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颖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思无邪”,宋朝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提出 “文所以载道也”,就是以“文”为工具提升学生的德行修养,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行,实现文品与人品的和谐相融。高中作文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要以“立德”和“树人”为指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高中作文教学必须以“德”为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让他们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文是交流的工具,教师要借助写作这一工具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教师要针对学生灰色情绪蔓延、迷惘颓废、自卑孤独、缺乏自信、麻木自虐、是非不清等问题,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以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的作文,引领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当前高中生写作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第一,学生不讲诚信。学生作文中出现谎话、假话、套语的问题非常普遍,内容脱离生活,虚饰、矫情、无病呻吟。部分学生对别人的文章略作改动,或将几篇文章拼凑成文,导致内容雷同,其中高考作文也不乏抄袭之作。对于这种道德败坏的抄袭现象,我们不能充耳不闻,为刹住这股歪风,应对抄袭的作文予以低分处理。
第二,灰色情绪蔓延。高中生正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于长期处在象牙塔中,对社会的认识较为肤浅。他们一方面会思考人生,对生活充满理想,另一方面对现实世界充满困惑,带有偏激的看法,因而会表现出痛苦、迷惘的状态,最终反映在作文中。教师可以围绕一些德育话题引导学生写作,让他们讨论交流,呼唤诚信回归、痛斥公德沦丧。在高中生的作文中,常常会有自卑的感觉,有父母的叹息、老师的训斥、他人的白眼,或在遇到失败、挫折、打击时,流露出自卑的情绪。一些学生受到“灰色心理症”的影响,其情绪是悲观的,将任何事情都看淡,往往以看破红尘的心态对待人生。
第三,价值观混乱。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善恶、美丑等方面产生的价值判断。部分高中生的价值判断有些混乱,对人生问题的看法有悖传统,甚至崇拜金钱、盲从权力、唯利是图。高中生的思想日益成熟,但并未达到成年人的水平,面对阴暗面他们会表现出愤愤不平的心理状态,说出一些偏激的语言。
第四,网络写作中的人性堕落。互联网时代催生了新型的写作方式,同时也滋生了诸多不健康的思想,有人娱乐大众,有人欺骗玩弄,有人相互漫骂,“精神排泄物”充斥网络空间。网恋、搞笑、虚幻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写出的文章往往思想肤浅、语言污秽,学生本人则“线上”“线下”判若两人。
二、高中作文教学中亟待渗透的内容
第一,进行“好公民”的教育。人们对诸多社会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通过道德教育能让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观念,明确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成为一个忠于国家、适应社会发展的好公民。教師要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了解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对学生开展国情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将个人的进步与祖国的繁荣结合起来,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树立心有祖国、心有集体、心有他人的意识,从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使之具备自主能力,保持旺盛的活力、昂扬的精神,从而能够勤于学习、勇于创造,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第二,开展实事求是的文风教育。高中生拥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社会、自然、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但由于缺少人生体验,在写作中会出现矫情的问题。辛酸、甜蜜、幸福、挫折,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师要让学生尊重自己的体验,引领他们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围绕健康、积极的题材,让他们认识到写作是一种社会行为。学生在写作时要顾及阅读效应,不能一味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而要表现出真善美的情感,从而促进自己身心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人格的提升。写作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教师要引领学生抒发从生活中获得的真挚情感,要引导学生正视原生态的生活,品味生活的本真。教师要鼓励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生活,正确地审视生活、体验生活,从朴素的生活中生成价值观念,明确价值的评判标准。学生要以“负责的态度”去表达,写真话、叙真情、述真事。
第三,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指出,学生要善于运用网络学习,能进行坦诚交流,不欺诈他人,不沉溺虚拟时空。教师要引领学生不盗用他人的成果,不使用不文明的语言,以真诚的态度与他人交往。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学生要学会去伪存真,合理取舍,避免在虚拟的世界中迷失方向。网络是把“双刃剑”,面对网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不能因噎废食,一味抵制,而是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与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第四,进行爱情观教育。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高中生对两性关系充满好奇,教师要对高中生进行正面的爱情观教育,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爱是对自己、家庭以及社会的一种责任,它是纯洁而不容亵渎的。两性相爱,是神圣而崇高的,不可以侮辱、强制。学生要尊重别人的爱,要学会爱他人,世界因爱而变得更加美好。
三、在高中作文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体验生活,阅读养德
文章源于生活,教师要秉持生活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挖掘其中的动人之处,从而促进德育内容的渗透。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脱离生活,整日奔波于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终日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导致生活范围极为狭窄。长期脱离生活的状态导致学生的情感变得淡漠,难以发现生活的动人之处,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部分学生的文章充斥着空话、套话,没有真情实感,这样表现的生活无疑是“伪生活”。教师要解决作文脱离生活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感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群体,与他们进行充分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发现他们身上的可爱之处。当前高中生与父母存在着代沟、隔阂,关系比较疏远,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近父母,了解父母的工作与生活,体会工作的辛苦、生活的艰辛,从内心深处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教师的辛勤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善于发现老师的辛苦与不易,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老师,了解老师身上的感人故事,从而引发内心的震撼。学生要走进工厂、走进各行各业,去体验普通劳动者身上的爱岗敬业精神;还要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街道,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只有关心身边的生活,关心社会的发展,学生才能发现生活中有诸多感人之处,才会提升作文水平。
信息时代,很多高中生都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但其中充斥着大量庸俗、低级的内容,教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学会辨析,从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滋养。教师应鼓励学生浏览健康网站,阅读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遇到好的词句可以摘抄下来,并记下感悟。
2.命题渗透,导引育德
教师在命题时要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理想追求等,比如提供垃圾分类、拼搏、无悔青春等热点材料,引导学生写出有理有据、个性鲜明的作文。这些题目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表达观点的强烈欲望。再比如,针对很多学生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的这种情况,设计问题:“理解应当是双向的,我们该如何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请说说自己的看法。”从而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父母沟通,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涌现诸多新生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观念,命题应与时俱进,拟定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的主题,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围绕乡村振兴,拟题如下:“青年归巢,乡村振兴差您‘一票’”“乡村巨变,描绘山河锦绣时代画卷”“用‘美丽风景’打造乡村振兴美好前景”“蛙鸣中唱响青年的担当”。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心灵的悸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体验式的命题,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感知,引发学生的相关联想,从而形成真切的感受。比如利用周末去郊外春游、野炊,并以“感受春天”为主题写作文;比如阅读一篇让自己动情的文章,并据此写一篇读后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向上向善的写作,以促进道德目标的达成。如“巴金的《灯》中有一句话,‘人不是为吃米而活着’,请以此为话题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个命題就是引导学生要正确认识理念、信念,改变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缺少精神追求的现状。
3.选材立意,渗透德育
学生的生活面狭窄,道德认知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高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育人材料,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围绕“绿茵成就梦想,拼搏点亮人生”,教师为学生介绍C罗的事迹:少年C罗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母亲不忘为他的精神“补钙”,使其形成开朗、自信、独立的性格;他志存高远,几十年如一日地严于律己,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材料具有鲜明的德育导向,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想象,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到道德的熏陶。
高中生心智不成熟,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往往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却忽略了其他方面,或者只是看到了反面现象,却不能从正面进行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材料,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如在“人生几‘度’、立足、勇者”专题写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一生专注,非‘专’即‘通’”的角度进行分析。
4.交流评价,渗透德育
教师要通过作品赏析,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畅谈自己的生命体验,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的作品、内在精神融为一体,要成为学生作品的欣赏者,与他们同喜同忧、同感同想,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悟。当作品存在思想偏差时,教师也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坦诚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通过对话式的评语,与学生交心,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价值。
学生的语言基础、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各有不同,有的学生超群一些,有的学生滞后一些。教师要让超群者现身说法,或让他们的作文成为范例,使滞后者从中获得启迪。教师可将学生的作品装订成册,在同学之间传阅、分享、点评,从而扬长避短,相互促进。面对具有思想性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论,让他们对道德问题进行思考,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融入“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强化作文的德育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同时,对他们进行社会“好公民”的教育、真诚表达的教育、富有民族精神的教育、网络道德与爱情观的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对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