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西部正在崛起的创新高地。秦创原的总窗口设在西咸新区,但对接合作并不受地域限制,而是以辐射带动陕西省,乃至西部和“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由“秦”起步,靠“创”加速。
陕西,一个以自身浓厚历史底蕴被人们所熟知的省份。这里是中国地理几何版图的中心,三秦大地自古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现如今,在这片三秦大地上,历史与科技碰撞,创新之势方兴未艾,陕西正以一副崭新的面孔展现着自己的科创力量,一座创新创造的“高原”正在崛起。
作为近年来陕西的科创热词,“秦创原”被越来越多的创客所熟知。它不是一个地点,也不是一家机构,而是陕西省为加速科技发展,化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而建设的创新驱动平台。秦创原的存在,无疑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按下了“加速键”。
2021年3月30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正式启动建设,其强大的后盾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以及这一科教大省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同时,这也标志着陕西将“创新驱动”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秦创原,光看名字就颇具陕西韵味。
“秦”是从秦汉至今,陕西的简称,寓意三秦大地和陕西人的坚韧执着,也就是老秦人那股“拧劲儿”。
“创”代表创新、创业、创造和创优,这也是陕西人的典型品质。
而“原”有两层含义:其一,原是一个高地、台地,意在要搭建一个创新平台的高地;其二,它还有源源不断的意思,希望秦创原的科技成果能够源源不断地走出去。
“秦”的作风、“创”的劲头、“原”的内核,三字合为一体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总源头。随着秦创原的正式落地,陕西已经进入了“科技创新”的新赛道,作为陕西最大的科技孵化器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将是这场比赛中陕西队的“催化器”。
这里是科技人才大显身手的舞台。陕西省以秦创原平台为引领,打造人才高地。人才引育方面,以科技项目为支撑,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促进“两链”深度融合;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方面,搭建科研人员创新研发平台、完善科研人员创业服务体系;深化人才机制创新方面,通过试行“揭榜挂帅”等措施改革科研项目组织方式,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创客会聚于此,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里是科技型企业成长的雨林。对首次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省市奖励基础上再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落户的科技中小微企业,连续2年按当年研发费用的30%给予补贴,每家企业每年最高支持50万元……企业在秦创原可以享受大量实惠的政策包,自主研发与技改升级得到大力支持。
这里是中国西部正在崛起的创新高地。秦创原的总窗口设在西咸新区,但对接合作并不受地域限制,而是以辐射带动陕西省,乃至西部和“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秦创原总窗口联合省内相关地市、区县或产业园区(孵化器)共同建设协同创新基地,旨在整合资源、互补优势,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与“两链”融合发展。
秦创原平台效应不断溢出,2023年4月,陕西联合山西、甘肃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2023年重点合作事项清单》,明确三省将开展“创新飞地”建设。在产业和创新协同发展方面,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推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天水、平凉、临汾、运城等有条件的开发区开展“创新飞地”建设。
可以说,“秦创原”是陕西发展的重大决策,是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更是陕西改革创新的主战场。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秦创原带着赳赳老秦的“拧劲儿”,大胆创,大胆试,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热情,让创新在三秦大地蔚然成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陕考察,对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给予厚望。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体现陕西“创新性特征”、重塑性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探索,是进一步融入国家体系、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抓手。
2021年3月16日,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刘国中在西咸新区调研时提出,要以西部科技创新港等创新平台为基础,建好政府和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市场化进行的开放共享创新平台,统筹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现在和未来、国内和国外,为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和西安咸阳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这次调研被视为“秦创原”的热身。
从陕西省自身发展来看,秦创原的建设是激发陕西科教优势的一次创新性举措。
陕西是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主要科技指标保持在全国前列。目前,全省拥有高校111所,其中8所为“211工程”院校,3所为“985工程”院校,以及各类科研机构1340家,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国家重点实验区(工程实验室)34家,拥有两院院士72名、专业技术人员211.5万名。但从“科教强省”升华成“科技强省”却面临着基础研究薄弱、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等挑战。
这些挑战,也是时代赋予陕西科创发展的机遇,突破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堵点势在必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应运而生。
2021年3月30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在西咸新区召开,“秦创原”建设全面启动。作为西安—咸阳一体化的承载区,西咸新区因创新而生、靠创新而兴,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的最佳选址地,广泛吸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市参与。自此,被定义为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的秦创原横空出世。秦创原的启动,让陕西有了从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迈进的“云梯”,有了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
我提供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打通科技创新工作“最后一公里”堵点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所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孵化转化产业化,西咸新区将省—市—新区政策叠加整合,形成1个总窗口政策包和N个专项政策的“1+N”政策体系,分层级、分阶段先后发布了支持总窗口建设15条、科技创新12条、优化营商环境升级版102条、总部经济17条、人才奖励系列政策41条等细分领域政策。
科技成果不仅要转化,还要实现高质量转化。为此,西咸新区建立了常态化、精准化科技成果源头挖掘机制,面向全国高校院所,制作产业链技术需求清单、动态技术成果库,清单制奔赴目标高校院所,定期跟踪对接。建立起科技经纪人“一对一”跟进重点高校重点学院的信息共享机制,将企业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引入高校院所,推动高校院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具有商业化价值的技术研究。
西咸新区还建设秦创原科技大市场,搭建面向全省的线上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和交易平台;打造开放式实验室群落,积极链接全国优质资源,布局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小试中试基地;联合高校院所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每年组织数场秦创原成果转化专场路演活动,建立项目从路演到落地的对接工作流程,遴选一批优质科技成果在总窗口落地转化等一系列特色工作开展,不断加速优质科技成果转化。
2023年上半年,西咸新区紧扣创新驱动发展主线,全力推动秦创原总窗口建设上台阶、出实效。截至目前,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7家,完成半年任务量的108%;新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11个,完成半年任务量的110%;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入库2536家,完成半年任务量的181%;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20.5亿元,完成半年任务量的134%。
聚焦企业发展,以秦创原为核心的西咸新区建立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梯度培育机制和全程孵育体系,挖掘一批科技含金量高的科创企业、科创项目,强化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重点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等科技型企业主体。
对于中小微企业,一方面不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数倍增。西咸新区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等作用,以“孵化+基金+公司”形式支持科技人员携带成果在区内孵化成初创企业,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管理运营、投资融资、市场推广等“伙伴式、捆绑式”服务。截至目前,全省省级以上孵化载体达到461个,各级各类孵化载体在孵企业数量4.4万家。
另一方面,不断强化金融支持。西咸新区结合区内众多中小微企业缺乏资本的实际,揭牌成立了秦创原资本大市场,加快“资金池”建设,发起设立秦创原科创基金20支,总规模110亿元,已为250个项目投资20.41亿元,通过直接、间接形式带动相关基金返投新区资金46.37亿元。
秦创原“四贷促进”金融服务工作站投入运营,联合中国银行等近20家金融机构,以“无形资产质押贷”“技术交易信用贷”“科技保险贷”等创新型科技金融贷款为发展重点,引进专业服务机构。目前,秦创原综合服务平台上线89款科技金融、科技担保产品,累计为企业投放贷款8亿多元。
对于优质科创企业,西咸新区加速聚集国内创新资源,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先后组织秦创原“揭榜挂帅”项目49个,发起设立了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联盟,西图数联等5家单位被评为陕西新型研发机构。他们建立企业上市服务“一企一专班”工作制度、“金融摆渡人”服务机制。依托秦创原资本大市场,开展“企业上市体检”。每年发布总窗口“规改股”企业清单,指导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当前,已有16家企业被纳入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库,同力重工于全国首批在北交所上市,源杰半导体2022年在科创板上市。
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自成立以来通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打造“科技经纪人”队伍、“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新双创”队伍,构筑起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科技成果转化都要经过哪些步骤”“我们这项科研成果市场需求如何”“怎样解决项目转化所需的资金问题”……在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科技经纪人窗口,常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咨询,科技经纪人总能耐心地为科研人员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个个前景可观的落地项目。可以说,“科技经纪人”已成为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的媒介。
“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是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人才(科学家)为核心,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等协作为基础,形成科学家与工程师相对固定合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科研(产业)创新团队。
西咸新区通过试点开设“理论+实践”课程体系,让具有成功经验的企业家、行业专家等成为“双创”导师,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育出一批符合产业需求、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这就是“新双创”队伍。
三支队伍各有侧重,但均为涵养创新人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作出贡献。经过三年的发展,累计引进认定高层次人才和秦创原创新人才214名,聚集秦创原创新创业人才22147名,打造104支全国首倡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组织106位“懂招商+懂技术+懂金融”的科技经纪人,培养32支“新双创”队伍,推动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今年3月,在2023秦创原人才高峰论坛暨秦创原人才活动周上,活动发布了秦创原总窗口全球“求贤榜”。这份“求贤榜”面向全球招募人才2.5万名,涉及西咸新区400多家企业和重点用人单位。其中,工程技能人才需求岗位2.1万个、创业管理人才需求岗位789个、教育领域人才需求岗位1312个、高端人才需求岗位568个。可以看出秦创原不仅广纳贤才,更是求贤若渴。
与此同时,西咸新区以创新人才激励评价机制为突破,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开展人才分类认定改革试点,探索实施人才注册制、人才动态评价“积分制”,建立健全人才工作尽职容错免责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核心关键人才薪酬制度,实施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励科研人才勇于创新、勇攀高峰。
打开“秦创原综合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各类资讯随即映入眼帘。政策服务、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线上路演……创客们关心的问题在这一平台上均有收录。不仅如此,小程序上还可以直接导链其他市、区平台,方便操作与查询。
秦创原创新驱动网络平台是秦创原数字化建设的线上服务载体,以数据互联互通为基础,深度挖掘低融合度科技大数据的价值,发挥科技资源数字化效能,打造秦创原线上“一张网”。自2021年10月初步建成并上线试运行以来,平台累计注册企业7206家、研发机构453家、科技服务机构1209家,提供各类科技服务3万余项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秦创原创新驱动网络平台打通数据壁垒、消除数据孤岛,打造出陕西省科技资源数据池。秦创原创新驱动网络平台分类汇集了885个园区基地、718家科研机构、389家科技企业孵化载体、29811名科技人才、34972项科技成果、10266台(套)大型科学仪器、457项科技政策等详细数据,数据总量达800余万条。
为解决企业研发人员匮乏、研发实力薄弱、研发水平不足等问题,秦创原创新驱动网络平台为企业提供精准找技术、找仪器等便捷优质的研发服务。截至2022年7月,网络平台已推动全省5480台(套)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在线发布企业技术需求1232个,通过网络平台的线上撮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639个,研发交易金额超过3.4亿元。立足推进跨地区、有针对性的农业咨询服务,在线发布涉农咨询信息2576条,通过秦创原创新驱动网络平台应答,解决问题1208个。
聚焦科技企业培育和孵化载体升级,秦创原创新驱动网络平台为企业提供在线孵化载体认定评价、入孵项目动态管理、服务人才培训等孵化服务。通过秦创原创新驱动网络平台对接了1万余支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入孵孵化载体,推动了2923支创业团队注册成立企业,协助984家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696家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如今,秦创原创新驱动网络平台不仅是秦创原数字化建设的线上服务载体,更是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陕西探索。随着秦创原建设不断推进,网络平台的数据信息将会进一步扩充,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强化,应用场景将进一步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