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晶晶
一篇优秀的作文,必须做到紧扣主题,流畅叙事。因此,我们在写作时需要充分理解题意,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的写作方向和写作类别,再进行具体的结构编排和文字组织,只有这样才能使写出的文章紧扣中心思想,不偏离主题。但事实上,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在于,学生审题时往往难以准确提炼题目的核心思想,难以弄清出题人的意图,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可能会毫无头绪,从而偏离题目要求,或者即使把握住了主题,也无法顺此方向构思出一篇完整的作文,导致最后呈现出的文章顾左右而言他,无法做到紧扣题意。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认真审题,并审慎地安排文章结构。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升审题能力,使之写出更加契合主题的优秀作文。
一、审清题意——把握核心
要想让学生写出紧扣主题的作文,首先必须教会他们正确审题,使他们明确写作要求,把握核心思想。如何审题?笔者认为具体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抓核心要素
要想准确审题,首先需要明确题目的核心要素。所谓核心要素,就是指题目传达出的写作应把握的要点,主要包括写作类型、写作风格、描写对象、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核心要素,对后续写作的展开非常重要,只有抓住了题目中的核心要素,才能顺利地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理清思路,安排结构,组织语言。把握题目中的核心要素,可以采用“审——提——扩”三步法。
所谓“审”,就是指分析题目,从整体上把握题目所蕴含的意思。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的写作练习“我的动物朋友”,从“审”的层面来看,题目要求学生写一个动物朋友,由此可初步得出,这篇作文应包括动物和朋友两个要素。其次是“提”,也就是提取关键词,即从题目中提取核心要素。还以“我的动物朋友”为例,我们可以提取出三个关键词——动物、朋友、我,具体写作过程需要围绕这三个词展开。最后是“扩”,即对前两个步骤中提炼出的关键词进行扩充,并初步明确文章所要描写的对象。除此之外,还要深入思考关键词之间的逻辑联系,对其进行合理串联,进而梳理写作思路,搭建文章框架。作文题“我的动物朋友”,我们提取出来的三个关键词分别为:我、动物、朋友。首先,需要仔细分析“我”“动物”以及“朋友”之间的联系,明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扩展写作,比如“我”有一个“朋友”,而这个“朋友”是“动物”,这样便可以将其作为后续行文的具体方向。
在完成“审——提——扩”这三个步骤之后,就能初步确定文章所要描写的对象了,然后围绕提取出的核心信息确定文章框架,组织语言,就能有效避免偏离题意的情况。
2.明情感倾向
除了明确写作对象,还必须注意题目中表现出的情感倾向。要判断题目所要求的情感倾向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向上的还是悲伤的。如果是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开心还是欣慰?是喜悦还是感动?如果是负面的情感,则需要进一步分析,是悲痛还是愤怒?是懊恼还是遗憾?只有明确了文章的情感倾向,才能使之后的写作过程更加顺利,避免因作文情感倾向出现偏差而产生偏离题意的情况。因此,在提取出文章的核心要素,明确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之后,还要对题目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进行准确判断。首先明确文章整体的感情基调,然后进行细致划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写作中的情感表达方向,使作文的情感抒发更加符合题目要求。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不同的情感类别,针对不同的情感进行大致划分和归类,从而在写作时能够快速定位相应的情感。笔者的建议是,可以初步将文章的情感倾向划分为两大类,即向上的情感和向下的情感。所谓“向上的情感”,就是指情绪上的向上。也就是说,当这些情感出现时,人的思绪较为活跃,精神较为兴奋,比如高兴、激动以及惊喜等。所谓“向下的情感”,并不是说会产生消极影响,而是指情绪上的向下。也就是说,当这类情感出现在某个人身上时,这个人的精神就会比较萎靡或低沉,比如难过、不舍、遗憾等。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反应对不同的情感进行合理归类,即在审题时将自己代入其中,如果你会笑,那就是向上的情感,相反则是向下的情感。对于情感的判断与把握,能够直接反映出写作者是否读懂了题意,是顺利开展后续写作的基础,教师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之后,要明确不同的情感类别对应的写作风格,理解不同写作风格的细微差别。抒发向上的情感时,应当透露出昂扬的气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写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较为兴奋的精神状态;而在描绘向下的情感时,应营造较为低沉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写作者比较沉重和郁闷的心情。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文章中,情感基调并不是始终如一的,也就是说,一篇文章中可能包含几种不同的情感倾向。这就需要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对文章的情感倾向进行细致分析,不能拘泥于对文章题目的刻板印象,而应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具体判断,从而使文章在符合题意的同时,也不乏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
比如,五年级的写作练习“20年后的家乡”,要求写作者畅想自己的家乡在20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分析题目,不难发现,其中应该包含作者对家乡的美好期望和衷心祝愿,因此文章的整体基调应当是向上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旧事物的消逝,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抒发自己对于过去熟悉的事物逐渐消失、家乡的亲人日渐衰老的慨叹,从而引出世事沧桑、把握当下的感悟。如此,文章不仅契合主题,而且更有层次,立意更深刻,情感更鲜明,能够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二、生活取材——精准贴切
审清题意、抓住核心以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选择写作内容了。有些同学虽然能够读懂题意、把握主题,从而明确写作方向,但难以找到相应的写作素材,导致写作无法顺利进行,这是非常遗憾的。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主要在于学生头脑中的写作素材比较匮乏,难以在明确主题之后快速搜寻到自己记忆中与之相关的写作素材,或者是对自己所拥有的写作素材并没有清晰的认知,无法针对写作主题快速定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取材。之所以强调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是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而写作主题往往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写作主题时,应积极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中提取出相关的认识和感受,并据此确定写作框架,填充具體内容,而不是绞尽脑汁地用虚构的情节和矫揉造作的语言强行贴合文章主题。
那么,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使之更加符合题目的要求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下意识地为生活片段“贴标签”。所谓“贴标签”,就是根据情感倾向和内容性质对生活中的片段进行归纳和整理,将其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从而在相应主题的写作时能快速提取出来。同时,我们可以借助辅助手段提高对生活片段进行分类的效率。比如说,将生活片段记录在笔记本上,在简要概括之后写上相应的情感倾向,并且时常复习,从而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快速提取出相应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贴合主题。
三、搭建框架——合理布局
除了要有明确的主题、丰富的素材以外,合理的框架布局对于一篇优秀作文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从中也可看出写作者对于文章主题的思考。通常情况下,文章的主体部分应与主题相呼应,使文章的逻辑更加严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如何仔细,都难以避免在行文中出现一些与主题联系不够紧密的内容,但它们往往对于主题的突出又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不能简单地一删了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排列与布局,从而即使文章在整体上不偏离主题,又能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或侧面描写使主题更加鲜明。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对写作内容进行分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写作素材划分主次,明确什么内容是主要的,什么内容是次要的。根据写作素材对文章主题的表现程度,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远近的划分,比如能够直接体现和点明文章主题的a类素材;不能直接点明主题,但能从侧面推进故事情节发展或者突显文章主题的b类素材;对于推进文章情节、表现文章主题均无明显作用的c类素材。对这三类素材,我们在构思文章的时候应当遵循“721”原则,也就是a类素材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应当占70%,b类素材占10%~20%,C类素材酌情增减。这样的布局能够最大程度保证我们所写的内容与文章主题息息相关,或者对文章主题起到非常重要的突显作用,或者对故事情节有推动作用。因此,确定框架时,应当充分认识其对于突显作文主题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组织作文素材,使作文內容更加贴合主题、紧扣题意。
总的来说,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就必须在紧扣主题的基础上层层展开。而要想做到紧扣文章主题,首先需要明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因此如何正确审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审题时,应当带着目的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从而确定写作对象、写作内容以及其潜在的情感表达方向,然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选择作文素材,安排文章结构,创作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