分为(186.46±32.80)分,条目均分为(7.77±1.37)分,其中个人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及急救管理能力维度得分较高,应急处置能力、知识储备维度得分较低。具体见表2。
表2 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测评表维度及条目得分情况 单位:分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居住地、实习阶段、参与抢救次数、是否独生子女的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单位:分
以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得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及MCTQ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4个变量进入方程,解释总变异的34.2%。其中,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性越大,由此可以看出影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MCTQ、参与抢救次数、实习阶段、居住地。结果提示,对临床教学质量评价越高,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越高;参与抢救次数为1~3次的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高;实习阶段处于后期及居住地为城镇的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较高。详见表4。
表4 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所用临床急救能力测评量表将评价结果引入“满意度”来表示,以0~10为一个区间,区间中的数值用来表示实习护生达标的程度,按照其满意度标尺,0分为非常差,2分为很差,4分为较差,6分为一般,8分为较好,9分为很好,10分为非常好[8]。本研究结果显示,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总分为(186.46±32.80)分,条目平均得分为(7.77±1.37)分,提示实习护生的临床急救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未达到较好的程度。与孙莲莲等[10]的研究中提示的“护生缺乏抢救的应对能力、渴望获得更多的应急知识与操作技能”一致。其中,个人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及急救管理能力维度得分较高,应急处置能力和知识储备维度得分较低,提示实习护生在急救知识储备方面欠缺更加明显。其中,得分最高的为个人素质维度,该维度包括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反映个体的职业态度、心理状态、体质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水平,该维度得分较高体现了现代护理教育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成果[11]。得分较低的应急处置能力包括急救的主观意识、操作技能及分析判断能力,本次调查结果与张隆泰等[12]对实习护生应对病人突发疾病事件能力的调查结果一致,提示我们应加强实习护生面对病人突发情况的干预,加强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理论学习、操作实践,以提升护生面对突发情况时的配合及应对能力。得分最低的知识储备由急危重症基础知识、急救专科知识和急救相关知识3个部分组成,内容涉及急危重症基础及专科知识、相关法律及伦理道德知识,该部分内容作为急救的基础,是实习护生提高急救能力及保护自我的基石,鉴于医院的工作环境及带教师资,可能也是临床带教容易忽视的版块。本次研究还对实习护生期望的急救培训内容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0.61%的实习护生期望得到急救实践操作技能培训、86.53%的实习护生期望得到急救理论知识培训,85.31%的实习护生期望得到急救设备使用的培训,关于以上3项内容72.24%的实习护生希望都能得到培训。与谭艳等[13]对高职高专护理实习生实习需求的调查结果一致,即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岗前培训内容中首要涉及急救知识。因此,提示教育者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结合实习护生的需求及能力制订更合理的带教及学习计划,夯实急救相关基础知识,加强应急处理及抢救实践,全面提升实习护生的临床急救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居住地、参与抢救次数、实习阶段及对临床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居住地为城镇的护生其临床急救能力较高,这可能与其对应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及学习习惯有关;参与1次及以上的抢救以及实习后期的护生其临床急救能力较高,在本次调查中,有151人(61.63%)未参与过抢救事件,68人(27.76%)参与过1~3次抢救,26人(10.61%)参与过3次以上抢救,这其中有70余人认为经历抢救事件后对实习过程中急救能力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可能与部分实习护生处于实习前期,还未轮转到急危重症科室有关。也提示急救能力属于真实环境下的实践能力,在经历真实抢救事件后更容易转化为自身能力[14]。对影响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最大的科室或带教老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2/3的实习护生认为对其影响最大的老师所在的科室为急诊或重症监护室,这可能与该类科室收治病人的疾病危重、病情复杂,经常面临抢救事件,带教老师普遍具有较强的急救能力有关,提示实习护生的临床轮转计划应包含一定时间的急危重症科室学习。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临床教学质量评价越高,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越高,与相关研究[15-23]结果一致,提示我们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切实全方位提高实习护生的临床急救能力。
综上所述,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相对而言知识储备方面有待加强,参与抢救次数及临床带教质量是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的主要可改变影响因素。提示教育者在临床带教中要内容全面、方法多样、重点突出以更好地提高实习护生的临床急救能力,提升实习护生的整体素质及形象,保障病人安全。但本研究由于时间、人力等的限制,仅在河南省某两家医院的实习生中进行调查,样本量较小,且评价形式仅限于自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于开展大规模、结合他评的研究,从而对实习护生临床急救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入、全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