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以《午夜巴黎》为例

2023-11-21 10:33:55王曈瑀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7期
关键词:爵士音乐吉尔巴黎

王曈瑀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

从数百年前的无声时代走到时至今日3D环绕声的普遍应用,高速发展的录音技术和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正在一步步推动着电影在技术层面上的不断进步[1]。卢米埃尔兄弟在一次电影放映时邀请钢琴家现场伴奏,用其与画面并不相符的歌曲,开启了有声电影的新时代。而随着电影声音的不断发展,从最开始配乐与画面毫无关联,到现如今声音与剧情对应结合,电影音乐终于找到了其蓬勃发展的道路与方向。作为电影的重要元素,电影音乐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电影发展的基础纽带[1],承担起连接剧情与观影者的重要作用。纵览能够崭露头角的影片,无一不是借助声音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影片不常被人发觉的特殊情感、城市文化等能够具像化地呈现在观影者面前,向观影者展现电影之美、艺术之美。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所拍摄的第41部长片,也是其“欧洲三部曲”之一[2]。影片中温暖的蜂蜜色调与自由、慵懒的爵士音乐贯穿整个观影过程,将一幅风情浓郁的法式生活画卷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天马行空的时空穿越与极富深意的大段对话更是将观众带进了导演伍迪·艾伦眼中的浪漫巴黎。自此,《午夜巴黎》也成为伍迪·艾伦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而《午夜巴黎》所呈现的浪漫基调不仅来源于城市取景与人物角色的浪漫主义情怀,更是来源于影片音乐的巧妙运用。影片中大篇幅的爵士音乐铺设,完美发挥了连接影片情节、书写情绪氛围与深化影片主题的作用。

1 推动叙事:情节过渡与戏剧效果

北京电影学院的姚国强老师在其《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一书中指出,电影音乐主要由纯音乐和歌曲两部分构成[3]。影片中音乐与画面的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呈现手法与表现力,同时创新了电影音乐的存在形式,拓展了其发展边界。其中,电影音乐最重要的作用便是与情节的结合。不同类型的纯音乐与歌曲犹如串珠一般,在情节与画面之间穿针引线,将无数蒙太奇镜头与情节段落连接在一起,实现多个时空、多组人物之间柔和、自然的过渡。画面与音乐的多元结合也赋予影片一定的戏剧效果,进而使影片剧情与观众观感更加贴合影片整体氛围和基调。

影片《午夜巴黎》围绕向往巴黎生活并痴迷“黄金时代”文化的美国作家吉尔·彭德的奇遇展开。主人公吉尔每个午夜都会乘坐一辆老爷车穿越回数十年前的“黄金时代”,短暂地体验自己所热爱、向往的生活。吉尔在巴黎街道上的每一次闲逛、夜色下的每一次穿越都作为故事的主线剧情被赋予轻松闲适的色彩,而影片中的音乐则在其中发挥着情节过渡的作用。

每当场景转换、剧情推进时,影片中都会响起美妙的爵士音乐,推动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填补着角色间对话缺失的空白。影片开始时,主人公吉尔结束红酒品鉴,与未婚妻暂别后独自走进深夜巴黎的街巷,《法达酒馆》(BistroFada)的悠扬曲调承接、覆盖了先前不甚愉快的对话,暗示着观众此时即将转换到一个新的场景,开展一段新的剧情。富有浪漫情调的音乐犹如时空旅行开始的信号,将剧情推上第一个小高潮。在吉尔第一次时空旅行结束后,同样的曲调在吉尔踏出酒吧瞬间响起,仿佛是时空旅行结束的标志,将吉尔与“黄金时代”的陈设场景、与传奇艺术家们大段的对话全部分隔开来,也将不同的情节单元悄然分隔开来,流畅地连接了不同故事段落。自此之后,BistroFada成为吉尔时空旅行的信号,既实现了影片蒙太奇间的完美过渡,也将两个不同的时空完美隔开,形成自然的情节单元划分;同时,悠扬轻快的爵士音乐也塑造出了法式风情的浪漫氛围基调与影片整体的诙谐氛围。

不仅如此,电影中的背景音乐也发挥着一部分使情节戏剧化的作用。在《午夜巴黎》中,导演多次利用欢快、明亮的曲调配合颇具严肃性的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情节本身矛盾冲突的激烈性与情节的悲剧性,以更温和的方式呈现影片主人公的处境与角色之间的矛盾。

影片中每当吉尔经历岳父岳母的嘲讽与未婚妻的贬低后爵士音乐就会出现,为情节增添了一定的喜剧效果。相较于密集的、大段的对话所带来的紧凑感,爵士乐本身所带有的轻松、愉悦的特性抵消掉了相当一部分消极对话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给予观众情绪与节奏上的松弛感,维持观众在观影过程的舒适体验与诙谐的观影氛围。

2 烘托情绪:人物塑造与情绪书写

音乐在情感的表达与情绪的书写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电影来说,音乐的重要作用之一即是对情感的书写、对氛围的渲染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通过精心选择旋律,导演可以将故事中错综复杂的情感借由具象化的曲调映射在观众心中。

影片结尾时,在吉尔最后一次时空旅行中,海明威“一语点醒梦中人”,令吉尔意识到了现实世界中未婚妻的背叛。吉尔最终选择回到现实生活,却得知被即将走入婚姻殿堂的妻子背叛的情节是负面的、严肃的,整体的情绪氛围也应当是压抑的,而吉尔当下的语无伦次、字难成句在欢快的爵士音乐映衬下反倒显得有些滑稽,剧情本身的悲剧性在很大程度上被轻松的场景音乐抵消,音乐对吉尔此时的情绪变化进行了反面的渲染。

相较于常理,较为严肃的情节通常会配合严肃性较强的音乐加以呈现,而《午夜巴黎》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用欢快的爵士音乐配合严肃、悲伤的情节,一方面贴合影片本身轻松愉快的基调,消解掉观众观影时的情绪负担;另一方面欢快的乐曲也凸显了吉尔在现实世界中的格格不入,面对未婚妻出轨时仓皇自辩的苍白无力,将吉尔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展露无遗,既增强了此时主人公内心受到的冲击力,也为吉尔回到现实生活后的转变作了铺垫。在轻快的曲调中,电影音乐作为桥梁,令角色与观众间的连接悄然建立,使吉尔从最初得知未婚妻出轨的惊诧转变为认为是情理之中,难言之感同时萦绕在观众与影片主人公的心间。

而电影音乐对于情绪的书写不仅仅停留在连接情节,也体现在了对角色的塑造中。科尔·波特的舞曲《让我们坠入爱河》(Let's do it)在影片中也反复出现多次。在最开始,Let's do it是吉尔初入“黄金时代”参加第一场派对时的背景舞曲,作为画内的音乐来填充情节内容。欢快、昂扬的乐曲既是吉尔内心欢欣雀跃的写照,也作为背景音乐的一种,强调影片所展现出的环境的真实性,给予观众更真实的、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正所谓“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舞会中的名流齐聚、灯红酒绿、肆意狂欢,让吉尔宛如升入天堂。当Let's do it的歌声再次响起时,则是吉尔回归现实生活,在长椅上阅读阿德里亚娜回忆录中关于自己部分的写作。此时的吉尔在理想中的完美世界与不甚如意的现实世界中艰难抉择,同样的欢快曲调在这一刻唤醒的却是淡淡的忧愁。此时,Let's do it作为插曲的一种,利用点描的方式增强了此时的情感色彩,并在镜头的慢慢抬起中连接起了后续的情节,实现了柔和与自然的过渡。

同样的歌曲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够展现出角色的不同情绪,营造出影片不同的氛围。电影中音乐的曲调未曾改变,角色的心境与观众的体会却截然不同。初入“黄金时代”时,吉尔也仅仅只伴随着音乐交谈、跳舞,把这个世界中发生的一切都当作一次偶然、一场梦境;而当真正读到阿德里亚娜的回忆录时,吉尔已然在两个时空之间产生摇摆,他心中的天平也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偏向了与之灵魂碰撞的阿德里亚娜,偏向了拥有自己所向往的一切的“黄金时代”。此时吉尔尚未意识到自己面对这个只存在于午夜的“乌托邦”的态度已悄然发生了改变,但在Let's do it的轻松、跳跃的曲调中,观众的心绪则不由自主地被带回吉尔初次跨越时空的夜晚,只道当局者迷,人物不同的情绪与态度正是在同一首背景音乐的呈现下形成了鲜明对比,牵动着观众的心,观众则身在银幕外,心在城市中,感受着角色的点滴变化。

3 深化主题:浪漫巴黎与漫游人生

每部影片都有其所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随着逐渐沉浸在影片所塑造出的剧情世界中,观众会下意识以“观察者”的身份去体验剧情的跌宕起伏,体会角色的喜怒哀乐,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影片所想传达的“无言之言”。电影音乐则贯穿于影片之中,以其情节过渡、情感渲染等作用展现影片更深层次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影片主题。

在《午夜巴黎》中,影片以最经典的萨克斯曲《你有没有见到我妈妈》(Si tuvois ma mère)作为进入观众耳中的第一个声音。在悠扬的曲调中,影片展现了长达3分钟的空镜头,捕捉了晨曦下、雨幕中、月色里的巴黎。无名的街角,带有巴黎“集体记忆”的公园、咖啡店、塞纳河与石板路……在蜂蜜色的色调与高音萨克斯的结合下,镜头以“漫游者”的身份将巴黎这座承载无数人想象的城市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实现了对这座浪漫之都的文化赋魅。同样,影片也以这段音乐作为落幕的最后一段声音,在惬意舒缓的萨克斯音乐中,主人公吉尔与巴黎女孩加布里埃尔并肩消失在雨夜的尽头,影片中被主人公反复提及的“雨中散步”“巴黎夜景”终于在最后一幕中实现。这些在影片中数次出现的事物是符合观众对巴黎“集体印象”的符号与意象的,导演通过精准“取象”来实现影片的直接意指。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隐秀说”,“情在词外曰为‘隐’,状溢目前曰为‘秀’”[4]。无论是在巴黎的雨中漫步、穿过夜晚的大街小巷,还是阳光下的咖啡厅、路灯下的塞纳河,这些事物都作为一种符号意象,在影片的爵士音乐中反复呈现,赋予影片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使影片中所呈现的巴黎城市文化与法式浪漫气质得到进一步升华。

而Si tuvois ma mère这段音乐也实现了开头与结尾的遥相呼应,展现了主人公从羁旅转变为融入,从“漫游”转变为“扎根”的视角改变。主人公对于巴黎的向往与想象来源于对“黄金时代”的怀旧和痴迷。康德也在其著作中讨论过“怀旧/乡愁”的发生机制。作为一种空间概念而出现的“乡愁”,其落点则在于时间。返家之后的“思乡者”往往会失望,其原因就是,他们希望返回的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段过去的时光。时光的不可回溯性催生了“怀旧”的产生,而“怀旧”本身的不完全复刻性进一步造成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5]。

在最初,主人公吉尔对于“黄金时代”的追求正如卖弄学识的保罗所言一般,认为其他时代比自己现在生活的时代更好,这是那些无法应付当前生活的人所产生的浪漫主义的缺陷。而当吉尔在经历了数次时空穿越旅行,与阿德里亚娜数次灵魂碰撞,与“黄金时代”的艺术家们觥筹交错、翩翩起舞后,吉尔终于找到了现实生活的意义,觅得了“黄金时代”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平衡点,也拥有了直面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勇气。恰如影片中斯泰因夫人对吉尔说的那样,我们都恐惧死亡,质疑自己在世间的位置。但作家的工作是决不能屈服于绝望,而是要帮读者找到空虚生活中的寄托。的确,我们也当挣脱失败主义的桎梏,找到一味解药,来治愈存在的虚无。

Si tuvois ma mère中经典的萨克斯与不同的画面、拍摄手法相结合,呈现出了主人公不同的心境,也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对影片“浪漫现实主义”的主题实现了本质上的升华,展现了独属于巴黎的浪漫气质与城市文化。影片对于主题内涵的呈现并不局限于此。影片透过主人公吉尔对于自我的寻找与抉择,映射出一个浪漫主义者眼中的现实世界,展现了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碰撞。在影片中,以未婚妻一家为代表的美式生活具有匆忙、现实、结果导向的特点,而以吉尔为代表的法式生活则更偏向于缓慢、感受与过程导向。在影片中,大量爵士音乐的运用也完美契合法式生活的舒缓节奏与浪漫情调,从潜意识中将观众推入“黄金年代”与法式生活的节奏当中,用乐器、舞曲的形式贴近观众耳边,只为说出那一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4 结语

纵观《午夜巴黎》的电影音乐设计可以得知,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元素,在与画面的结合中不仅实现了对情节的连接,推动了人物的塑造与情绪氛围的书写,还含蓄地表达了角色所不能言之言,进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题与思想。

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前,电影与音乐是两门完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随着音乐与电影的有机结合,电影艺术的新形式出现了。有声电影不仅增强了电影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电影的艺术之美,同时借助电影与音乐的交互性,推开了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交相辉映的艺术之门,使其拥有了特殊的传播意义与文化内涵。由此可见,电影音乐作为影片设计的重要一环,展现出了电影的镜头魅力与创作活力,而电影音乐能否自然地实现情节过渡,精准地书写情绪氛围,建立角色与观众的深层次连接,让观众体会到影片真正想传达的内容,成为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

猜你喜欢
爵士音乐吉尔巴黎
巴黎之爱
环球时报(2022-02-23)2022-02-23 17:06:35
《巴黎私厨》
手风琴曲《致克劳德的探戈》的作品解析
大观(2019年8期)2019-10-30 03:01:22
拿开以后
读者(2018年21期)2018-10-17 03:31:08
浅谈中国流行歌曲的爵士风格表现
艺术评鉴(2018年2期)2018-03-09 00:16:07
探究爵士音乐的风格特征
大众文艺(2017年10期)2017-07-12 13:54:23
吉尔伽美什,寻找永生的故事
儿童时代(2017年10期)2017-06-21 10:00:12
照相日
20世纪爵士音乐与中国通俗音乐的融汇
北方音乐(2017年12期)2017-01-29 22:32:46
谁缔造了如今的巴黎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