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欢
伏尔泰曾说,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而无所得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他认为德应以利他为基准点,个体所得不应属于德的范畴。《说文解字》云,“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德”与“得”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得于己,不以私利为出发点,得到的是高尚之品德;外得于人,以利他为基准点,令他人得到实际福祉;内外兼得,修己利他,方为德之真谛。
内得于己,不考虑个人得失,不计较一时利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姿态内修品德。
个体最大的价值与意义是个体品德之修养,伏尔泰所言“无所得”强调的是物质层面的回报,他否定的是为德者目的中所潜藏的对于私利的企图与期盼,这样一种并非纯粹的“德”脱离了品德的最初希冀。而以更广泛的定义而言,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个体岂能“无所得”?且看音乐教师邓小岚甘心支教马兰村,践行内心高尚品德,她得到了内心的沉静与满足,得到了孩子們天籁般的歌声;且看“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无怨驻守敦煌几十余载,秉持内心高尚品德,她得到了精神的磨砺与品性的修养,得到了飞天传奇重现今世的文化荣光。这何尝不是一种得?内得于己,品德能铸就心灵的丰盈,造就人格的完善。
外得于人,怀悬壶济世之心,行兼济天下之事,以“功成必定有我”的笃行弘扬品德。
“为生民立命”是古往今来无数士大夫的毕生追求,践行品德的出发点与基准点应置于人民群众中,放诸家国天下。外得于人,实际上就是为他人创造福祉,为社会创造价值。念及“奋斗一甲子,铸盾三十年”的钱七虎,我们无不折服于他“白发终不悔,一生藏功名”的无私奉献;念及“咬定青山大地,扎根黄沙破岩”的林占熺,我们无不感念于他“菌草横空出世,助力扶贫共建”的丰功伟业……他们将个人利益置于一旁,以个人品德之坚韧,奉公忘私,奋力拼搏,为人民创下无限福祉,是当下时代对于品德“外得于人”的最佳注脚。
内外兼得,修己利他;浮舟沧海,立马昆仑,方得德之真谛。
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内得于己与外得于人是一体两面。我们不应摒弃内修,一味向外输出,更不应视私利为重,而舍弃他人利益。我们应明白,践行德义本身就能为个体、他人、社会带来同等价值。
作为新时代青年,愿你我秉守品德之芳馨,在内外兼得中创造美好的人生价值。
【湖北武汉市第四中学高一(1)班】
◆点评
本文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概念阐释准确深刻,开篇“内得”“外得”两组概念诠释得当,引经据典,有说服力。辩证思维运用得当,运用联系与发展的手法辨析“得”与“德”的关系,思路清晰,把作文引向深刻。援引鲜活的生活实例,观照现实,折射时代特征。既关注个人发展,又心怀天下担当,阐明了青年“拔节孕穗”时期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