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非洲小城的“明星”,来自中国

2023-11-20 22:42马琼
青年文摘(彩版) 2023年17期
关键词:伊达援外阿尔及利亚

马琼

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西南方向460公里,泰勒阿特拉斯山脉与撒哈拉沙漠接壤的地方,有一座人口不足20万的北非小城,名为赛伊达。它曾是阿尔及利亚民族英雄阿卜杜勒·卡迪尔的抗法据点,而赛伊达与中国的缘分早在1963年4月就开始了。当时,应阿尔及利亚卫生部请求,首支中国援外医疗队从北京出发,经莫斯科、贝尔格莱德、拉巴特来到这里,开启了一场持续60年的医疗援阿征程。

撒哈拉边缘,坚守与奉献

阿尔及利亚1962年获得独立后,陷入了法国籍医生几乎全部撤走、国民缺医少药的困难境地,只得向国际社会求援,中国是第一个做出响应的国家。

来自湖北、今年86岁的薛进1965年至1968年作为援阿医疗队员在赛伊达工作。他回忆说:“当时的赛伊达除了中国医疗队员,只有一名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医生和一名护士。病房只有体温计、血压计,连心电图机都没有。”

除了医疗条件落后,赛伊达的自然环境也比较艰苦。第27批中国援阿医疗队赛伊达分队负责人雷利荣记得,沙尘暴来袭时,“早晨一觉醒来,发现尽管门窗紧锁,屋内还是一层黄沙,几毫米厚,能轻轻松松用手在上面写字。”

因日照极强、气候干旱,赛伊达蔬菜品种稀少。医疗队员想自己种菜,但也必须经历“地狱难度”的考验,“发芽就要一两个月,刚长出来可能就被晒死了。”

就是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在这座被称为“沙漠之门”的北非小城,一批又一批中国白衣天使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为当地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骨科医生涂大椿作为第23批援阿医疗队员在赛伊达工作过,因人手严重不足,他曾连续3个月每天早8点到晚10点值班,每3天还要上一次急诊夜班。“一天下来,深蓝色的手术服因为长时间被汗水浸泡,竟变成了灰色。”回忆起当时的苦,他连连摇头,“下班后,除了喝水,再没有力气做别的事了。”

那一年,涂大椿獲评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那是拿命换来的!”熟悉他的同事这样说。

程丽是援阿医疗队的“三朝元老”,尽管在赛伊达日常工作量很大,值班时每天要做十几台手术,但程丽从未后悔。她说在这里实现了她作为医者的价值,也留下割舍不下的感情,“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已经把这里的孩子当作自己的了。”

一甲子付出,感恩和回馈

时至今日,因阿尔及利亚本地医生倾向于在经济更发达、环境更优越的北部沿海地区工作生活,撒哈拉沙漠及周边省份仍面临医疗资源短缺的现状,扎根当地的中国医疗队员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赛伊达所在省份90%的产科手术是由中国医生完成的,就连附近四五个省的患者也会慕名而来。他们称赞中国医疗队时说:“我们缺少医护人员时,是中国最先伸出援手。赛伊达的中国医疗队员完成了伟大的工作,我们非常感谢中国医生,尤其是妇产科医生60年来付出的巨大努力。”

60年持之以恒的付出,让中国医生成为赛伊达街头巷尾的“明星”,当地人利用一切机会回馈中国医疗队员——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合影,商店店主为他们送上“专属折扣”……

60年来,中国累计派遣援外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中国医疗队员的无疆大爱以赛伊达为起点,播撒到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白衣天使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谱写了一个个动人故事,架起一座座友谊的桥梁。

栋梁//摘自《环球》2023年第12期,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伊达援外阿尔及利亚
伊达新技术电源(昆山)有限公司
天大的秘密
神秘的朋友
阿尔及利亚Sidi Aich隧道通风设计
阿尔及利亚贝贾亚高速公路Sidi Aich隧道照明设计浅析
中国援外医疗大事记
2016年援外医疗队中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气象援外项目可行性考察及方案设计要点浅析
阿尔及利亚G合同区三叠系储层特征研究及评价
KBR公司承揽阿尔及利亚合成氨装置改造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