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奕,陈 灵,聂 超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自古就有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们的医学生誓词首句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这个职业需要无私奉献、技术精湛、人品高尚、永攀高峰……没有天生的圣人,而是责任和使命锻造出一个个圣人。然而,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医学院校的培养过程就显得尤其重要。高职院校的医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学生年龄的差距、心理素质的差异、学制的不同、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不同等,在某种程度上要求我们更加重视高职院校医学生的培养。本文从我校五年制与三年制医学生的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出发,进一步摸索、探讨高职院校医学生的培养方法。
医生职业涉及人的生命健康的大事,医生必须集医术和医德于一身。理想的医生形象应该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高度的责任感。现代医学知识体系庞大且复杂,不仅需要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分科众多的医学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有相当长时期的技术训练和足够多的实习机会。因此,在医学生的培养上,学校任重而道远。一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树立医生角色意识;另一方面,从严格自律和做好身边事之外还需有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无私奉献、艰苦耐劳、主动学习等优良品质。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健康的身心素质。医生工作的特殊环境,密集型的门诊方式,无间歇地接诊,都会造成身心疲惫、精神烦躁;对住院患者病情的司空见惯,可能会导致对患者的麻木和冷漠;而一些患者的虚张声势、家属的紧张不安,可能会使医生产生反感情绪;长期面对精神不振、心事重重、痛苦呻吟,甚至因疾病折磨而使容貌变得难看的患者,可能使医生的心理压抑。因此,我们培养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情,学会放松,学会锻炼,学会有张有弛,努力使自己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五年制高职学生初中毕业即入学,近年来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参加中考学生的总人数呈下滑趋势;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普高热仍在逐渐升温,削减了报考高职校的生源。三年制高职学生完成了普高教育,但目前高校的招生规模也逐渐扩大,门槛降低,社会对于学历的重视等,也造成三年制高职的生源下降。此外,全国的高职院校水平参差不齐,社会口碑欠佳,无法给家长和学生足够的信心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1]。
首先,由于生源的减少,为保持一定招生规模,势必降低录取条件。其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进入普高或高校继续学习,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成绩处于中游或者中下游水平。最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报考职业学校是家长的选择,学生本身对职业选择缺乏认知或根本不感兴趣[2]。
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学生仍处于青春发展不稳定期,尤其是五年制学生,自我个性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受应试教育失败的影响,对学习的兴趣不大,学习欲望也较低。
和其他专业相比,医学学习的过程长,内容系统,科目繁多,而且专业程度较强,对于相对基础较弱的高职学生,尤其是五年制医学生而言,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学习上,医学知识主要以记忆为主,学习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单调乏味。职业的特殊性,又需要学生们掌握扎实的基础,预期与现实的不一致,使不少同学产生了学习畏难甚至倦怠情绪。而从目前就业形式看,在一家大型医院做医务人员,收入丰厚,工作环境优越,发展前景广阔,这是每名医学生的梦想。然而,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市级以上卫生系统单位招录人员时,都要求高学历人才,而专科医学院校主要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一些高职院校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过高。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个人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引起了高职院校的医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五年制的高职学生,初中毕业即入学,平均年龄15—16岁;三年制的高职学生,高中毕业入学,平均年龄18—19 岁。由于医学的特殊性,知识学习体系的转变很大,学生需要立即从“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尤其是五年制学生从初中毕业后即进校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锻炼都需要很大的提高。
一般处于青春期的中期(青春期一般指12—20岁),青春期是生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身体外形、机体各个器官和免疫系统等都迅速发展,在这个时期发展速度的不一致,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五年制学生处于青春中期,三年制学生也仍处于青春末期,身心各方面发展还不稳定,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15—16岁女孩的发育一般已从最高峰回到较慢水平,男孩的发育加速期滞后2—3年,部分15—16岁的男孩可能还处于发育的高峰期,甚至有些发育较晚的男孩直到十七八岁还未达到青春发育期。总体来说,女孩比男孩成熟要早。而这些正常的生理差很常见,在学校就能看到各个时期的孩子,从完全孩子气到完全成人化。
1.外在形象。青春期女孩对自己的外在形象更为关注,容易走两个极端,有的女孩对自己的身体形象的评价日渐消极。即使是那些身材比较匀称的女孩也会含胸低头,尝试节食来弥补自己认为的生理缺陷。而有的女生则过早社会化,开始化妆、突显自己身材等。
2.自主性的不稳定和与父母的冲突。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成熟和健康的自主性。要想走向成熟,青少年就不会在遭受一点儿挫折之后就去寻求父母的安抚。另外,也不会再让父母督促他们学习。冲突经常集中于观点的不一致,例如青少年的穿戴打扮、对朋友的选择、学校功课和家务劳动之类问题。我校的学生基本为住校生,与父母的沟通主要通过电话、网络等,这就有可能造成沟通不及时或者沟通效果变差,极易引起矛盾,有可能家人的电话就变成了一味的责备。长此以往,学生与家人的沟通变少,社会支持也就变少。
青春期开始时间的早晚对青少年确实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因人而异的。早熟的青少年在各种社交场合下表现得更为自信,在学生组织的选举中胜出。就性别差异而言,青春期开始较早的男孩比成熟较晚的男孩具有一些社会优势。与早熟的男孩相比,晚熟的男孩还可能有更低的学习动机,在青少年早期时,其考试成绩也低于早成熟的男孩。对女孩而言,早熟可能会使其处于某种劣势地位。一些研究发现,与晚熟女孩相比,早熟女孩可能不大喜欢与人交往,也不太受人欢迎,并可能出现更多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尤其需注意的是,早熟女孩有可能会找一些年龄较大的伙伴。在这些大龄同伴的影响下,她们可能不再关心学习成绩,且这些消极影响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3]。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相当普及。在校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个既重要又特殊的时期,也是对文化知识进行选择的一个关键性阶段,心理和生理状态尚未成熟和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很容易出现网络成瘾情况。学生通宵玩游戏或者看视频,无心学业,甚至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由此可见,在校学生尤其是五年制的高职孩子容易出现各种身心问题,作为学校及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寻找正确的方式给予学生社会支持,这样他们会获得更好的发展,为今后培养好的医学生奠定心理基础。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做到“教、学、做”统一,培养全面的人才。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其中代表的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专注精神已成为各行业普遍认知。学校要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意识,改变“重操作、轻内涵”的教育观念;同时改变自我发展理念的桎梏,不要将职业教育定性为“二流教育”。将岗位需遵守的精神信念纳入教育范围,帮助学生树立起基本的职业定位认知,使其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率先形成责任与担当意识,为职业素养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4]。
学生除了获得家庭的支持外,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位教师、兄长甚至同学,或“英雄”人物给予榜样的话,他们会获得更好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感人的事迹,从身边的人和事来切身体会职业的责任与伟大。
学生的培育需要以良好的师资素养作为支撑,这要求职业学校在打造师资团队的过程中对教师教育做出更高要求。同时,主动吸纳职业道德元素,以职业标准的要求完成教师道德建设。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评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说课微课等专业技能竞赛,创建品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等来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应切实立足文化育人的现实需求,打下“德育先导,以文化人”的理念根基,在讲堂上,由浅入深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将职业素养意识、职业文化教育穿插于所有教学环节当中。其次,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体育课,增加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等,可以融入医学元素,如太极拳、健美操、五行拳等;开设音乐、绘画、书法、戏曲等社团,进行专项主题系列讲座,开通学习渠道,对于有兴趣的学生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组织、策划、统筹、实施等各个环节中去,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5]。
在校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间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期,学生在这个阶段对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特别容易接受,具有非常高的可塑性。因此,在这个阶段给学生开展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训练等效果会非常好。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未来医学生工作的真实写照,学校可以以生命教育为契机,培养身心健全之人;同时,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通过设立心理健康教研室等措施让教师了解重视学生心理的重要性;加强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尤其是医学院校,应该培养学生思想的包容和接纳性。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朋辈互助的模式,培训一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让他们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这不但可以解决师资薄弱的问题,也因为年龄的相近而使交流更为顺畅。
1.综合实践教育。近日有一条热搜引起大家的关注,内容是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建议鼓励大中小学开设学农实践。互联网条件下的城市生活,让学生们更容易沉溺于电子产品,鼓励开设农类实践活动,传承“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让“中华社稷”根植心田。因此,学校可以开展各种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我校为例,学校内有专为中医、药学专业开设的百草园,可以让学生尝试自行种植、培育各种中草药,每一个细节都让学生自己钻研如开展小组互助、经验交流、种植竞赛等等,提高学生动手协作能力。
2.专业实践教育。学生今后的工作场所主要是在医院、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场所,工作中要与不同类型的患者接触,工作经验的积累、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等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要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并融入工作环境中,将理论知识与医学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也应该多邀请医院加入教学医院、附属医院的行列中,让学生们感同身受、知行统一。
对于高职院校医学生的培育,取决于教育方法、形式的应用,更取决于教学理念、目标的正确确立。学校需要保持长远目标,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做好德育教育,关于不同层次学生注重“教、学、做”的统一,培育有“工匠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