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崞阳普济桥

2023-11-22 07:57◇杨
文史月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桥身金代县志

◇杨 涛

普济桥,旧名迎恩桥,位于山西省原平市城北20公里处的崞阳镇平定街村南桥河上,当地人亦称其为南桥。据《重修普济桥记》记载:“普济桥,南关河上,为省北孔道,广袤平坦,规制完固,轮蹄络绎,庆利济,无病涉。”由此可见,普济桥为当年山西北部的交通要冲。

70多年前,普济桥所在的崞阳镇是县城所在地,旧称崞县。清乾隆年间《崞县志·形势》云:“崞县旧城,晋怀帝永嘉四年末建,东临沱水,西跨今城……崞三面临边。通志云:群山四障,沱水前潆,原隰宽平,城郭完固,南镇九原,北枕雁门,西控八口,东环大河,诚三关之襟带,亦全晋之藩篱。”崞阳虽不是边塞关隘,却是晋北重镇、交通枢纽,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有这样的记载:“崞县位于(代)州西南六十里。汉崞县地,属雁门郡。东魏置廓州。北齐改为北显州。后周州废。隋开皇十年,改石城,曰平寇,属代州。大业初,复曰崞县。唐、宋因之。元曰崞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州为县,属太原府。”所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崞阳是州治所在地。

崞县作为交通要冲,明清时期是商贾聚集之地。明代崞县人郭九州描述称:“出崞者毂击肩摩,冠盖相望。”而进出崞县、往来南北之人都要通过县城南门外的普济桥。从清乾隆年间《崞县志》卷一的《舆图·崞县城图》可知,南关外为普济桥,北门外则是来宣桥。1952年10月8日,崞县发生5.5级地震,震中烈度8度,普济桥安然不动,来宣桥在地震中垮塌。这次地震也改变了崞县的命运。崞县县城正处在震中,建筑受损严重,人员伤亡众多。基于此,1958年,山西省撤销崞县,设立原平县。1993年6月7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原平县改为原平市,由忻州市代管。

《舆图·崞县城图》(出自清乾隆年间《崞县志》卷一)

普济桥北面桥头所立的维修碑记中记载,石桥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据崞县史志档案文献记载,桥旁曾建有普济寺,现寺已不存。清乾隆《崞县志》中有本县义士游完私人出资建造普济桥的记载。《崞县志》写道:“(游完)性仁慈,好施济。大定初岁荒,完日赈济三百余口,冬给穷民衣五百余套,又出家资以工代赈,募人平治道路,北至太和岭,南至石岭关,二百五十余里道路胥底荡平,而饥民亦赖以全活。修来宣、普济二桥,功费钜万,好善之心老而弥笃,易箦时犹殷殷以此励其子孙。时人号为义门。”崞阳文庙乡贤祠中,奉祀有23位崞县籍古代名贤,其中有2位是因崇善立德而被祀为乡贤的,游完为其中之一。

普济桥建成后,历代皆有所修缮。明成化年间(1465—1487)普济桥重修,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十年(1830年)因桥洞坍塌再次修缮,清光绪二年(1876年)和光绪五年(1879年)又曾补修、铺道、筑堤。普济桥保留了金代石桥的雄姿,是当年晋北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实物佐证。1986年8月18日,普济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其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济桥呈南北走向,用当地青石砌筑而成,横跨在崞阳镇南门外滹沱河支流上。石桥全长93米,宽8米,主桥桥身整体呈马鞍形,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桥高7米。桥身两端缓缓向下斜接引桥,南引桥长28.5米,北引桥长34.5米。

每个引桥上有两个小券口,用来分洪,以减少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桥面以石板铺成,两道凸起的石板将其三等分,断面呈三块板形式,中间行车,两边行人,与现代城市的主干道类似。桥两边均置有石质雕刻护栏,由望柱和栏板交替组成,望柱20根,栏板19块。方正的望柱顶部有仙桃、石榴、佛手等果品石雕,柱高0.87米。栏板系整石卷边镂花,高0.8米。

普济桥全景

普济桥侧景

普济桥整体结构形式与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相同,均为敞肩联拱石拱桥,由单孔长券和4个券口组成。由于两侧双拱券与赵州桥所用的敞肩拱相仿,普济桥又常被人称作“小赵州桥”。大券口跨度19米,高6.5米;次大券口跨度3.1米,高3.2米;小券口跨度1.7米,高1.8米。这4个券口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又可分洪,同时也实现了石桥造型的美观。小学课本对赵州桥敞肩拱设计的描述如下:“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样的描述同样适用于普济桥。

普济桥正立面图

普济桥桥面宽8米,分3个行道,由2条与桥身走向一致的立石带分隔。桥面由青石板铺成,光滑而平整,经历了几百年岁月的洗礼,仍然坚固如初。当看到桥面上人车分道而行的条石和深深的车辙时,人们可以想象古时石桥上“毂击肩摩,冠盖相望”的繁忙景象。直到今天,来往的车辆依然从桥上驶过,普济桥仍在发挥通行功能。

普济桥桥面

普济桥的石雕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大、小券口的券楣上均有造型精美的浮雕。5个券口的券楣中心均雕有龙首汲水兽。大券口东西两侧券楣上分别雕有云中盘龙、扁舟渔翁、文弱书生、威武壮士及奇珍异兽等图案,周边有对称的人物故事浮雕组合画16幅,组画中既有骑马征战的将士又有人首鱼身的怪神。主券口上有一组连续的、取材自同一个民间故事的浮雕。这种连环画似的浮雕比较罕见,比单幅浮雕更具文化内涵。小券位于大券的肩部,券口亦有浮雕,雕有蛟龙出水、吉祥八宝、蝙蝠祥云等图案。大小券口的边缘还饰有雷公、龙王、水族、水边隐逸之士、姜太公钓鱼、道童汲水、鱼神等十余幅浮雕,展现的大多是融佛、道、儒于一体的人物形象。浮雕均典雅古朴,寓意深远,造型优美,精巧别致。这些有关宗教、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浮雕,展现出了金代崞县一带的社会风貌,反映出了金代晋北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情趣。

普济桥石雕

普济桥地处滹沱河流域,夏秋季节多发洪水,桥的修建极大地方便了崞阳城居民的交通往来,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的普济桥,虽然历代曾予补修,但在800多年的岁月中仍保持着金代石桥的雄姿,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发挥着重要的通行作用。

普济桥保存较为完好,在形制特征、建筑材料和工艺特点等方面保留了历史原貌,体现了金代高超的建桥技艺和雕刻工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金代石桥建筑的珍贵实例。

猜你喜欢
桥身金代县志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县志里的乡贤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对金代提点刑狱的几点认识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搭建拱桥
航拍316米广东最长玻璃桥
体验
县志
2013年山西省市县志编纂工作成绩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