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乡村研究员
看过《乔家大院》的人,一定会对“晋商”印象深刻。晋商,顾名思义即为山西商人。乔家所在的祁县,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是晋商的重要发祥地,纵横欧亚大陆鼎鼎有名的“万里茶道”,祁县便是开拓者。
晋商依靠自己遍布江南的票号,将中国主要产茶区茶叶收购和销售的渠道攥在手中,经由“万里茶道”销往俄罗斯、荷兰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从欧洲返程,晋商并没有空手而归,他们把国外的玻璃制品及其制作工艺带了回来。祁县,在票号之外,又多了一门产业落地生根——玻璃器皿。
擅长无中生有的祁县人,从不慎摔碎的玻璃中找到了新的商机。从制作玩具琉璃咯嘣,到吹制油灯罩、马灯罩,再到生产品类齐全的日用玻璃器皿……几百年过去,玻璃器皿在祁县大放异彩。每年生产超过20亿件的玻璃器皿,包括酒具、茶具、咖啡具等10大系列8000多個品种,70%的产品远销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或许你不会想到,生活中天天都会用到的玻璃杯居然是吹出来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称得上是一门绝技。
目前,在祁县,人工吹制仍是制作玻璃器皿的主要加工方式。吹制玻璃前,需要先将吹杆预热,方便在玻璃熔炉里取料时沾上玻璃溶液。取料是关键的第一步,全凭工人的经验和手感去操作。吹制时,工人需要一边吹,一边迅速地转动吹杆,让玻璃坯在模具中均匀地受力成形。杯身有了雏形,再取一些料,准备拉挺——这是人工吹制玻璃高脚杯工序中最难的一环。玻璃溶液一旦接触空气,冷却速度非常快,拉挺工人必须一手不停地转动玻璃杯,一手拿钳子又稳又快地进行拉挺,技术高超的工人不会让一只杯子在手里停留超过10秒,且对挺的长短、粗细有十足的把控。
接下来就是制作杯底座,打磨杯口等工序……普普通通的石英砂经过高温熔化以及工人的妙手匠心,变成了一只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一路走来,祁县玻璃器皿的发展并非顺风顺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原本在欧洲扎根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中心,开始转移到中国,明清时期便踏足玻璃器皿产业的祁县当仁不让地拿下了这次机会。10年间,祁县玻璃器皿迅猛发展,最多的时候,全县玻璃器皿企业有160多家,年产值从1.5亿元飞升至14亿元,在全国玻璃器皿出口总量中占五分之一。
正当祁县昂首向前时,2008年亚洲金融风暴让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出口受损严重。再加上当时国内环保政策收紧,高污染的玻璃器皿生产也大受影响。
好在,祁县人团结,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了产业调整,遵循“一厂一特色,家家有精品”,在扩张的同时不忘环保和质量,祁县的玻璃器皿产业逐步恢复健康。
近些年,祁县玻璃器皿有过不少骄人战绩:2016年到2018年,祁县玻璃器皿连续3年成为国宴餐桌上的标配;在G20杭州峰会、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卡塔尔世界杯上都能看到祁县玻璃器皿的身影,它们凭着优秀的模样惊艳四方、为国争光。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祁县的玻璃最有名。”这是自明清时起就在晋中市流传的一句童谣,几百年过去,祁县人依旧对得起这句话。
温好//摘自超级乡村研究所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