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该怎么和教授交流

2023-11-21 10:43小精灵
青年文摘(彩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精灵美学教授

其实刚刚进入北大时,我看到教室前方的教授也是有一些“畏惧”的。我总是感觉教授业务繁忙,根本无暇与学生交流。所以我总是小心翼翼地来到课堂,又悄无声息地离开。

对教授印象的改观,来自一个小插曲。研究生第一学期,我选了美学方面的一门课。一开始我抱有强烈的信心,但是坚持了大半个学期之后,我被那高深而又难以理解的课程打败了。我不得不承认,这门课对于非哲学专业的我来说非常困难。迫于无奈,我找到哲学系王教授的E-mail,给他发了一封诚恳的退课信:

敬爱的王教授,我是艺术学院的×××同学,在真正上了这门课之后,发现我的确不太适合专业性极强的美学原理,并且我在课堂上几乎找不到学习技巧,以至于我的期末论文完成出现阻碍。在此恳请老师批准退课申请。

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短短20分钟后我收到了老师一封长长的回信:

黄同学,你好!看到了你的困惑,我非常理解。你在写作过程中,涉及“气韵生动”的古代史料问题,你可以写信问我,我尽力提供帮助。

在信的其他部分,老师仔细地询问了我的选课初衷以及我的专业方向,还问了我的课程疑惑,注意到我对课程中一个具体的理论知识很感兴趣。于是他告诉我,如果我有兴趣可以到他的办公室和他具体探讨。

这是我对北大教授的第一印象,严谨而谦和,负责而认真。最后我没有退那门课,而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我的研究方向,写了一篇关于朗诵的美学论文。这段经历帮我推开了一扇大门,从此,我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与教授沟通的方式。

我最喜欢的沟通方式就是发送E-mail,这也是最方便的一种沟通模式,因为每个教授都有自己固定的邮箱,而且有些教授还会定期开放coffee-time。但我不会冒昧地在捋顺自己的问题脉络之前,就随便发邮件。我会先把该教授的相关论文简单地通读一遍,在搞清楚他/她目前的研究方向之后,才把我的问题罗列出来。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做了初步的了解后,所问的问题会更有价值,教授们才更有兴趣去回复E-mail。

记得我上《自然辩证法》这门公选课,虽然课中的许多知识与我的专业并不相关,但其中关于角色论这一话题,深深地吸引了我。所以我在结课时给老师发了封E-mail,约了一个coffee-time。这次畅聊,我收获颇丰。

我喜欢预约coffee-time,因为我更享受面对面的咨询,所以每次我都会仔细地看老师更新的时间,然后提前一个星期就预约,这样成功率会大大提升。此外,我有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送玫瑰,但这仅限于我与女性教授之间。比如,我很喜欢我们艺术学院的舞蹈教授,每次与她相约谈问题时,我都会带一束玫瑰给她。不过,我并不是带着一种功利心去与她们沟通,而是带着一颗诚恳的心去交流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老师的真诚。

那么,我一般会问教授什么问题呢?我的专业是编剧,所以我一般都会围绕着我的剧本、小说与教授们进行沟通。比如,去年我在创作一部关于未名湖的小说作品,在创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小说框架上的问题,我会与我的导师进行沟通,她的学术方向也是编剧、导演,所以她的指导对我来说更加具有针对性。但我觉得最奇妙的是,音乐、美术、舞蹈、戏曲方面的教授对我的启发也很大。因为我在上课的过程中会尝试着把一些理论融入我的小说里面,它们要么成了我的创作因子,要么帮助我扩展了创作框架。再比如,我在《舞蹈概论》上听到老师讲关于“动力球体”的相关理论,我突然发现这对于我小说中的人物动作设计有帮助,于是我在仔细思考之后就会找老师進行沟通,尝试问老师如何让一个相对遥远而又陌生的领域与我的小说相切合。

还有一次,我在《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课堂上听到老师讲述贝多芬的音乐,我尝试性地把音乐融入我的小说创作当中。然而,在具体创作中,我对于具体作品理解不深,这让我产生了困惑。于是,我找到了刘教授帮助我理解具体作品。在刘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把贝多芬作品的韵律感融入了我的作品中。我们也在这一来二去的学习碰撞中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并在私下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今年是我在北大的第3年了,如果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莫过于在人生迷茫中得到了恩师的指点吧!从原来的疏远到慢慢融入,我感受到了北大教授的胸怀与格局,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获得的提升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完的。

平日里,没事时我会去熟悉的教授办公室“串个门”聊个家常,也会拿出我的艺术作品请求教授们提提意见,送给她们几束玫瑰花表达爱意,偶尔和导师品一品红酒聊一聊人生。当我怀着尊敬、爱戴、真诚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时,我感觉我们的距离不再遥远,而我也在逐渐成长。教授们平日里会习惯性地称我为“未名小精灵”,后来这成了我的网名,也成了我在北大的“艺名”。有一次在戏曲课堂上,老师叫我回答问题,他叫了我“未名小精灵”。我愣了一下,然后站起身来。下课后,有一位访问学者走到我身边对我说:“原来,你就是未名小精灵啊,在课堂上总能听到这个昵称。”

在北大的日子的确很浪漫,不仅仅因为写作,还因为有一群爱我的朋友和爱我的北大教授。

崔超朋//摘自《大学生》2022年第12期,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小精灵美学教授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树上住着的小精灵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草丛里的小精灵
呆萌小精灵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