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艺术在非遗项目“吉林布贴画”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2023-11-21 10:33刘睦楠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7期
关键词:数字影像贴画吉林

刘睦楠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数字影像艺术是数字影像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通过数字化影像与绘画、图像、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直观并全面地展示艺术作品,创新艺术表达形式,丰富艺术作品内涵,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视觉需求[1]。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影像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非遗的传播和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其仍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因此,本文以非遗项目“吉林布贴画”为例,对数字影像艺术在“吉林布贴画”传承中的应用路径进行研究,以期裨有益于进一步创新非遗传承形式,促进非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数字影像艺术的特点

1.1 形式的多样性

数字影像包括静态影像、动态影像、3D影像和虚拟现实等形式[2]。数字影像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立体影像等形式,以纪实的手法对非遗项目进行详细记录和全方位展示,并且可以对非遗的各个细节进行突出,使人们能够从细节到整体、从局部到全局地了解非遗项目,深入理解非遗项目的内涵和文化基因,从而激发人们传承非遗的热情。

1.2 记录的客观性

数字影像艺术可以综合运用数字图像、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等多种艺术形式记录信息,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图片、口授等信息传递方式,数字影像艺术所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更全面,也更客观。数字影像艺术能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把非遗项目的各方面信息一一展示出来,使人们可以通过视听结合、播放进度调整、细节放大等方式,更直观、客观地了解非遗项目的外显和内涵。对于很多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来说,数字影像艺术不仅能够起到全面记录的作用,还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接受非遗项目,参与非遗的传承。

1.3 呈现的全面性

数字影像艺术不仅能够记录语言、文字、画面、动作,还能运用数字影像技术延伸记录内容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现在与历史相结合的多维信息综合体。与传统的记录方式和传播方式相比较,数字影像艺术可以把非遗项目完整地保存并传播出去,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手段,也带给人们更全面的非遗信息,使非遗项目完整传承下去。

1.4 保存的长久性

数字影像艺术的保存介质主要是电脑硬盘、光盘、云空间、服务器等,且可拷贝多个备份。与传统的纸张、照片、磁带等保存介质相比,数字影像艺术的保存介质更加多元,容量更大,数据虽然可能会受到损坏但易于恢复,也就能够更长久地保存下去。

1.5 内容的可复制性

数字影像艺术作品是以数字影像的方式存在的,数字影像具有可复制性,即作品可通过电脑操作进行无损备份,且不受复制数量的影响。数字影像艺术由于具备这一特性,为非遗记录、保存、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解决了非遗传承来源单一的问题。面对非遗传承人年龄老化、传承人员数量稀少的严重问题,数字影像艺术给出了有力的解决途径。

1.6 信息的交互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影像艺术依托3D扫描成像、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等数字技术,发展出了虚拟的交互式场景。利用非遗虚拟体验场景,人们可以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沉浸式地感受非遗项目的内容,还可以与非遗项目各个对象进行交互,获取多维度的非遗文化、工艺、技术、历史等信息,使人们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促进人们对非遗的了解和传播。

1.7 传播的广泛性

数字影像艺术的数字化形式不仅决定了其具有可复制性,还决定了其可以与电视、网站、手机客户端、新媒体平台等传播媒体相融合,实现广泛传播。同时,各种新媒体平台顺应用户需求,不断对平台功能进行丰富,对操作流程进行简化,使数字影像艺术的传播日益简便高效,降低了内容传播的门槛。这一特点可以有效解决非遗传承受众数量少、传承门槛高、传播范围窄的问题,确保非遗项目在短时间内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

2 非遗项目“吉林布贴画”的传承困境

吉林布贴画是发源于民间的古老艺术形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目前,布贴画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代表流派有王氏布贴画和姜氏布贴画。

2.1 传统的传承方式导致传承范围狭窄

在以往,吉林布贴画的传承方式主要为女性血亲传承,即家族中老一辈的传承人挑选下一辈女性血亲,且往往只选择一位女性血亲进行技艺传授。这种传承方式导致非遗技艺只能在家族内部传承,未得到广泛传播,难以扩大技艺的传承范围。例如,姜氏布贴画和王氏布贴画从第一代传承人到第三代传承人,均属于单传。而随着人们生活空间的变迁,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扎根在农村地区的非遗传承人的数量越来越少,加之传统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与现代化生活气息缺少契合点,导致非遗技艺被边缘化,影响了非遗技艺的传承。

2.2 非遗技艺对传承人的要求较高,传承门槛高

吉林布贴画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工艺,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其创作过程还涉及摄影、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需要传承人具备一定的艺术基础和创作技能,且要求传承人花费很长的时间从“入门”逐步练就高超技艺。这就使很多有意学习非遗技艺的人“望艺兴叹”。同时,非遗传承人想要在具备这些传承条件的人群里发掘对传统技艺拥有学习兴趣和长久热情的对象也比较困难,从而导致非遗技艺传承人的数量较少。

2.3 非遗项目难以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传承难以持久

吉林布贴画是一种纯手工制作工艺,从设计到选材再到制作完成,整个流程较为复杂,创作周期较长,相应地作品数量也较少。当前,在经济效益至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艺术品市场上,这种生产效率较低的创作模式难以形成大规模生产,经济效益也较低,导致人们对非遗项目和自身的社会价值产生疑惑[3]。在这种情况下,有意学习非遗技艺的人们仅靠兴趣难以坚持下去,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小,愿意从事非遗传承工作的人群逐渐稀少,非遗技艺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3 数字影像艺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路径

数字影像艺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属于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一部分。非遗数字化保护即采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展示及传播等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形态的再现[4]。数字影像艺术所依托的数字技术、影像技术等均可以作为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工具,数字影像艺术的特点也决定了其适用于非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传承。

3.1 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

长期以来,众多非遗项目处于小范围传播、家族内传承的状态,导致传承范围日渐缩小,传承人数量持续减少,最终面临着闭环传播、濒临失传的困境。而应用数字影像艺术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借助数字影像艺术,可以将非遗项目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复原,并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途径,加快非遗项目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人们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度,从而使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就吉林布贴画而言,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数字采集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制作影音、图集、H5等宣传品,通过各种网络方式进行传播[5],还可以利用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数据库等平台,对布贴画技艺、作品、历史、传承现状、传承人要求等进行全面展示。例如,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平台等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对吉林布贴画进行了全面展示,促进了传承群体规模的扩大。

3.2 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非遗传承难,不仅在于传承人数少,也在于非遗技艺的复杂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传统的口口相传、言传身教需要传承者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与磨炼,学习效率较低,不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数字影像艺术可以通过数字图像、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等方式对非遗技艺进行直观记录,并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进行剪辑、添加字幕解说等方式,完整地保存、再现非遗技艺的全过程和各个细节。制作完成的数字影像作品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等设备进行播放,使人们能够详细了解非遗技艺的整体情况。这种应用方式对于绝大部分非遗项目均适用,尤其是对于工艺烦琐、流程复杂的非遗技艺具有全面、客观记录的作用。例如,王氏布贴画传承人王凤琴的作品《跳饽饽神》,以吉林满族锡克特里家族萨满祭祀为蓝本,采用精细的工笔画风格进行写实描述,整个作品使用了13种颜色的布料和734块布料零件,完整复原了祭祀过程中制作打糕的场景。作品的设计、绘图、配色、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如果依靠文字、图片等方式进行记录,不仅难以清晰、完整地记录整个创作过程,也无法准确表达非遗传承人的思路、作品内涵和审美情趣,而采用数字影像艺术手段则可以完美解决这些问题。在使用数字影像对创作过程进行客观记录的过程中,非遗传承人可以完整讲述自己的灵感来源、构思过程、设计图稿修改过程、材料选择过程、作品制作过程中的调整思路等内容,还可以通过添加旁白解说等方式,完整再现非遗传承人进行创作的全部过程和作品内涵。观看者即使缺乏相关的基础能力也可以通过数字影像作品有针对性地逐步学习相关技能,更深刻地领会传承人的思想,按步骤学习布贴画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3 扩大传承群体的规模

非遗项目的传承难点之一在于非遗传承人难以依靠相关技艺获取充足的经济效益和生活保障,也难以依靠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发展。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确保非遗传承群体的稳定性,并不断扩大传承群体规模。在非遗传承中应用数字影像艺术,一方面,可以通过数字影像艺术与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的有机融合,创作有关非遗宣传、展示、技艺传授等的作品,不断扩大非遗项目的传播范围,提高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吸引公众对非遗产品的注意力,依靠非遗产品的独特艺术魅力激发公众的消费热情,从而增加非遗产品的销售量,帮助非遗传承人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使其长期致力于非遗传承和传播,稳定非遗传承群体的规模[6];另一方面,可以依托数字影像艺术对非遗项目进行创新,设计非遗创意衍生品,如数字藏品、服饰、抱枕、文教产品等,实现非遗产品的跨领域发展。非遗产品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助于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非遗传承群体的规模,促进非遗项目的长久传承和发展。吉林布贴画除作为艺术品和房屋装饰品外,还可被应用于服装、摆件、抱枕、数字藏品等领域,也可以进入线上云课堂和线下工艺体验基地,作为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例如,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题活动,邀请王氏布贴画传承人王凤琴现场演示布贴画的创作过程,并带领青少年学生动手参与各个环节,使他们亲身体验布贴画技艺的同时,制作具有各自特色的布贴画工艺品。在这样的研学体验活动中,不仅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激发了学生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依托于数字影像艺术的广泛传播和创新设计,有助于布贴画贴近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使布贴画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实现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4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将数字影像艺术应用于非遗传承有利于全面、客观记录非遗项目的信息,是被实践证明的有效传承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结晶和宝贵的文化财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作用。为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应加大对数字影像艺术应用的研究力度,并不断推动数字影像艺术与非遗项目传承的有机融合,创新非遗传播途径和发展方式,不断提升非遗传承成效。

猜你喜欢
数字影像贴画吉林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布贴画欣赏
吉林卷
吉林卷
一起做贴画吧
可爱布贴画
数字影像技术对摄影专业教学和创作思维的影响
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发展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