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变革下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创新型探索
——以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为例

2023-11-19 11:47林晓桐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8期
关键词:商科商务国际贸易

王 昕,林晓桐,刘 军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质量与标准化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一、数字经济时代人才需求变化

当前,我国正进入以数字经济为核心支撑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和交易内容正在往深层加速改变。这种变化趋势将长期存在,对国际贸易类人才从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1]。

(一)突出数字化能力的多维度知识体系结构要求

数字经济时代,掌握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拥有数字化技术、方法等应用能力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类人才知识结构的新构成。一方面,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需要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另一方面,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新需求,需要引入新的知识体系,完善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大数据分析、数字营销等相关知识。

(二)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多层次专业能力要求

数字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类人才的新技能,以跨境运营、管理能力、供应链资源配置能力为重点,这就要求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行业技术能力、跨界发展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层次综合能力。

(三)文化国际化为导向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

数字信息时代,各国、各地区的特色文化开始走向国际,相互交融,国际贸易类人才必须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去开展工作,掌握多地区语言,重视专业素质的同时,不放松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强大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去应对国际贸易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持续创新和终身学习[2]。

二、新商科的概念及内涵

2018年,教育部提倡重视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随着新商科的内涵及外延的深入发展,新商科成了产业界和教育界的新颖热门话题,激发了传统经济管理商科类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

新商科理念认为,新时代商科类专业学生的教育活动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需求,促进商科教学与工科、理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与传统商科有所不同,新商科弱化了原有的学科属性,重视新商科人才培养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强调数字经济思维和商科工具应用的重要性,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与产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3]。

数字经济时代下,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开始顺应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以创新产学研融合模式培育新商科人才。目前,我国国内各应用型高校主要形成了三种不同深度的产教融合模式:独立式模式、互补式模式和渗透式模式[4]。这三种模式的产教融合效果各有特点,实施难度逐渐增加,是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三、国际贸易类人才培养现状

(一)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学位设置

国际贸易学是我国在国际贸易领域最早设立的硕士专业学位,其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分支,研究内容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企业国际化经营等。为了满足时代发展人才需求,在国际贸易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上,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国于2010年设立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简称MIB,属于经济学类专业,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人类学、历史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多个学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型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为目标。国际商务是对经验理论的扩展和应用,更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区别于管理学专业学位,突破了企业层面的限制,需要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关系的宏观思维[5]。

(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基于专业的研究领域和发展,笔者对新商科国际贸易类高级人才的培养研究以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为研究对象,以我国排名前30的14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样本,重点对其学习年限、教学总学分、实践总学分、实践占比、实践形式和特色等进行分析,总结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数据,全国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的院校共有53所。从数量上看,排名前五位的是北京(6)、上海(5)、浙江(5)、广东(4)和江苏(4)。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以学分制为主,实践教学纳入必修环节。通过分析我国排名前30名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总学分在26~47分之间浮动,平均教学总学分为35分,教学总学分中间值为35分,教学总学分众数为38分;各高校对学生实践实习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同,实践总学分在0~10分之间浮动,平均实践总学分为4分,其中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重最大的是东南大学23.00%,比重最低的是西南财经大学4.25%,平均比重是11.30%,比较特殊的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没有设置实习实践学分。

少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其中北京大学设置了国别方向的选修课,且占比6分;中国人民大学将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细分为四个子方向,除了传统国际商务方向外,还新设国际商务(留学生)方向、“互联网+”方向和“一带一路”倡议方向;复旦大学重视案例分析与模拟实践,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江西财经大学给予国商研究生出境培养的机会;西南财经大学的国际商务专业与四川省务厅等单位联合培养;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国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南京大学强调将企业引进校园的作用。

四、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困境

(一)新商科的要求在课程中尚未充分体现

部分培养院校存在教材陈旧、理论与现实脱离、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营销、大数据的运用已成为企业发展转型的刚需,要求高校人才的培养中融入新社媒运营、大数据分析等教学模块。由于大部分高校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不足,在授课相关内容时,仍更多地使用教材上的旧案例,这导致在教学中没办法采用“新”的方式给学生传授新知识。新商科要求各高校及时调整学校培养方案,适时地优化课程设置,巧妙地开展情景教学设计。

(二)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程度高

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以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具有高水平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级国际商务专门人才为目标。然而,国内高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同质性较高。培养目标的设定应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地区发展特色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导向,以便更好地满足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才需求。

(三)校企合作及实践教学有待加深

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形式开始从传统的B2B向以各跨境电商平台为中心的B2B&B2C转移,跨境电商开始蓬勃发展。但国内高校的贸易类教学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学校提供给学生的硬件设施和资源平台不够,校企协同的企业业务繁忙、容纳力有限,在校企合作实训中企业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更多地流于形式。外贸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学生依靠校内的理论教学和传统的实训指导难以做到与时俱进。

五、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教师队伍力量建设

由于目前国内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缺乏有足够外贸和跨界电商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各大高校须改变原有的教师培训方式,将“走出去”和“引出来”互相结合,进行全新的师资培养机制,增强建设国际贸易专业师资队伍。将“走出去”贯彻落实至青年教师的培养,并增加国贸类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机会,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到外贸企业和电子商务相关公司锻炼,更加深入地掌握国际贸易各种不同形式的工作流程、业务方式和国际贸易新规等,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吸收更多的实践经验。此外,将“引进来”落实至教师队伍中,聘请国际贸易行业专家和具有专业国际商务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作为教师,提高师资力量,增强教师队伍专业性等。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理念倡导下,借鉴国际上经典的教学方法、结合行业发展对国内国际商务专业方法进行模式创新非常必要。笔者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两点:一是“新案例”教学法;二是行动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国际商务教育中较为经典的授课模式。将国际上的新事件、新案例、新规则融入案例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对案例进行科学分析、反思及假设做决策。“新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从理论的层面快速接触到国际上贸易环境的新变化,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行动教学法给予学生更真实的商务问题。学生需要在复杂的背景下去认清问题的本质,用所学方法制订解决方案,并有效评估[6]。这需要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熟练掌握行业的基础性技能。通过举办商务模拟大赛、案例大赛及企业走访实习等方法,给予学生更多身临其境的学习机会。

(三)完善新商科理念下的产教研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其体系设计既要符合专业基础知识逻辑,又要兼顾学科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保障。

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理念背景下,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为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其知识体系建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要求高校在设计学科课程体系时要以新商科为主线,弱化学科专业边界,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融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与当地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课程群。课程群结构架构由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技术课程群、通识课程群、跨学科课程群、行业背景课程群和个性化课程群构成。专业基础课程群具有系统性,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专业技术课程群具有工具性,强调专业技术能力、方法的应用;通识课程群具有普遍性,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跨学科课程群具有综合性,注重多元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行业背景课程群具有时效性,关注行业趋势和规则变化;个性化课程群具有开放性,结合高校和地区产业发展特色。

目前,国内国际商务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教材过时、课程结构单一及实践培养弱等问题。鉴于此,针对国际商务人才的传统能力和新商科能力需求,对课程培养做整合—细分—重构,对整体课程做优化改进,形成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人才能力需求的多学科知识网络,如图1所示。

图1 新商科理念产教研融合下国际商务课程体系构建

(四)深化校企合作以实现协同育人

培养学生国际贸易实践能力,需要高校加强社会联系,深化校企合作。第一,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采用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为国际贸易类人才创造更多实训机会,在课程之余安排学生到与国际贸易直接相关的海关、港口、运输、保险、外汇管理和银行等部门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直接面对操作业务,提高其动手能力、谈判能力和运营能力。第二,鼓励企业参与教学环节,积极挖掘校内外资源,通过定期讲学、培训及讲座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外贸企业国际商务实践,在项目培训结束后为成绩合格的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第三,鼓励、引导高校教师到相关企业兼职或作为顾问参与企业项目,提高教师的国际商务、贸易实践能力,更新教师授课理论框架,也为教师科研课题提供案例和数据支撑。第四,提高实习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学位有将实践作为必修的培养环节,但是各高校对实训的要求和标准参差不齐,高校应该重视实践培养环节,提高实践的学分比重和时长,将实践报告的水平纳入学生成绩评选中,并引起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

结语

在数字化经济转型变革下,应用型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笔者阐述了该背景下新商科理念对国际贸易类人才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方面提出的新需求,通过分析排名靠前的高校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中的安排,寻找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共性,结合当前专业培养面临的问题,丰富了新商科理念产教研融合下国际商务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商科商务国际贸易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基于商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之思考
商务休闲
我的商务秘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