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 金国红 李昂
当代大学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学习方式与知识传播模式的演化、研究机构与学科发展的更新、校园生活与社交空间的转变使校园空间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财贸学院”)校区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在功能区划、建筑格局和环境空间方面体现了当时的教育模式。近年来,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几经更迭,而褪色的墙面、单一的空间布局仍保留着原有记忆。
20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首先应满足教学、住宿和学生活动等基本功能需求。财贸学院采用南北向轴线串联这三个功能区的布局方式,通过现场调研可得,简明的功能区划、界限清晰的道路、片段化的封闭绿地及单一的建筑入口空间等传统模式,仅提供了校园生活的初始路径,缺少功能性庭院及中尺度社交空间。
交流和体验成为当前校园生活的必要条件,教育模式和空间塑造的适当超前可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基于财贸学院原有总体规划,致力于打造脉络清晰、开放共享、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生的校园外部空间。
近年来,实行新高考改革省份的高中学校广泛采用“走班制”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衍生的背后是希望师生在课上与课下均得到同等重视,即“教育无处不在”。师生应更主动地成为空间的支配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使用者,从而实现人与空间的互动。财贸学院改造从师生的切身需求和体验出发,旨在将传统封闭的校园空间改造为多层次开放复合的体验空间。
财贸职业学院入口礼仪性广场是由主教学楼与电教馆围合而成的L形院落空间(见图1),尺度巨大的广场既是主轴线序列的重要景观节点,又是校园风貌提升的重点,其虽提供了充足的集会空间,但植被难以覆盖形成树荫,同时缺少必要的停留空间,成为面积与利用率成反比的低效场所。
图1 改造前校园布局
在改造过程中强化既有南北向主轴线,结合学校长期规划在广场西侧新建科技楼,与主教学楼、电教馆共同构成品字形布局(见图2),既隐喻东西向次轴,又体现出入口处轴线的序列感,在十字轴相交处设置旗杆和校徽,两侧布置旱式喷泉,采用休闲步道串联道路与绿化,营造开放、交流的空间场景(见图3)。
图2 改造后的品字形布局
图3 改造后的景观轴
主教学楼南侧区域弱化南北向主轴线,设置宿舍楼与学生中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多组团集约紧凑的生态布局,营造舒适宜人的研讨氛围(见图4)。
改造前的财贸学院校园边界清晰,道路受传统规划布局制约自由度较低。因校门扮演着校园的“门面”角色,原有具象的校门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建筑审美需要。通过保留原有校门元素,力求在延续校园历史文脉的同时满足教学与学科发展需要,重新利用原矗立在主教学楼前3m高的景观石,将其置于校门中间形成标志性景观(见图5~7)。
图6 现状具象构成的大学校门
图7 改造后简约现代且具有标志性的校园北大门及主教学楼
改造后的主教学楼立面保留原有方窗的律动,以竖向三段式布局体现校园建筑的文化属性,展现端庄典雅的校园形象。通过虚实结合的立面营造视觉焦点,增强校园空间活力。
校园交通流线以车行流线为主,人行流线被弱化,虽提高了通行率,但易导致校园空间失去了原有活力与安全性。因后期建设的通燕高架辅路设置的路口偏东侧,导致机动车需掉头才能进入校园原有北侧主入口,且与人行路形成交叉,与校方沟通后建议在入口东侧增设1处机动车出入口,既可解决机动车掉头进入校园的问题,又实现了人车分流(见图8)。
图8 车行流线改造前后对比
车辆驶入校园后就近进入地下车库,避免在校园内部穿行。利用步行道、广场、绿地及建筑连廊等打造慢行交通系统,还路于师生,形成人行交通网络,使校园共享的步行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通过步行道与景观一体化设计,营造充满活力与生气的生活空间以满足师生休憩、交流、锻炼等需求。
图书馆通过对建筑构件与材质进行细节处理,使原本匀质的立面呈现多层次的空间关系,凸显校园图书馆的文化气息。入口处台阶结合阶梯状绿化,与图书馆前广场衔接,起到引导人行流线与烘托校园氛围的作用,外立面竖肋覆层呈垂直条状,宛如竹卷书简,设计与空间功能相契合。图书馆前广场空间保留文苑原有元素,增加活力共享空间,与南北向主轴景观形成东北向次轴,丰富校园空间(见图9)。
图9a 改造前
图9b 改造后
图9 图书馆改造前后对比
校园用地呈梯形,在长约300m南北向主轴线上依次布置书院、商苑、文苑,西北侧布置体苑。通过打造多功能复合空间强化校园实体空间与视觉空间的联系,各院落空间自然过渡创造更多驻足体验的可能,为营造24h丰富的校园生活提供场所。
1)运动场所 将原有篮球场置于学生中心屋面,结合屋顶高差设置休息座椅,升高的围挡成为天然的露天剧场背景,可看可观可演,共同构成屋顶小型室外演绎中心。原有篮球场采用局部下沉的设计手法,营造轻松活泼的校园空间运动氛围,地景式的半户外开放式设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以满足多样化需求(见图10)。
图10b 改造后
图10 篮球场改造前后对比
2)宿舍客厅 遵循“公共、活力、共享”的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市集、轮滑比赛等活动,将楼间开放空间打造为宿舍客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交、休闲空间(见图11)。
图11a 改造前
图11b 改造后
图11 宿舍前区改造前后对比
宿舍楼首层为公共活动空间,植入共享洗衣等功能,将其打造为现代活力的住宿空间。将宿舍楼前广场改造为共享空间,围绕中央庭院布置主要功能,通过连续的绿化景观连接宿舍楼及室内外空间。色彩方面既强调个性化又强调全局观,原有校园建筑以灰、绿色调为主。
宿舍楼裸露的室外空调机严重影响建筑形象。通过景观设计和绿化种植构建人性化、多层次的校园环境,软化厚重硬朗的建筑空间,营造积极而舒适的学习交流场所。统一中富有变化,韵律中蕴含活力,活泼素雅的风格隐喻学生的朝气蓬勃(见图12)。
图12a 改造前
图12b 改造后
图12 宿舍楼间改造前后对比
正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每所学校期待拥有自己的人文积淀。在保持传统建筑“和谐得体”的同时适度创新,有助于校园空间环境和建筑功能的不断演化与多元发展。创造偶然的行走路径,与连续的校园空间产生共鸣,使校园充满趣味与活力(见图13)。采用架空、穿插、拼叠、错位等设计手法,使建筑成为联系校园功能及区域的纽带,打造多层次开放复合的体验空间。同时,校园空间从被动的需要,转化为行为的主动创造,总体利用效率也得以提升。
图13 改造后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鸟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