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利,郭晓川,白金凤
(北京师范大学 a.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b.艺术与传媒学院;c.数学科学学院;d.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暴发以来,线上教学、线上思政育人成为新常态,也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高校网络育人队伍建设面临新的工作格局,也担负着更重要的时代使命。
随着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的媒介化进程不断加深,网络从单一的信息渠道发展为重要的价值传递、判断直至塑造的综合性环境。网络育人已经成为实现教育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发展辅导、人格塑造、人生提升”的重要使命。
1.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将网络化为宣传党的最新思想、理论和政策的重要传播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有效增进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将网络打造成为引领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远大抱负的重要教育阵地。
2.用好网络育人阵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及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网络育人队伍要及时调整网络育人思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话语形态和表意方式做好主动式宣传,主动、牢牢占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高地”。
3.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的管理,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和网络舆论场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网络育人队伍要在建设网络思政阵地的过程中,严把政治关、思想关以及文化关,确保宣传舆论阵地的方向正、主义真和价值好。同时,要积极运用网络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凝聚师生思想共识,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1.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有效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传统的思政教学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单向展开,思政内容单一、课堂氛围沉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这既是对思政课内容的要求,也是对思政课形式载体的要求。教育者要不断加强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养成善于发现数字教学资源的敏锐习惯,扎实推进“互联网+思政课”改革,突破讲授式的单一教学思维。
2.积极以网络平台为依托,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拓展的能力,有效推进线上线下全时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要集合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通过网络的形式将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与发展态势以多种形式贯穿学生生活的各方面;通过网络媒介举办跨校、跨地区的名师思政课堂,使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真正活起来。此外,应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水平,以大学生自己找、自己学、自己讲的方式深化其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调动和唤醒网络思政的体验感,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可移动”式思政课堂。
1.以网络育人为突破口,讲好“两个大局”背景下的中国伟大抗疫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通过网络思政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有效开展关于“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的宣讲活动。其次,通过人物事迹、数据对比展现我国疫情防控的重大成效,感受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的决心,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
2.切实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扎实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依托网络实现思政教育“不断线”“不下线”,辅导员要实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状态,把好思想政治防线,还需要通过教育班会进行实时跟进和引导思想意识,及时干预,精准帮扶,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的情绪。
在保证思想政治正确、专业知识丰富的同时[4],要不断追求网络技术素养的提高,形成人才队伍的扩容和协同发展,加强网络安全和伦理监管,确保网络育人过程顺利进行。
新时代网络育人工作矗立在以社会思潮为底层逻辑的结构关系中,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重要挑战。高校大学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破坏的重要目标之一,一些难以被高校学生识别分辨的、具有虚无主义倾向等的错误思潮,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思想圈套,这给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设置了极大的阻碍。
网络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现实生活、学习状态具有一定不良影响,对校园主流文化带来不可小觑的冲击。一是网络青年亚文化具有泛娱乐化特点。近年来,部分大学生沉溺在娱乐消遣和自我认同的虚拟网络中,在评论和弹幕中“自我宣泄”。二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由于被认为是小众、边缘化产物而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造成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鸿沟和割裂,促使这一群体产生现实疏离感。
开放、共享、交互的网络空间所营造的去身份化、无遮蔽性的话语场使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表达自我,高校思政教育场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简单传授模式,而是呈现出明显的主体间性特征,这一主客关系的转变无疑提升了教师的育人难度。受到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超前消费带来的“校园贷”等风险,导致一些大学生落入网络诈骗的圈套。大学生群体作为价值观正处于建构期的群体,很容易受到低俗、虚假等不良信息的诱导。高校思政教育要主动占领网络育人高地,培育高校青年学生理性、辩证地看待国内外形势和问题,承担起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用网的责任,做好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领路人。
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应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筛选与把控,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化等优势,将新媒体与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健康、积极的内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1.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因势利导开展网络育人工作。网络育人工作开展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了解网络社交平台的活跃话题,为学生补充他们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课题知识,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和引导工作。要转变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反客为主。高校线上思政讲堂可以通过网络连线、学生发表感言等开展育人教育,营造互动氛围,提高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2.丰富线上思政教育资源,全方位展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积极运用已有的教育部、高校联盟和其他高校的多元网络思政课堂,通过打卡学习、累计学分的方式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另一方面,自主探索创新的思政教育资源,比如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制作成短视频等,还可以将网络思政教育渗透进新生入学、必修课程、党建团建、校园文化活动、职业规划、毕业生离校等育人环节,组织与思政相关的活动、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感。
3.构建多平台思政教育矩阵,提升思政新媒体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黏性。高校内部要积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高校特色、代表青年精神的新媒体矩阵,统筹好“学校新媒体中心—学院新媒体中心—班级网络信息群”这一集约化网络体系,挖掘特色思政素材,为学生提供多样鲜活的思政内容[5]。如开通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账号,发布思政会议、讲座的直播视频等。
4.提高网络思政内容的故事性、互动性和参与性,打造网络育人精品。思政育人队伍所传递的教育内容只有真正进入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中,才能有效进入人的感觉和认知系统,成为思维的内容,通过分析和选择最终转化为人的内在思想素质。网络育人工作要为思政内容增添趣味性和拉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让思政内容走向具象化、个体化。要不断强化打造网络育人精品的思维意识,打造网络思政精品。
1.强化底线思维。网络空间实现了意识形态、政治文化边界的互通性和包容性,部分价值观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部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大学生很容易成为网络霸凌的受害者甚至暴力实施者。因此,对于原则性的价值理念问题,必须守住底线,无论网上网下,底线不容退让。
2.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坚定“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6]要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底蕴的校园网络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历史视角、全球视野、哲学思维三个维度进行网络育人教育的体系性超越,制订科学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培养方案。
3.做好网络育人意识形态阵地的监管工作,及时遏制和打击不良社会思潮和西方敌对势力在网络空间的渗入。建立网络安全小组,负责意识形态监管和帮助高校师生解决相关安全问题及网络困惑,加强和师生联系。辅导员要通过云访谈和日常交流获知学生的用网行为,做到对学生用网的动态管理。将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纳入网络育人各个环节。
1.培养网络思政育人理论专家队伍。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充分调动思政专职教师的力量,动员他们积极开设线上思政公开课,打造网络思政精品课堂,同时作为理论专家资源库成员,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
2.培养一批辅导员成为网络思政教育实践家。辅导员是学校的基层管理者,也是离学生最近的师资力量,应主动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圈,提升日常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将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融入网络生态中。要加强对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实现和学生的思想精神同频共振;改善辅导员的待遇和奖励升职机制,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3.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打造一支学生网络育人队伍。朋辈育人一是指在学生群体中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参与到学生工作中,担当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成为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二是发挥学生的榜样力量和先锋作用,在同辈中形成激励作用。
网络育人工作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发展需求,始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将育人和育才相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年,为大学生安全使用网络提供坚实的保护屏障,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