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燃叶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复旦大学,我想是“自由而无用”。它被学生戏称为复旦的“民间校训”。
关于“自由而无用”的起源说法众多,较为可靠的来源是复旦BBS上一位名为rilke的网友在1999年发布的讯息:“如果你看见有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忽然就自己唱起歌來,那人一定是复旦的。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样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看《觉醒年代》时,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陈独秀在震旦学院礼堂的演讲,剧中的震旦学院就是复旦的前身。1905年,数位学子脱离震旦学院,拥戴马相伯创办了复旦公学。“复旦”二字取自《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有自主办学、复兴中华之意。
复旦的地标建筑光华楼是学校里的“身高担当”,初来复旦,走出五角场地铁站时,光华楼便成了一座“灯塔”,只要向着它的方向走,总能走回学校。
光华楼是外校人眼中的复旦地标,其实三教才是复旦人的“快乐老家”。某复旦学生参加的推理协会活动,出了这样一道题:“三教久留指的是什么?”其实,“三教”指的是第三教学楼。这是一座彻夜开放的教学楼,许多需要赶论文或通宵复习的学生,都会在此留宿,即“三教久留”。
在学术方面,复旦教授亦多才俊。许多老师开的课,抢课难度堪比演唱会抢票。陈雁老师开设的性别与历史只有180个名额,但在某年的第一轮选课中,有2077人选择了它。赵惠俊老师讲授的宋词导读,即便有“背诵100多首宋词”的硬性规定,也依旧座无虚席。
很多复旦教授有用于授课的网络账号。B站有骆玉明老师讲的《世说新语》精读。中文系的梁永安教授、哲学系的王德峰教授等人也都开了网课。对知识的狂热,是对复旦人“自由而无用”标签外的另一种补充。
被围墙环绕的复旦,大门并没有宵禁。凌晨时分或许会看到复旦人在大门口进进出出——他们是“乐手联盟”社团的成员,刚结束一场热闹非凡的音乐演出。靠着非凡的想象力和蓬勃的生命力,“乐手联盟”举办了30余届Voodoo摇滚音乐节。写诗和演戏也是复旦的传统,学校里有个复旦诗社,1983年首任社长许德民编辑的中国第一本大学生抒情诗选《海星星》第一版就印了38000本。而复旦剧社成立于1925年,马上就要成为“百年老字号”了。
美食也是构成复旦生活的重要一环。学校公众号“混旦”曾模仿选秀活动,让学生投票选择“C位”出道的食堂。菜品最多、室内最宽敞的“北食”以碾压性的票数获得了第一名。
在复旦,许多令人费解的行为都无伤大雅。因为自由,因为包容,因为这里是不被定义的复旦。
hehe//摘自《课堂内外》(高中版)“少年大学”2023年第5期,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