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联盟成员技术竞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2023-11-19 00:46曹峥林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竞合专利竞争

曹峥林,汪 帆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知识产权学院,重庆 400054)

0 引言

许多行业都在积极构建专利联盟,与众多联盟伙伴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知识共享和资源互补,使内部资源与网络外部资源协同融合,以增强核心竞争力[1]。但是现代专利联盟的成员大多是行业竞争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在合作的同时可能展开激烈竞争,甚至引发专利诉讼[2]。周期性较长的专利诉讼会为企业带来额外费用,阻碍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3]。此外,企业间分散的技术容易导致“专利丛林”发生,提升交易成本,阻碍企业创新[4]。事实上,专利联盟伙伴之间通过相互联系、转化和依赖,形成合作与竞争并存的二元关系[5]。专利联盟成员之间技术竞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结合竞合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使用社会网络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探讨专利联盟成员的技术竞合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

1 文献综述

企业通过技术开发获得关键性专利,为其他竞争者设置技术和研发瓶颈,通过建立技术标准联盟,降低“专利丛林”带来的交易成本[6]。有研究认为专利联盟鼓励企业创新,促进专利研发、运用和推广,加速企业创新进程[7]。杨韬等[8]认为纵向一体化联盟能够降低创新成本,提高联盟成员的技术创新绩效。Li等[9]以Thomson Financial SDC 数据库中的合资企业和战略联盟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衡量企业对经济技术的接近度指标,发现专利联盟不仅促进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和交叉融合,还可以提高专利产出。然而,洪结银等[10]发现当专利联盟的形成产生很大的溢出效应,并且最终产品近似可替代,此时由互补性专利组成的专利联盟会降低社会总福利水平。洪结银[11]通过建立两阶段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发现专利权人进行非合作许可的同时与下游生产企业就专利许可费进行讨价还价,市场化分散决策会取得更好的合作结果,因此互补性专利的交易问题不需要通过专利联盟许可来克服。张运生等[2]以MPEG-2专利联盟为代表,收集该专利联盟成员企业的专利授权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发现专利联盟会提高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导致联盟冲突甚至专利侵权纠纷,从总体上遏制联盟成员的技术创新。Kale等[12]指出联盟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影响企业之间的合作行为。

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用联盟学习创造更多企业价值[13]。由于知识与资源相似性,技术联盟企业在技术合作的同时会伴随激烈竞争[14]。专利联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程度和专利应用转化程度是专利联盟稳定运行的根本保障[15]。因此,竞合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十分重要[16]。万幼清等[17]认为竞合伙伴多样化的知识能帮助企业提高创新绩效,其中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企业进行合作和竞争根本动因都是资源的稀缺性。刘洁等[18]认为竞争与合作并存是产业应有的状态,只有强强联手才可能实现共赢。姚艳虹等[19]指出构建竞合关系,是企业对外部环境认知,获取信息和资源的重要途径。罗猷韬等[20]通过构建独立许可条款下竞争性专利联盟两阶段动态博弈分析模型,发现竞争性专利联盟可以降低专利许可费,帮助提高社会福利。也有学者指出竞争容易引起竞合紧张,引发企业之间不对称的知识溢出和学习风险[21]。朱永明等[2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联盟企业模仿成本增加,可以显著抑制企业间竞争关系的发生。付龑钰等[23]通过对企业间的竞合过程进行定量动态分析,发现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网络合作水平,而信息共享投入过大时,会显著抑制企业之间的合作,甚至诱发报复式的竞争行为。

从总体来看,目前有关专利联盟创新激励效应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专利联盟对创新效应的作用机制较复杂,现有研究未将许多现实因素纳入研究框架中;②一些研究是以联盟的建立时间为依据,或者以若干具体联盟案例作为实证检验的对象,但是联盟内企业通常会加入到多个专利联盟中去,可能会造成研究结论不统一;③大多研究将专利联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没有对其内部成员间的竞合关系及协同作用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将结合理论模型和实证结果,重点分析联盟成员之间的技术竞合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技术合作与创新绩效

专利联盟有利于推动联盟成员的技术学习与协作,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由于知识产权具有排他性特征,联盟成员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往往倾向于采用标准化战略来获得优势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专利垄断。吴红等[24]认为专利联盟实质是直接垄断和间接影响专利商业化过程中紧密相关的技术创新知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专利合作是重要机制之一,它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专利合作是通过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分享,实现关系资本培育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联盟内部成员间相互了解有助于形成共同愿景,增强组织凝聚力。共同利益驱动着合作双方进行紧密的沟通,共生关系让双方更信任。从合作视角来看,企业为了交换资源、共同行动或追求相同的目标而合作,通过创造共同价值来提升创新绩效。因此,企业间的竞争性冲突可能限制资源交换、破坏合作关系,不利于共同绩效产生。技术合作是在非竞争环境下实现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有效方式之一,帮助联盟成员之间减少知识距离,从而促进企业创新。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技术合作有利于联盟成员创新绩效的提升。

2.2 技术竞争与创新绩效

从竞争视角来看,企业通过向特定客户群体提供产品、打败同类竞争对手并提升市场地位而获利。由于市场重叠产生的相互威慑,企业间合作行为制约了竞争,不利于企业经济利益获取[25]。企业间竞争主要表现为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竞争、知识与信息市场竞争、品牌与声誉市场竞争以及人才竞争。拥有技术竞争优势的企业通常会占有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容易造成“赢家通吃”现象[26]。竞争性学习有利于企业对联盟伙伴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通过与内部知识融合,产生新的知识。但是,刘瑞佳等[2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间直接竞争会加重知识惯性对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联盟中的学习型竞争容易引发联盟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联盟成员之间出现矛盾甚至专利诉讼,从而弱化甚至屏蔽企业创新效应的正反馈。一方面,专利诉讼周期较长,结果不确定,不仅会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成本,还会导致新产品研发搁置从而影响研发投资效率;另一方面,案件复杂性决定了其耗时较长。专利诉讼时间短的只有几个月,长的达到十多年。企业会将专利诉讼作为一种“跳板”来进行专利申请,以避开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壁垒,影响行业的创新效应。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技术竞争不利于联盟成员创新绩效的提升。

2.3 技术竞争对技术合作创新激励效应的影响

技术竞合不仅会提升联盟公共利益遭受蚕食的风险,而且容易导致联盟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泛滥,增加企业知识泄露风险,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提高。技术竞争强度削弱了技术合作水平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在参与专利联盟数量较少情况下,通过研究与吸纳联盟伙伴的异质性知识,融合创新要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会得到提高。但是,在专利联盟深度嵌入情况下,联盟成员间知识距离减少,联盟成员知识整合变得更加困难。高技术企业创新联盟成员存在的合作创新风险,使得联盟成员产生保守心理,降低合作意愿,成员间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合作创新风险,导致大量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5]。此外,随着技术竞争强度加大,联盟成员会越警惕,进而采取多种措施减少隐性知识泄露,抑制联盟成员的创新激励效应[26]。在联盟成员间有诉讼的情况下,联盟成员之间信任水平降低,共生关系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成本和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妨碍了创新资源的流动与分享。同时,专利诉讼需要支付高额的律师费和调查取证费,如果败诉,还需支付巨额赔偿金[2],这些结果不仅会分散创新的经费,降低创新项目的成功率,还会导致创新团队成员离职率上升,导致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或被解雇,降低联盟成员的研发能力及成果转化率。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技术竞争强度会削弱技术合作水平的创新激励效应。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国际专利联盟管理机构MPEG LA公司12个专利联盟65个会员为样本。目前,MPEG LA已成为国际主流专利联盟的运营机构,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专利联盟管理经验丰富,拥有许多专利联盟和核心专利技术。从MPEG LA官网可获得专利联盟成员清单,专利申请量、专利引用量等专利数据来自智慧芽数据库。截至2022年10月,MPEG LA运营17个专利联盟,分为别VVC、ATSC3.0、Qi Wireless Power、EV Charging、EVS、HEVC、AVC、Display port、Alium、ATSC、VC-1、MPEG-4 Visual、MVC、MPEG-2、MPEG-2 Systems、DASH、1939,包含136家联盟成员。表1呈现MPEG LA公司专利池基本情况,专利联盟成员存在加入多个联盟的情况,括号内表示去除重复企业和专利后的实际数。

由于获得各联盟成员名单均为英文信息,翻译中文名称在不同专利数据库的中文可能存在偏差,因此在专利检索时,需要人工对专利数据降噪。为了提高实证可信度,减少误差,本文剔除专利申请量较低的成员,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1%的缩尾处理消除异常值,最终选取65个成员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包含57家企业、2所科研机构和6所高校。

3.2 变量测量

3.2.1 因变量

企业创新绩效。本文基于技术创新管理视角对创新绩效进行了研究,而专利申请量可以直接体现技术创新成果。有学者指出专利申请量可以用来测量企业创新绩效[25-26,28]。因此,借鉴大多学者的观点使用专利申请数量测度企业创新绩效。

3.2.2 自变量

技术合作水平。技术合作是企业间利用各自技术优势共同研发创新成果,而专利可以直接衡量企业的创新成果。本文采用专利联盟成员与其他联盟伙伴的专利合作授权量衡量技术合作水平,专利合作授权数量越多,表明技术合作水平越高。

技术竞争强度。专利联盟成员引用联盟伙伴专利数量,能够体现联盟伙伴间的知识溢出,反映专利联盟成员的学习能力差异。专利引用实质是对新技术的学习与改进,包含模仿、吸收、转化等过程,存在一定的竞争性甚至引发专利侵权诉讼。因此,专利联盟成员引用联盟伙伴的专利数量能反映联盟成员的技术吸收和创新程度,因此采用专利联盟成员引用联盟伙伴的专利数量衡量技术竞争强度。

3.2.3 控制变量

网络密度。网络密度能够反映节点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反映成员的社会凝聚力。网络密度越大,企业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越畅通,有助于企业对新知识、新技术进行汲取与运用,促进技术创新。因此,本文将网络密度作为控制变量,通过联盟成员的技术合作网络密度测度。

研发活跃期。企业的研发活跃期体现了研发历史,研发活跃期越长,拥有的研发经验就越多,丰富的研发经验会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研发活跃期作为控制变量,将专利授权记录到目前所经历的时期测量研发活跃期。

联盟水平。专利联盟焦点成员与伙伴的联盟水平,反映两者的关系嵌入性[14]。黄春萍等[29]利用联盟伙伴数量进行测度,发现联盟伙伴的重复性处于较高水平时会增加企业外部风险,阻碍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因此,本文将联盟伙伴数量作为控制变量。

专利总被引数。专利总被引数指焦点企业专利被其他主体引用的情况,体现了焦点企业的技术影响力和技术创新质量。因此,专利总被引数水平的高低反映焦点成员对联盟伙伴知识溢出情况,可能会影响焦点企业的创新绩效。

3.3 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层次回归法对假设进行检验,将控制变量、解释变量及其乘积项按顺序依次加入如下回归模型:

EIP=β0+βControls+ε1

EIP=β0+β1COO+β2COM+βControls+ε2EIP=β0+β1COO+β2COM+β3COO×COM+βControls+ε3

其中,ΕΙΡ、COO、COM分别表示企业创新绩效、技术合作和技术竞争;Controls表示控制变量;β为控制变量回归系数;β0为常数项,β1~β3为解释变量和乘积项的回归系数;ε1~ε3为残差项。

4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专利数据是离散型的非负整数,有过度离散现象,因此使用负二项回归对假设进行检验,不使用泊松回归避免出现虚高的显著性。本文借助Stata17.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表2呈现回归模型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技术合作水平均值为6 551,标准差为28 445;技术竞争强度均值为23 111,标准差为40 988。这表明专利联盟成员间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时重视合作学习,但是技术合作程度和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系数均值为1.96,最大值为3.22,低于存在多重共线性判断临界值10,表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可纳入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

4.2 社会网络分析

4.2.1 技术合作网络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专利联盟成员企业的技术合作,本文通过智慧芽数据库检索2002-2022年专利联盟成员间开展合作的专利数据并构建技术合作矩阵(观测值为65×64=4 160)。

在UCINET6.0软件支持下,绘制出了技术合作网络图(图1),得出技术合作总体网络密度为94.835 8,标准差为3 147.128 7。从整体来看,企业间技术合作程度差异较大,大部分企业技术合作规模与数量较小,技术合作联系较强的主要集中在少数公司,英国广播和海康威视数字技术等公司没有与联盟内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和松下电器之间合作关系最为密切,专利合作数高达200 865件。其次是飞利浦、索尼、佳能株式会社、三星之间的技术合作较为密切。从总体来看,专利联盟成员技术合作网络存在以下问题:①参与专利合作网络的企业偏少,同时参与主体技术规模之间差异性较大;②成员之间的知识流动机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专利合作网络内各节点的创新活动具有明显差异;③跨组织专利合作程度较低,不同类型企业之间专利合作强度和数量都不高,且与行业分布特征有关;④专利合作地域范围受限,主要表现为跨地区专利合作较少。

图1 2022年MPEG LA成员技术合作网络

4.2.2 技术竞争网络分析

本文通过智慧芽数据库检索2002-2022年专利联盟成员之间相互引用的专利数据并构建技术竞争矩阵(观测值为 65×64=4 160)。在UCINET6.0软件的支持下,绘制出了技术竞争网络图(图2),得出技术竞争总体网络密度达到 356.586 3,网络内关系标准差为2 334.492 7。从总体来看,专利联盟技术竞争的网络密度较高,联盟成员之间技术交流十分活跃,成员之间技术交流呈现显著的层次结构。三菱电机、富士通、松下电器、索尼、佳能、夏普,这6家企业技术交流最为密切频繁,主要原因是这些公司自身技术实力较强;其次是三星、日立、东芝、LG电子、日本电气这5家企业的技术交流较为频繁。本文将65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各专利联盟成员的技术专利自引情况,自引率排名前十的企业如表3所示。自引率为0的成员有9家,分别是英国广播公司、有线电视实验室公司、GE混合動力科技公司、韩华泰科株式会社、世宗大学校产学协力团、NNT都科摩股份有限公司、奥林奇股份有限公司、太阳专利信托公司以及太格文-II有限责任公司。自引率最高的企业是我国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但是其专利他引数量只有167,在65名成员中排55名,说明其多元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图2 2022年MPEGLA LA成员技术竞争网络

表3 自引率排名前十的企业

4.3 回归分析

表4列出各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仅包括控制变量,Chi2=228.74且影响系数显著,说明模型整体拟合程度较好。网络密度、研发年龄、联盟伙伴数在1%水平上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专利总被引用数在5%水平上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所选取的控制变量基本有效。模型2引入技术合作水平和技术竞争强度两个自变量验证假设H1和H2。结果显示,技术合作系数显著为正(β=0.15,p<0.05),表明技术合作水平越高,焦点成员创新绩效越好,建设H1得以验证;技术竞争强度系数显著为负(β=-0.144,p<0.01),表明技术竞争强度越低,越有利于焦点成员创新绩效提成,假设H2得以验证。模型3为完整模型,包含所有解释变量和交互变量。结果显示,技术合作水平与技术竞争强度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β=-0.178,p<0.1),表明技术竞争强度负向调节技术合作水平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H3得到验证。

4.4 稳健性检验

企业是市场的技术创新主体,高效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环境与企业相比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剔除包括韩国科学技术院、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样本,对企业样本单独检验,所得结果与原结论基本吻合,如表5所示。此外,不同类型专利申请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相比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最显著。因此,剔除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重新赋值因变量进行检验,原假设成立。

表5 负二项回归结果(57家企业样本)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国际专利管理机构MPEG LA公司管理的12个专利联盟中的65家成员为研究样本,采用负二项回归,实证探讨专利联盟技术竞合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专利联盟成员技术合作水平的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专利联盟成员技术竞争强度负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专利联盟成员技术竞争强度对技术合作水平创新激励效应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5.2 管理启示

5.2.1 企业层面

积极加入专利联盟,丰富企业专利资产。专利联盟能为联盟成员的技术学习,知识交流提供平台,推动联盟成员技术创新。因此高技术企业应积极申请成为世界知名专利联盟的成员,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扫除专利实施障碍,丰富企业专利资产;行业龙头企业可与本行业其他企业共建专利联盟,借助广阔市场,布局中国专利联盟,创建创新生态系统。

追踪行业先进技术,推动技术合作研发。企业应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积极与联盟成员开展技术合作研发,推动开放式创新,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实现双赢。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应主动研究追踪企业所处行业的新技术,通过专利地图发现未来技术制高点,增加研发投入,加速技术开发。此外,为保证双方利益平衡,联盟成员之间技术合作要以合理的组织结构、完善的风险与利益共担机制为基础。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防止机会主义行为。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时应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职能部门,强化管理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商业机密保护,积极利用知识产权战略,以专利诉讼维权,拓大市场规模。通过签署协议来预防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冲突和纠纷。同时,企业应积极与行业联盟成员交流沟通,进行信息传递和分享,加强彼此间的信任[5]。

5.2.2 行业联盟层面

加强联盟冲突管理,建立成员沟通渠道。高技术企业加入专利联盟后,必然会与其联盟伙伴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尤其在创新领域开展合作时,知识溢出和“学习竞赛”增加了机会主义风险,合作信任通常是不充分的,甚至是欠缺的。因此,行业联盟应加强联盟冲突管理,为专利联盟运行提供规范保障[30]。

健全利益分配体系,提高企业运行绩效。利益分配机制缺位,易造成专利联盟各成员所获收益与其贡献大小不成比例,不利于专利联盟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利益对称分配机制至关重要。首先,行业联盟应按照民主决策原则,成立联盟管理委员会,为建立公平合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机制给予保证;其次,通过科学统计和分析方法,确定专利联盟中各要素在各成员中的分配权重大小及评定系数。

组建中国专利联盟,自主建立中国标准。我国专利联盟发展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研究如何促进我国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联盟发展。首先,应先行开展重点领域专利联盟示范项目建设,打造若干具有专业特色的项目,让更多企业认识到专利联盟的价值与意义;其次,注重进攻型专利联盟开发。目前国内专利联盟的组建动因主要因为其防御性,而国外专利联盟主要是以专利运营收益为组建目标[31]。进攻性专利联盟开发可以带动产业整体水平提高,最终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实施。

猜你喜欢
竞合专利竞争
专利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辟大资管竞合之道
发明与专利
不作为的过失竞合
感谢竞争
竞合之道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与OTT竞合 运营商涅磐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