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秀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经济发展中占比最大的是农业经济,农业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类型十分多样,不同地区的粮食需求不同。大豆和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大大提升粮食的产量,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耕地空间的高效合理利用,这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居民对大豆和玉米的需求,还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文章主要从种植模式、技术研究、模式建构、推广措施4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8-005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S565.1 文献标志码:B
近年来,贵州省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豆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研究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贵州省的大豆产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一方面高效利用大豆和玉米的高度差形成的空间优势,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种植后期高度差带来的光照优势,大大提升了光照和土地的利用效率,并提高了大豆和玉米的种植产量和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当前,这项技术在贵州省得到普遍应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动技术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促进技术更好应用于实际种植中,进而实现农业健康长远发展。
1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介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玉米带状间套作大豆的种植模式。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时,可以利用风能技术,实行“选”“扩”“缩”三大重要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优良的种子。二是扩宽大豆和玉米间的距离以及玉米的行距。三是适当缩短大豆和玉米之间的距离、提高大豆和玉米的种植密度,从而确保耕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促进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种植产量可达7 500 kg/hm2以上,大豆产量可确保在1 200 kg/hm2以上。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时,选择种子以及播种时间与种植产量有直接联系,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的2个关键环节。玉米种子应选择抗倒伏能力较强的紧凑型品种,大豆种子应选择抗倒伏能力、抗密集能力强的耐阴型品种。同时,选择种子时要注意成熟时间,所选大豆品种的成熟期应比玉米品种较晚,这样才有助于充分利用复合种植的空间优势和光照优势[1]。
大豆和玉米的种植习性互补,两者间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的生长模式,大豆植株是一种很好的固氮植物,其根系可以有效汲取土壤中存在的游离氮,汲取的游离氮不仅可以为自身生长提供足够的氮元素,同时可以为玉米生长提供一定的氮元素和养分。在玉米植株生长过程中,其根系可以释放一定的酸性物质,这种酸性物质可以帮助其根部分解和汲取土壤中的矿物元素,这样一来可以为玉米和大豆提供矿物质。这2种农作物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补结构,一方面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光能和土壤的高效利用。此外,玉米可为大豆防治病虫害,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2]。
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2.1 地块选择与耕整土地
选择在肥力中等、集中连片、平坦向阳的地块。在地势较低地块四边开出“边沟”和“十字沟”,方便排水。播前翻犁1次,耙耕或旋耕1~2次,精整细平。
2.2 品种选择
玉米选择植株高度260 cm左右的紧凑型、半紧凑型、耐密植、抗倒伏的高产品种,同时种子的选择要注意成熟时间。大豆品种选择经国家审定或者贵州省审定的大豆品种,品种应为春大豆品种,具有高产、耐阴、抗病、抗倒伏等特性。
2.3 田间种植配置与合理密度
田间配置原则为扩大宽行行距,为大豆增加光照,缩小玉米株距,确保玉米密度与净作密度相当。田间配置主推“2+3”(2行玉米间种3行大豆)的宽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各地可根据实际探索“2+2”“2+4”等模式(2行玉米间种2~4行大豆),玉米宽窄行种植,窄行为2行玉米,宽行内间种2~4行大豆。1个完整带宽2.2~2.7 m,田间行距,玉米与大豆的行距60~70 cm,玉米行距40 cm,大豆行距30~40 cm;田间株距,玉米株距13~ 20 cm,大豆株距7~9 cm;折合密度,玉米45 000~60 000株/hm2,大豆99 000~ 123 500株/hm2。不同地区所选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不同,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模式,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光照资源,实现大豆和玉米高产增收[3]。
2.4 种子处理
播前精选,剔除病斑粒、虫食粒、瘪粒;选择优良的种子,放置在太阳下暴晒3~4 h,经过晒种后可以大幅度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根据大豆、玉米的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药剂拌种,以确保种植后种子具有一定的抗虫害能力,能够抵抗地下害虫侵袭,进一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2.5 播种时期及播种方式
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地气温稳定在12 ℃以上并达到10 d后播种。运用人工播种方式,采用玉米带和大豆带分别开沟条播,玉米播种可采取直播或者育苗移栽的方式,大豆播种采取直播。机械播种,例如: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施肥一体机,播种时对播种机械按“玉米‖大豆=‘2+3带状间作技术”参数(玉米与大豆行距45 cm,大豆带行距35~40 cm,大豆株距8 cm,玉米株距18~20 cm,玉米行距40 cm)设置后播种。
2.6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工作是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在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时,要想更好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必须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2种作物间种,因此,复合种植的田间管理与传统种植的田间管理大有不同,尤其是除草、施肥、灌溉。由于大豆是双子叶植物,而玉米是单子叶植物,施用传统的除草剂和杀虫农药都受到了一定限制,玉米施用除草剂不仅不利于大豆植物生长,甚至会使大豆植株死亡,而大豆施用除草剂也对玉米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及时匀苗,出苗后及時按田间配置的行株距要求进行补种或者匀苗(玉米可采取移栽,将过密的苗移栽至缺窝断行处)。及时中耕,大豆和玉米出苗后15~40 d,选择晴天,人工中耕1次,玉米追施尿素150~225 kg/hm2,并拔除杂草,再隔25~40 d对玉米进行第2次追施尿素225~300 kg/hm2,并拔除杂草。控旺防倒,玉米7~10叶期,旺长田块喷施乙烯利、胺鲜·乙烯利控制株高。大豆在V2~V3、V5(分枝期)、R1(初花期)3个时期,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75~750 kg/hm2,兑水40~50 kg/hm2,喷施茎叶实施控旺。病虫害绿色防控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深入田间调查,监测病虫害,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害发生情报,科学指导防控,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在播种前推行药剂拌种,迁移防控关口,有效压低大豆、玉米土传病害和苗期虫害基数,减轻中后期防控压力,以确保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及质量达到双高要求[4]。
2.7 准时收获
在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由于大豆和玉米的收获期不同,应因地制宜进行采收。一般情况下,大豆和玉米收获期为每年9月中旬至10月初,不仅可以实现土地空间和光照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能够保证下一轮的农作物种植。
2.7.1 人工收获
籽粒大豆在叶片完全脱落、茎变黄、荚变褐、籽粒呈现椭圆时,选择在晴天收获,收获后及时翻晒,5 d内用大豆专用脱粒机或人工脱粒,脱粒后及时晒干、入库;鲜食大豆在豆粒鼓满时,及时采摘、销售。籽粒玉米在玉米苞叶变黄、籽粒饱满变硬时及时收获,使其自然干燥,并脱粒、晒干、入库;鲜食玉米在抽雄吐丝后20~25 d即可收获。
2.7.2 机械收获
玉米先收获时,要先收周边玉米,便于机具转行收获,缩短机具空载作业时间。大豆先收获时,割茬高度≤10 cm,待后收的作物成熟后,再用当地常规收获机收获,收获机整机外沿与后收作物播种带距离应≥10 cm,收获作业效率75~120 h/m2。大豆和玉米同期成熟,可选用当地常用的2种收获机一前一后同步跟随收获,作业效率150~450 h/m2。具体作业要求:籽粒破碎率≤5%,籽粒损失率≤3%,株距合格率≥80%。
3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措施
3.1 推进示范基地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大豆—玉米帶状复合种植技术研究和探索日益成熟,并在我国北方的一些种植地区推广应用。全面推广和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只靠宣传和引导远远不够,要让农民看到成功案例以及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只有通过建设复合种植技术示范基地,让农民看到这项种植技术的优势,农民才能真正认识到这项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生产模式方面的重要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过程、各个阶段实施和应用的技术手段[5]。
通过建设复合种植示范基地,让农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应用优势,愿意尝试接受和采用该技术模式和种植理念,一方面可以大面积推广和应用该项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保障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有效降低对进口食品的依赖程度,提高农民经济收入[6]。
示范基地应该配备种植技术专家,提供现场咨询、面对面教学和科学指导等惠民活动,提高种植技术知晓率,进一步加大推广和应用力度,发挥引领作用,不断扩大应用领域。此外,不断扩展和延伸建设示范基地。例如,运用“农民+专家”联合推广模式可以为农民提供指导服务,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域,可以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当地农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生产要求与示范基地专家合作,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促进该技术的有效实施,进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7]。
3.2 完善适用机具配套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域内,大豆和玉米种植区域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区域土壤条件、蓄水能力、机耕要求等都不同,因此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其中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要配备整套农业机具,才能满足不同区域对机耕的要求和数量。配备农业机具既要符合生态条件、环境条件和技术操作要求,又要适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应用场景。只有配备一套适用的农业机具,才能更好地应用和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这对农业机械的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在丘陵地区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时,可以考虑使用混合功能的播种设备,从而实现大豆和玉米播种过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和机械化[9]。
3.3 加快配套技术推广
要想加快推广和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就要加快相应配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带状复合种植辅助技术,主要包括绿色防控、化控抗倒、减量一体化施肥等方面。通过推广绿色防控、化控抗倒、减量一体化施肥等配套技术,不仅可以让农户学习和了解如何科学除草、施肥及播种,还可以让农户进一步了解如何应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10-11]。
4 结束语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实现大豆、玉米双高产的重要举措。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提高大豆、玉米的产量,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品种的选择、播种时间、播种密度、田间管理、收获时间。只有进一步加强对该项种植技术的学习、推广和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的价值和作用,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艳英.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3(2):24.
[2]杨钰莹,司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成本收益与补贴政策[J].农业经济问题,2023(1):49-63.
[3]张鑫.探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J].种子科技,2023,41(1):30-32.
[4]刘燕,陈彬,于庆旭,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3,44(1):39-47.
[5]郝月振.周口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23.
[6]王鑫.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J].黑龙江粮食,2023(7):67-69.
[7]席帮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新农业,2023(14):12-13.
[8]凌正国.丹徒区上党镇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浅析[J].农业装备技术,2023,49(4):37-38,48.
[9]高云,杨会,蒋成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提升建议[J].农技服务,2023,40(8):67-70.
[10]李萍,杨晓辉,师鹏敏,等.徽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规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3(8):47-49,53.
[11]谢晓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初探——以大连市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3,43(16):98-101.
(编辑:申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