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有着极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还要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学习、借鉴写作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借课外阅读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写作素材的积累
积累写作素材课外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课外阅读中,可以学到很多不同的知识,这些知识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用于作文中。
1.词汇的积累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经验以及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一些具有代表性或者使用较多的词汇提取出来,给学生讲解,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其含义,也能让学生掌握其用法,更能让学生掌握其应用情境。词汇的积累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多地使用书面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学生也要积累一些关联词,在作文中利用这些词汇承上启下,将内容的递进、转折以及并列关系充分体现出来。
2.句式的积累
积累句式可以加强学生对修辞的领悟。通常,一些优秀的句式大多是采用高超的修辞完成的,只有这样的句式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通过句式的积累,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修辞手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进行仿写。
3.内容的积累
小学生在写作时,往往由于作文素材积累不够而无从下笔,这也是当下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积累一些优秀的作文素材。只要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素材可用,并运用自己的语言顺利完成写作任务。有了素材积累,学生就再也不用为写作发愁了,渐渐的他们就会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例如,在完成《观潮》《走月亮》《繁星》的教学以后,教师要针对这些课文的环境描写,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让学生学习《草房子》中的景物描写。在《草房子》中有一段对夏天的描写,写出了夏天的太阳照耀着大地,天气变得炎热,在炎热的天气中,芦苇晒成了卷,行人的步履更加匆忙,孩子都跑到河里嬉闹。这样的描写会让学生产生画面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段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比如“露脸”写出了太阳的俏皮感、“昏昏欲睡”写出了植物在炎热的天气中所呈现的状态。另外,在这段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很多拟人修辞,使夏天的景物更加活灵活现。
二、写作灵感的激发
灵感是写作的源泉,正所谓“文思如泉涌”,只有灵感像泉水一样涌出,写作过程才能顺利完成。没有灵感就无法写作,而灵感的激发需要撞击。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撞击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产生灵感,从而让他们在写作的时候灵感如泉涌。
1.挖掘
灵感的激发有助于学生拓展作文思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课外阅读,让学生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等,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教师要针对作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明确写作方向。通过开展适当的课外阅读活动,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想法,进而激发它们的写作灵感。
2.记录
灵感是稍纵即逝的,要想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就要在灵感迸发的瞬间进行记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记录自己突然涌出的想法。这样能够准确地抓住心理动向,将思想活动用文字记录下来。有了记录以后,学生还可以针对自己的瞬间想法进行深入探究,进而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3.分享
分享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又一途径,学生在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去的同时也能够获取别人的想法。在别人想法的基礎上,他们能产生更多的灵感,这样可以充分借鉴别人的思考成果,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维,推动自己的思维向外发散。发散思维对于灵感的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讨课外阅读中的一些内容,借此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例如,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并提出问题,利用思考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学习完这个单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我要做好孩子》,并把阅读过程中的感想写下来,在下一次课上和同学们分享。通过阅读、思考、写作和分享,让学生学会利用课外读物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
三、写作手法的拓展
写作手法包含表达方式、修辞以及表现手法等等。学习并掌握不同的写作手法,并将其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让写出的作文内容更丰富、情感更强烈、美感更突出。
1.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抒情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着不同的写作模式。表达方式是对作文的全局把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作文大纲对作文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可以选取几篇在表达方式上特征比较突出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对比,找到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并深入思考,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找到每一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技巧,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2.修辞
修辞包括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用于描写人物的动作、表情、状态等,是对文中的某个细节进行修饰,因此,修辞是润色文章语言的重要方法。在作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作文更加富有生命力,教师必须带学生进行修辞手法的训练,可以针对一篇课外读物进行细致讲解,针对文中的一些字词句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修辞的妙处,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以便让写作内容更加精彩。
3.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包括抑扬、对比、前后呼应等等,表现手法能让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使上下文的衔接更加自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外读物中的经典案例详细讲解表现手法的运用,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更准确地掌握表现手法的运用。表现手法的合理使用能够推动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情感表达的载体,借助这个载体。
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本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之处。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中的经典段落,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和这两篇课文相同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比学习,能够让学生对写作手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会针对不同的情境使用不同的写作手法。
四、写作结构的掌控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题材,总结最适合某题材的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切实运用不同的写作结构。使用最多的写作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转合式以及对照式等等,针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只需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几种即可。
1.总分式结构
总分式结构是学生在写作中常使用的作文结构形式,包括总说部分和分说部分,可以分为总分、分总以及总分总等结构形式。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观点分开论述,能够实现对每个观点的全面、准确描述,然后再进行总结概括。总分结构的作文既结构清晰,又符合逻辑,适用于多种题材的写作。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分式写作,让学生全面掌控总分结构的特点,并且能够熟练、灵活地使用。
2.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是一种论点平行分布的写作结构,主要用于议论文的写作。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并列式的写作结构。在并列结构中,虽然每一个论点之间没有明确的递进或者从属关系,但论述都不能脱离文章的中心。利用并列式结构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作文中心论点的阐述,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创新思维的构建。
3.转合式结构
转合式结构是从正反两方面对作文中心内容进行描写的结构。在转合结构中,作文内容有着强烈的反差,利用这种反差可以强化对作文中心的论述。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同的观点,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待问题,增加看待问题的角度,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的写作结构不但能够体现出学生正确的三观,也能够表达出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可利用强烈的反差把学生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提高作文逻辑性的同時也能赋予作文更强烈的感情色彩。
例如,学习《牛和鹅》这篇文章,教师给学会讲解了总分结构的写作手法。文章开始写我们对牛和鹅的不同态度,是由于在它们的眼中,我们是不同的,牛怕我们是因为它看到我们比它大,鹅不怕我们是因为它看到我们比它小。由这个观点的总结,引出了后面的一件小事:作者被一只鹅咬到,金奎叔抓住了鹅,并开导作者不要怕。从此以后,作者不再怕鹅了,也不再欺负牛了,是金奎叔的话点醒了作者,并让他铭记至今。总分总就是这篇课文的写作结构,经历了这个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再展示一篇课文让学生阅读,说出这篇文章的写作结构,并和教材中的文章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通过这样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深刻地领会到结构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好的结构能够使作文线索更加清晰。在确定了写作结构以后,学生的写作思路会更加明确,同时对于段落的构建也能够有更好的规划,这就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写作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从阅读过的内容中借鉴,因此,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非常有必要,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写作知识,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另外,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课外读物,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对他们的写作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