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为国铸剑

2023-11-21 08:04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3年7期
关键词:总师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

全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西北工业大学书写了新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为武器装备研制、国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控和西部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深度参与了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的科研攻关,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是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是连续两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重大贡献奖”的唯一高校。

西工大名声低调、实力高调。近期,西工大光电与智能研究院李学龙教授团队在“涉水视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率先为水下无人潜航器“擦亮双眼”;西工大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张艳宁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极大团的三维配准重建方法》斩获国际殊荣;“澳科一号”卫星搭载长征2C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西工大空天微纳系统创新团队在飞行器减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西工大科研成果频出多如泉涌,这些新进展让西工大再次实现“弯道超车”。

西北名校 实力强劲

西工大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国防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新中国历史上,铸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力学、航空发动机、水中兵器、固体火箭发动机等6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由西工大培养。在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的32万多名校友中,有100多位两院院士和将军。学校在人才培养领域形成了独有的“西工大现象”。

在航空领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西工大校友,被称为“总师摇篮”。“军机三总师”——歼-20总师杨伟、运-20总师唐长红、直20总师邓景辉,还有空警500总师欧阳绍修,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总师黄领才,都是来自西工大;“民机三总师”——ARJ21总师陈勇、C919基本型总师韩克岑、CR929中方总师陈迎春,以及歼15常务副总师赵霞……西工大人接续奋斗,传承着叩问九天的荣耀与辉煌!

在2022年9月30日上午,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的C919大型客机项目团队80多位代表中,就有32位西工大校友。大家熟知的“史上最牛航空班”“一班三总师”的故事——5381班,也出自西工大!

在航天领域,从深度参与神舟系列飞船研制到让工业设计之花在“天宫一号”绚烂绽放,从助力“嫦娥奔月”到承担“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相关科研项目百余项,西工大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从早年“航天三少帅”中的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一大批西工大学子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相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还有近年来,西工大自主研制了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西工大与西工大人从未停止对浩瀚星空的追逐与探索。

在航海领域,西工大同样英才辈出,不胜枚举。从我国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研制成功,到牵头研制的仿蝠鲼柔体潜水器完成全球首例大深度滑翔与扑翼一体推进海试;从作为主要参研单位深度参与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套深水钻井防台风隔水管悬挂系统研制,到联合研发的洋底综合观测潜标首次成功布放,西工大与西工大人拥有征服蓝色未来的信念。

西工大在新一代翼身融合民机设计、火箭冲压组合动力、水下航行器、新型材料等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五年来,西工大科研活动经费总量超过220亿元,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其中2022年达到52亿元。

西工大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持高端引领、引育并举,努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实施“翱翔人才计划”,构建特色化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助力青年人才成长。西工大已形成由两院院士等各类国家级人才构成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形成了以“三航”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电、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人文社科学科群协同发展的特色学科体系。西工大持续强化基础学科建设,积极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西工大优势学科取得历史性突破。学校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积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育国之栋梁,铸国之重器。

机制创新 “敢闯”“会创”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工大奋力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解决科技成果“不敢转”的问题,西工大出台《西北工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将职务科技成果退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明确转化前的职务科技成果只在科研管理台账进行登记,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纳入国有资产审计和清产核资范围。同时,西工大推行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解决了“不想转”的问题。学校出台《西北工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2022版)》,在原有职称体系的任职条件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作为科学研究的可选项。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以知识产权转让、实施许可或作价投资金额”“以知识产权作价投资设立的成果转化企业中西工大所占股权累积实现税前收益”等6项代表性成果,让真正有作为、有贡献的技术转移人才“名利双收”。

为应对“缺钱转”的问题,西工大探索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新办法,出台《西北工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科研人员可申请将结余经费划入基金,并根据需要提出使用资金申请,西工大组建专门的专家委员会对出资可行性进行论证,根据投资金额进行分级审批。同时西工大落实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政策,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形成股权收益的90%奖励给科研人员,形成激励科研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我们特别注重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服务能力,从源头上加强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管理与服务,提高科研人员从事创新创业的法律风险意识,引导科研人员依法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切实保障高校合法权益。”西工大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振喜说。针对有应用基础和应用前景的技术领域,尤其是具有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和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牵鼻子”“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西工大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利导航、专利挖掘和布局,重点在专利导航分析、专利挖掘与布局、研发过程跟踪、专利费用支持、优先转化推广等方面提供资源支持;联合西安科技大市场、发明人协会以及部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于2021年9月启动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从专利性、技术性和市场性等维度对专利方案进行分析评估;开展专利检索分析平台建设,及时掌握国内外专利态势,针对重点项目构建本地专利数据库,提供多维视角的分析功能,帮助科研团队深度挖掘专利信息价值,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成立西北工业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由图书馆、科研院和资产公司共同保障运行,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提供全流程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作。

此外,西工大还积极探索运营新模式,引入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高校发明披露、价值评估、技术推广、对接谈判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全过程。学校联合西安科技大市场、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举办三级技术经理人培训、GJB 9158—2017《装备承制单位知识产权管理要求》培训,各学院科研副院长、科研秘书、教师以及科研院、科技园等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参与培训;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西工大专利维护及转化情况进行监管;升级西工大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所有披露的科技成果进行项目来源标识,对于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做好相关知识产权数据采集、信息标注和跟踪监测,为其质量评价、绩效分析和科学管理提供支撑。

成果转化 投桃报李

西工大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十三五”期间,西工大获国家三大奖20项。学校坚持“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的科技成果转化理念,形成了“创新机制、贯通链路、技术引领、军民融合”为鲜明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培育了以科创板上市企业铂力特、华秦为代表的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我国提升国防科技现代化水平,打破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尖端技术的国际封锁贡献“西工大力量”。

“十四五”以来,西工大累计申请专利6083件,获得专利授权3659件;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224件;转化科技成果505件,转化金额4.17亿元;组建产业化公司37家,成果转化企业华秦科技在科创板上市。

巍哉学府,辈出栋梁,为国铸剑,献身国防。西工大始终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三实一新”校风,把论文写在“大国重器”上,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敢为人先,带领有志青年飞天巡洋、三航报国。

猜你喜欢
总师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
西安航空学院承办航空人才港湾·航空梦工场“总师进校园”系列活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作品三
作品一
以执着铸就成功——记航空工业昌飞AC313型号总师王珙珙
三代坦克总师祝榆生与惠安的情与缘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34卷总目次(总第157期~总第162期(2016年)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