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媛 丁伟
《尚书》中有“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1],《论语》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列于五行首位,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文化与区域发展的重要纽带。
对城市来说,水是城市生命的必需品,是城市景观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承载文化的载体。在城市中可见与不可见的领域内,水承担着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纽带,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甚至文化历程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水的影响。追溯到前工业时代,水的主要功能体现在饮食、农业、商贸、交通等方面;工业时代,水的功能逐渐扩展到市政用水、工业供排水;后工业时代,水的功能更加丰富,从物质层面拓展延伸,逐步体现其精神层面的价值。由此,城市与水的关系也迎来更多转变,水的景观性、服务性及休闲娱乐性得以凸显。与此同时,涉水景观受到人们的喜爱,水为城市创造了更多开放性空间,拉近了人与城市、自然之间的距离。
广义上的涉水景观[2]概念由英国地理学家斯文德[3]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在广义上涵盖水系、水景等与城市的关系。涉水景观涵盖的范围较广,囊括不同尺度范围的水体、承担水利功能的景观区块等,具有视觉性、地域性、组合性、实体性、文化性、政治性、关系性等特征。
不同城市风格下的涉水景观提升潜质不同,我国南北方城市差异明显,以典型的南方水资源大城湖北省钟祥市和典型的北方水资源小城河北省涿鹿县为例,从两个典型视角解读城市涉水景观优化与转型实践策略。
2.1.1 湖北钟祥莫愁湖湿地郊野公园
莫愁湖休闲文化片区西傍汉江、东临群山,生态环境优越,西低东高的城市环境使水资源在全域范围内形成了良好基底。基地西接护城河,北连城市灌溉农田,东与钟祥市多个文化节点遥相呼应,所在位置正是依山连水的景观通廊、功能多元的生态绿心,整体空间基底与文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城市界面与水体的关系因交通系统的建立产生较大程度的割裂(见图1)。原置景观主要以闲置鱼塘、垸田为主,与南侧莫愁湖一堤相连。在基底水体闲置且无法调动城市区块活力的基础上,设计希望保留东侧山体及南侧湖面的景观廊道,进行水网相连,在水体布局上重新进行水系梳理,激活城市与水的链接。
基于以上条件,保存现状部分垸田肌理,以生态优先为基础,增加高架游赏栈桥,降低构筑物占地面积,从空间结构上最大化保护生态环境。使生产模式向景观模式转变,从景观构架上丰富山水林田湖的整体构成形式,营造丰富自然的山水景观蓝图(见图2)。依托尊重前置景观[4]的原则,水系布局上保留基础垸田的场地肌理和场所记忆,以不同尺寸的水面和水体形式进行交互,打造丰富的水景观,形成湖、河、溪、潭等多种水景形式。
图2 植物园设计效果
2.1.2 河北省涿鹿县环城水系生态修复工程
涿鹿县位于由黄杨山、洋河、桑干河环抱而成的三角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将成为京西北两山转化的重要承接地。涿鹿县的城市发展主要依托于历史上的下落城及保安州,是以古城为基础向外逐步拓展而来。县域的水引自桑干河,由总干渠流经一总干渠一干渠,通过一干渠流回桑干河。惠北灌区“十四五”改造拟建的环城水系(灌溉渠)将中干渠北段740m、东干渠北段1721m水渠贯通后形成“水从桑干河来,流到桑干河去”的环城活水带,实现了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项目现状水渠整体呈窄长型,虽位于主城区,但其所经主要为居住区、农田、村庄3种风貌类型,整体呈现较干旱的微小城市风貌(见图3)。从历史上来看,涿鹿县可谓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故设计结合城市环境背景,通过对城市核心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农耕文化的探索,将最朴实、最传统的自然节律作为项目主题,呼应涿鹿在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同时依托京张体育文化带,以“农耕为基、体育为引”。
图3 河北省涿鹿县环城水系现状鸟瞰
2.2.1 湖北钟祥莫愁湖湿地郊野公园
景观设计通过分析植物及动物的活动习性,有效建立生境群落,实现园区五大生境。园区内水体因形就势,一系列活动依托水系展开,在人与水的亲近中,用多种形式语言促进城市与水、水与人的链接,在水资源丰富的城市最大限度重塑城市与自然的纽带。
1)水系 园区内水系来源为北侧现状水渠,向南与莫愁湖闸口连通,向西与龙山大道西侧现状水渠连通。基于现状提出以下设计策略(见图4):维持独立运行的现状水系,通过对现状水系整理、连通,保障区域内水系稳定;扩充莫愁湖蓄滞洪区,对现有莫愁湖水系蓄滞洪区进行扩展,提高水体储蓄量;通过水系整理,恢复自然蜿蜒的生态河道,完善场地水体生态;为保障土方平衡,设置2处深水区,同时满足景观观赏需求;保留鱼塘下沉地形,加强场地特征,尊重现状水塘形态的同时加以空间整合,对多余的土方进行堆方处理,打造近自然土丘坡地,增加景观层次;增加海绵科普展示功能,利用现状水塘布置科普展示内容,深入各类活动,在完善生态净化的同时,增强参与性;园区内建筑,一、二级园路及主要广场区域标高均在洪水位以上,保障全园水安全。
图4 水系运行示意
2)植被 受鱼塘影响,现状乔木组团呈带状及斑块式,品种单一,地被湿生灌草长势较杂乱,可针对性进行优化保留处理。“独享荆楚兰芷浪漫,共看杉影映彩钟祥”,坚持生态先行原则,低干预地重塑生境本底,同时结合现代种植与古韵植物相融合的搭配,营造城市中可持续的生态绿洲:①遵循乡土、生态汇碳,采用片植、群植、点植、组团种植等多种形式,打破单一的林相结构,低干扰、低养护,结合场地水旱交替的海绵建设特征,配置多维度的滨水及耐水湿植被组合,以打造“碳汇”林地为发展目标,合理梳理现状,拔除长势差及病虫害的乔木,保护已有树龄大及观赏价值高的乔木,营造水质纯净、动植物共生共存、参与性强的植物空间;②塑造主题、兼顾四季,合理搭配常绿、色叶花木比例为4:6,丰富冬季观赏对象,提高观赏度及参与性,在不同场地界面营造出各异植物组团,集花海、花林、林带一体,丰富景观空间结构及植物景观视线,使整个园区植被景观得到全方位提升;③彰显楚韵、多彩浪漫,突出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打造楚辞植物专类科普园,带领游客深入了解楚文化,以崇尚自然、兼容奔放为出发点,结合明代画家平远、寄托山水的画卷风格,植物选择多彩浪漫的组合,同时延续钟祥长寿文化的寓意求吉[5]。
2.2.2 河北省涿鹿县环城水系生态修复工程
提出“古今交融、传承新生”的设计理念,希望通过河道改造,在物质层面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在精神层面促进人与城市的互动,实现“小城大幸福”。依托涿鹿发展之基,传承涿鹿历史本源,点亮新城四季之景,致力打造质朴、自然、符合城市性格、具有传承价值的新生景观,打造四季环与二十四节气,从空间上实现时空文化与绿色生态的链接。
从全局考虑,水系自西侧总干渠流向东侧桑干河,现状水渠不具备连通功能,因此在将水系连通的基础上,进行治水、保水处理,同时对水系进行曲化处理,延伸滨水空间景观效果。根据现状池底标高、现状建筑物及景观功能效果,在河道内设置多处溢流堰,形式为毛石砌筑,与驳岸样式统一,营造自然生动的水景。
2.3.1 湖北钟祥莫愁湖湿地郊野公园
将功能区块划分为“一堤连两环,一水融七景”,一堤即莫愁长堤,两环即纯氧绿环、滨湖健康环,七景即无忧广场、楚韵花园、探险湿地、酷玩天地、零碳基地、海绵溪谷、月影乐园。以“城畔无忧角、月下莫愁湖”为设计理念,尊重场地前置,保留大量现状杨树,西侧水系连通处设置景观桥,东侧设置观景制高点,与场地外多处文化节点呼应,增加九孔桥、古廊桥,望湖塔四段三景作为文化载体,从该界面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呼应文化景观轴。
利用莫愁长堤设置慢行道,实现人与水的视觉互动(见图5)。主入口无忧广场保留核心集群场地,增加万人集会草坪,在轴线上形成“草-水-堤-水”的生态节奏,游客中心选用覆土建筑形式,消减大型构筑物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冲击,结合建筑填补休闲活动场地及室外开放休闲空间,重置广场植被组团,为入口区添彩(见图6)。楚韵花园打造“滨水花海科普区”,实现场地实景科普,拉近水系与人的关联(见图7)。探险湿地在湿地浅流区设置“水上轻吧”,顺势设置人行动线,使游人充分游赏湿地水杉林,因地就势转换水体形态,通过高低错落的水潭,结合顺势而上的自然汀步、自由跌落的谷地溪流及简约的人行吊桥,实现园区内水景的多重变化,通过制高点的打造,融入文化科普看台,通过景观节点名称及距离印刻,与长堤观湖塔、莫愁湖及小黄陵等多处景点联动(见图8)。居住区界面的西入口区增加休闲草坪、活动广场、漫步场所及运动场所,吸引游人走进公园,为市民活动、城市活动提供更多可能性(见图9)。酷玩天地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儿童设置运动初级区和进阶区,留住孩童欢乐时光,设置休闲健身区及活动广场,加入球类运动场地及小型智慧拉伸场地,同时设置休闲驿站、座椅廊架等,为成人及老年人提供看护孩童的休闲娱乐空间(见图10)。
图5 莫愁长堤设计效果
图6 无忧广场设计效果
图7 楚韵花园设计效果
图8 探险湿地设计效果
图9 西入口广场设计效果
图10 酷玩天地设计效果
2.3.2 河北省涿鹿县环城水系生态修复工程
结合4个干渠二十四节气的打造,以“体育为引”打通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根据季节特点设计特色打卡慢跑环,沿途串联多处景观休闲节点及运动节点,激活城市体育活力。通过节气小品质朴的材料,还原朴实的城市性格。
原建筑留下的横梁结构虽局部破损且外观不佳,但设计希望保留场地原置特色,将横梁加以利用,形成架空休闲廊架,通过格栅的疏密变化呈现不同的透景效果,同时融入灯带,通过硬朗的白光与惊蛰节气的雷雨天气形成呼应,格栅在晴天形成的光影会随时间变化呈现丰富的效果(见图11)。北侧干渠靠近居住区,现状水渠笔直,虽有带状公园,却与水体完全隔离,故将局部水体活化,利用地势将人的活动引进涉水区域,增加滨水看台、休闲驿站及草阶看台,增进人与水系的联系(见图12)。
图11 节气休闲廊架设计效果
图12 涉水节点设计效果
通过两个典型城市涉水景观规划设计项目的对比分析,展现城市与水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城市与城市的对话、人居环境与历史的时空对话。哲学家怀特黑德曾指出:“3条主要途径指引我们实现进步的美好愿望,达到理智与个性的最佳平衡,它们是文学文化的途径、科学文化的途径和技术文化的途径。”景观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一环,在文学、科学和技术3个层面,应完成城市与水的优美对话,通过营造空间改善生态,实现美好人居环境的长远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