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维维
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语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至关重要,这是学生个体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培养语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核心。为了提高对文字的熟练运用,学生需要持续阅读作品并不断训练语感。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语感。语感是个体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出的能够直接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学生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做绘声绘色的朗读者
朗读是一种有效的语感训练方法。通过朗读,可以传达作品的思想、情感、形象和韵味,积累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更加熟练地表达。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朗读者。课堂上,教师要重视朗读,善于示范朗读,同时也要重视朗读指导,这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触发语感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示范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听读,学生能够深受启发,融入课文情境,感受语言魅力。
例如,在学习《刘胡兰》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重点朗读刘胡兰与敌人的三次对话,让学生深刻感受刘胡兰面对敌人时毫不屈服的形象。教师示范朗读时,学生会发现刘胡兰的声音逐渐增大且坚定,展现出作为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有了这种情感传递,再进行朗读练习时,学生的表达会更加自然、贴切且充满情感。教师的演示和引导能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进而细致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
学生应该努力成为优秀的朗读者,培养自身的想象力,提高对文字的鉴赏能力。同时,有感情地朗读也是对语言文字敏感度的体现。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中,围绕着“金秋时节”这一主题编排了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以及《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独特的美景。对于学生来说,秋天并不陌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秋天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进行范读,再引导学生采用自主阅读、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通过品味和体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常态化地将朗读与活动结合起来,比如晨读领诵、朗读竞赛等,无形中,学生的语感定会悄然萌发。
二、做畅所欲言的表达者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通过仿效、改变和创造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和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模仿是极其重要的途径。以《我多想去看看》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结果出人意料,学生纷纷表达了对不同地方的向往,如台湾、武汉、迪士尼等。通过模仿,他们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又如,在三年级下册《花钟》的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鲜花的开放。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作品充满了童真:
清晨,荷花从沉睡中醒来,展开花瓣;玉兰在风中跳起了华尔兹。与此同时,迎春花别上了黄色的小发卡,可爱极了;蝴蝶兰盛开,宛如草地上的蝴蝶,随时准备飞翔;向日葵腰杆笔直,朝着太阳公公绽开了笑脸。
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更深刻地领悟语言的奥妙,认识语言的核心要义,掌握语言的乐趣,通过实际运用语言培养丰富的语感。
三、做细腻敏锐的思考者
语文学习需要清晰的逻辑思辨能力和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需要极强的感受力。当具备了较强的语感能力时,在实际应用中,学生便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产生丰富的感受。学生在阅读时不只是能够捕捉到语言文字所传递的真实有效信息,还可以感知语义,领悟情感,体悟意境,并捕捉到隐藏在文字之间的深意和暗示。因此,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对于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将重点关注“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具有独特魅力的词语和句子,并通过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进一步理解和积累其中的优美句子。
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哪些是优美生动的语句。课后思考题强调了学生的作用,说明优美生动的语句通常带有读者的主观感受。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对学生找出的优美生动语句不应过多限制,要让他们成为敏锐细腻的思考者。
例如,在《我们奇妙的世界》一文中,很多学生喜欢这句话:“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有的同学说:“我仿佛看见天慢慢黑了,一颗一颗的小星星接二连三地从空中冒了出来,整个天空就像一块黑布上绣满了钻石。”有的同学说:“千千万万的星星很亮,很美,既像晶莹剔透的宝石,又像过节时挂着的灯笼,让人有一种温暖美好的感觉。”有的同学说:“我仿佛看见浩瀚的星空中,成千上万的星星宝宝围在月亮妈妈身边,听她讲故事呢!”通过这样轻松愉快的交流,能够逐步提高学生对优美生动语句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增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感。
通过这样的交流和碰撞,学生在阅读、思考和领悟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提升。他们对优美生动的语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强化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受益匪浅。
四、做博采众长的积淀者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语文课上学习语言的目的是积累和运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课文中规范、精美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像《荷花》《肥皂泡》《秋天的雨》等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最终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程度。通过背诵积淀的语感,能在學生的读写实践中发挥生成和引导的作用。在学生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时,会发现表达更顺畅、更准确,一开口一动笔就能自然地流露出来。
总之,培养语感是一个悄无声息、循序渐进、熟能生巧的过程。久而久之必能培养学生敏锐而丰富的语感。拥有良好的语感不仅对语文学习具有深远影响,还能促进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