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发展模式下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演进趋势研究*

2023-11-20 03:00:38刘万里鞠叶辛王哲民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9期
关键词:校园空间教育

刘万里 鞠叶辛 王哲民

0 引言

当前,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正在教育领域内悄然发生,从育人目标、教育理念到学习方式、课程体系、师生关系等,均与传统教育产生较大差异和变化。2017年10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指出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1]。全新的教育时代已经来临,校园作为教育行为发生的主要空间载体,如何适应未来时代教育格局的更新演变,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成为规划师、建筑师需深思的问题。

1 教育使命变革引领下设计理念更新

1.1 教育使命重塑

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和行业使命。在当今文化繁荣、信息爆炸、科技更新、思想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教育体系的育人目标已与未来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态势及实际需求发生严重脱节[2]。面对职责和使命不断发展变化的未来教育变革,应在探索多类型育人模式基础上,全方位培育未来公民的各种核心素养和品格能力,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同样,未来时代中小学校园的建设也应与崭新的育人目标相契合。

1.2 设计理念更新

传统中小学校园大多基于高效的教学需求和管理需求进行规划,关注点在于功能分区的明确性、流线组织的便捷性和空间规模的集约性,呈现高度“同质化”的规划特征和千篇一律的校园风貌。面向未来的校园设计应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应未来教育模式发展变革的全新校园设计理念,以“促成一种面向未来的崭新教育生态”为己任,使校园赋能于新时代师生的茁壮成长。换言之,中小学校园应通过弹性丰富的功能组织、生动鲜活的环境构建、鲜明独特的风格塑造及全面专业的技术支持等积极应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借此推动教育体系改革和蜕变。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以“面向未来教育”为办学宗旨的新型中小学校,其规划设计在紧密贴合当前教育变革大背景下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如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秉承“以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通过建筑、空间、景观整体化设计,让“教育”弥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通过校园场景重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多元、多样化的“教育生态系统”[3](见图1)。北京皇城根小学昌平校区在学校内部空间组织中打破传统“教室+走廊”的单调布局,引入“学习社区”理念,将同年级的160名学生组织在1个基本单元中(见图2);通过营造开放共享的“年级客厅”为学生提供共同学习、交流探索的场所。上述基于未来教育背景而生的中小学校皆呈现丰富多元的校园风貌,再次验证教育理念更新是校园实体空间形态更新的深层驱动。教育创新是顶层观念引领,校园设计是底层实体构建,只有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有效的育人作用。

图2 以“学习社区”为设计理念的北京皇城根小学昌平校区首层空间平面

2 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下文化氛围营造

2.1 聚焦素养培育

与传统教育相对单一的培养目标相比,新的育人目标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以鼓励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尊重不同特质和个性发展为前提,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实现,培养学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核心素养[4](见图3)。未来教育需聚焦学生的内在品质与自主自律,从人才多样化需求着眼,重视文化底蕴、审美素养、探索精神、乐观心态、创造力与想象力、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科技信息应用能力等。

图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2 文化氛围营造

中小学在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上需拓宽其内涵与外延,不仅将文化作为教育辅助手段,更应将其扩展为具有实质教育功能的必要手段。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增强校园活力,促进多元化校园活动的开展,进而推动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2.2.1 培养健全人格的场所构建

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促使中小学德育教育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重视日常实践对学生人格、心理、道德等综合素质的构建,以社会化能力塑造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道德责任意识。因此,未来校园建设应重视构筑多维公共开放场所和交往空间,营造亲切宜人的环境氛围,激发广泛的公共活动与交往行为,培养全面的社会化能力,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道德发展。

2.2.2 鼓励创新探索的空间氛围

创造力是未来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而学校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未来校园设计应着力营造自由平等、包容开放的空间氛围,以及充满创意和活力的校园环境,进而促进学生活化思维、启发灵感、激发探索、点燃热情。研究表明,相较于单调枯燥的校园环境,生动有趣的学校空间更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能力(见图4)。

图4 主题游乐场式校园空间

2.2.3 训练强健体魄的设施配建

体育教育始终是当代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除了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塑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及应变能力等。未来校园建设应提供完善的体育设施,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体育运动场地与室内外活动空间。如巧妙利用不同属性、不同尺度的广场、庭院、屋顶平台、室外廊道等,布置丰富的运动游戏设施,实现体育锻炼的日常化、便捷化和灵活化。

2.2.4 提升美育素养的环境品质

清新优美、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可形成良好的美育熏陶和文化滋养氛围,使身处其中的教师和学生感受艺术与文化的浸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美育素养,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全人教育具有促进作用。赏心悦目的校园既应关注整体环境品质的塑造,又应关注细节设计与搭配,完成审美与文化的传递,营造身心愉悦之感(见图5)。

图5 具有中国传统意境的校园环境

3 全新学习方式下校园空间重构

3.1 学习方式变更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理念于宏观层面发生更新,并落实于微观层面的教学实践中,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教育方式。在面向未来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以“教”为中心的陈旧模式将被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取代。

3.1.1 趋向于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指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元、生动鲜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断感受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途径,提升主动探究的愿望,使学生成为具有深层内驱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习者。

3.1.2 趋向于深度学习

网络时代资源信息的极大丰富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未来学校教育内容将从单纯教授及传递知识转向基于既有知识的整合梳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新知识认知体系的探索和构建。可以说,传统教育是对所学知识记忆、理解和应用的初级学习,而未来教育是实现知识分析、评价和创造的深度学习。

3.1.3 趋向于个性化学习

未来社会需要多元化人才和创造型人才,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恰需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鼓励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不同领域的天赋和潜能。个性化学习是以反映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差异化的学习计划及方案,促使其有效学习。

3.1.4 趋向于无边界学习

未来学校中,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均会被挖掘利用。在校园内部,学习行为将从教室外溢至各类公共空间,逐渐消解教学空间的边界;在校园外部,学校实体空间界线逐渐被打破,周围公共空间均可能成为开放化的学习场所。同时,学校可向周边社区开放,与其形成资源共享和关系联结,促进社区文化交流。

3.2 学习空间重构

为更好地支持不断更新变化的学习方式,未来校园空间将从服务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标准化空间转向多元化、开放化、弹性化的空间组织。

1)教学类型空间灵活可重组 教室内部配备可移动且易于变换组合的桌椅设施,使空间兼顾课堂教学、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成果演示等不同使用功能(见图6)。相邻教室间可通过轻质移动式隔墙进行拆解或重组,以形成更大尺度或更小规模的学习单元(见图7)。

图6 可移动重组的桌椅设施

图7b 分隔模式

图7 可分可合的教室空间

2)公共空间的多功能混合使用 拓展校园公共空间,打破固定功能的设计思维,促进学习区、活动区、休息区等空间资源的相互转化,将非正式学习纳入常规教育体系,使校园每处空间及场所皆能发挥教化作用,满足不同的学习类型需求,弥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限。

3)营造“实践性、情境性、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氛围 提倡将学习与日常体验紧密结合,在校园空间中植入主题场景设计,鼓励学生在场景中主动探索和学习,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手段,完成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信息的深度获取。

1.2.3 土地利用的模拟与预测 进行城市土地利用的模拟预测时,根据粗集方法自动获取的转换规则,来对2011年武汉市光谷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模拟预测,该过程在matlab中编程实现.由于模拟时间与实际时间不同,需要一个迭代次数,迭代200次,每次迭代后,领域元胞数和土地类型都会发生变化,所以要每次都需要更新.之后获取得到新的矩阵,这个矩阵是模拟的2011年城市土地与非城市土地的矩阵,将这个矩阵再转换成tif输出,在ARCGIS软件中进行浏览查看.

4 信息技术推动下智慧校园建设

4.1 信息时代到来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并改变着未来教育的发展走向。在技术推动下,未来教育的知识生产、传播和接收方式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学习将不再受制于固定场所和时间限制,更不再依赖于特定学校、教师与课本,网络和搜索技术将提供海量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化、个人性化及终身化学习。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对校园物质空间提出新需求,建筑师需从未来校园的功能拓展、空间优化、设施更新、文化构建等方面入手,实现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4.2 智慧校园建设

4.2.1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教育体系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5],帮助师生实现由教学到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获取与管理服务。

4.2.2 普通教室的智能化升级

从校园智能化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校园将整合传统教室与多媒体教室功能,依靠基础设施更新优化实现普通教室的智能化升级,如重构教室空间功能区、增设软硬件教学设备、注重家具组合的灵活性与空间使用的弹性布局等,从而支持未来教学模式的多种可能。

4.2.3 加强师生间的社会交往和情感联系

校园应注重整体规划及场所营造,为师生提供层次丰富、类型多元的交流空间,彰显校园整体空间氛围的开放性、共享性、闲适性及趣味性。无论是正式的小组讨论,还是非正式的日常交流,均能在适宜的环境下实现面对面交流。

4.2.4 降低电子化设备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校园空间环境设计还需考虑补偿措施,如通过色彩、景观的调节缓解学生用眼疲劳(见图8),通过多样化活动场所鼓励学生开展更多的课外活动与体育锻炼等。

图8 校园环境中的色彩设计

5 教师角色演变需求下配套系统升级

5.1 教师角色转变

当下,教师角色已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计划的设计师、学生个人发展的顾问、学习情境的营造者等。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体系被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新生态所颠覆,师生关系被打破重构,具有明显上下层级的掌控关系将替代为相互平等和信任的陪伴关系。角色转变对教师的个人发展提出全新要求:在教学能力方面必须不断拓展自身的专业视野和知识储备,持续学习、掌握与技术信息教学相关的新技能、新手段,同时,提升跨学科、创新、文艺等综合素养,对学生形成从学术到人生价值的全方位引导。

5.2 配套系统升级

未来的校园设计除为学生服务,更应为教师赋能,通过升级优化配套系统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与教育辅助。

5.2.1 增进技术技能的实体场所

未来学校应为教师设立技术教学实践及研究的专属空间,配备技术信息化教学新设备,提供可满足智能云课堂操作、慕课录制、线上评估、数字资源查询及各种电子教学的软硬件支持,从而使教师掌握基于数字技术的课程开发和专业拓展技能。

5.2.2 促进学科交流的多样空间

未来教育所倡导的跨学科素养要求教师不断扩大知识面,从多学科入手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统筹规划,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体观”与“联系观”。未来校园设计应为不同学科教师的正式交流和非正式沟通创造多样化的空间场所,促进教师间的业务研讨、学术讨论、情感交流和关系构建。

5.2.3 打造平等开放的交流氛围

对话式教学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兴起的教学新理念与新方式,其实质是基于各方独立见解的平等沟通与分享[6]。未来教育提倡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范式,使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既包括教室讲台、教师工作区形式的塑造,又包括师生共享学习中心的营造及师生云端交流平台的搭建,在空间设计中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校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的家园。

6 结语

未来已来,今天我们已踏上教育现代化的征程,未来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成为当务之急。校园空间的规划师和设计者应了解教育变革背景下的学校发展方向和演进趋势,在此基础上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大胆探索与“未来学校”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全新空间模式和校园图景,使未来教育真正在中小学校园中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猜你喜欢
校园空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