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灿辉
中国古诗大多寥寥数语,细细探究却余味无穷,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古诗语言有极强的暗示性,犹如琵琶半遮面,既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又能激发探究的欲望。
唐代诗人贾岛曾写了《寻隐者不遇》一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有20字,层层分析,恰能体现这一特点。
直观分析,三问三答,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我去找我的一個住在乡下的朋友,来到其家,看到看门小童在家门前的松树下看书,我轻步上前问道:“小朋友,你的师父在家吗?”答曰:“不在。”“那他干什么去了呢?”答曰:“采药去了。”“他一般会在哪里采药?”答曰:“反正就在后山之中,具体地方我也不知道。”抬头看向后山,云雾缭绕,恰如蓬莱仙境……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按现代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特征分析,此故事情节并不曲折,人物形象并不鲜明,语言也比较平实,算不得上上之作,但为什么在盛产诗歌的唐代这首小诗却能脱颖而出,流传下来并为后人津津乐道呢?这只能说大巧若拙、大繁若简,它美就美在语言极富暗示性,看似直白中却有一种含蓄美。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根据诗歌体裁要求,形式上文笔是无法纵横驰骋的,这就注定了单从语言的直接表述来看,无法达到现代记叙文的一般要求,但诗歌的语言是一种隐性的语言,一字千金,高度凝练。作为读者要去欣赏诗歌还需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将诗中留白补充完整,凭借自身阅历给诗歌着色,这样你才能真正体会诗歌语言之妙、意境之美。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这本书中明白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北大叶朗教授在探究中国传统美学中“美在哪里”这一问题时,明确回答:美在意象。我们首先就来看看这首诗歌所采用的意象。
一“松”、一“山”、一“云”构成了全诗简单的意象组合,是常见之物。如果我们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就是这样简单的意象当组合到一起之后却能够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这是为什么呢?诗题告诉我们,“我”是来拜访一位过着隐居生活的朋友,这就势必要联系中国隐逸文化来思考。
隐逸文化,以简单朴素及内心平和为追求目标,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名士遁迹山林。隐逸原因主要有三:以“隐”求显(终南捷径)、显贵过甚不得已、世与“我”相违。
诗人贾岛满腹才华,深得韩愈赏识,但其一生是穷困的一生,是不得志的一生,且其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那么问题也就来了:不喜与常人往来的贾岛今日拜访的这位“隐者”因何而隐,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要找到比较正确的答案,我们只能顺着诗歌所提供给我们的蛛丝马迹来细细探求。“松”在中国诗歌中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它与“竹”“梅”合称“岁寒三友”,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常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所以此“隐者”定非常人,由“松”这一意象我们可以推测为:这是一个与贾岛境遇相似的满腹才华人格高尚的不得志之人。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诗中另外两个意象“山”与“云”揭示了“隐者”品行。不得志之人如屈原就有《离骚》这一“离忧”之作,此位被贾岛拜访的“隐者”是否也是牢骚满腹?不然。隐居深山,采药普济世人,息交绝游,林里去,云里来,天地任逍遥。青松郁郁,隐者风骨铮铮;云白风清,隐者品行高洁。一“青”一“白”,读后自有一种“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的冲淡平和之感。所以此隐者必是一位有仁者胸怀之真隐士。
意象来源于生活,美在简单,但简单的意象由于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拥有丰富的内涵,无尽的隐性情感。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三个意象所暗含的信息,我们可以稍作归纳:诗中隐者是一位满腹才华不得志的仁者。从人物形象塑造上通过补白后读者能产生一种深深的认同感、敬佩感。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象带给读者的美的享受。
诗歌的暗示性特征不仅仅体现在意象上,更体现在意境上。美学大师宗白华指出:“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诗歌欣赏由意象上升到意境层面其实是读者的艺术创造,这一创造效果的高级与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诗歌意象本身,欣赏者自身水平的高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能更接近莎翁创作时的本真的读者毕竟也需要比较高的文化素养。
欣赏中国诗歌需要欣赏者自身经历的积淀。你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经历,又怎能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痛楚?你没有经历孤独,又怎能深切体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千古浩叹?这种自身经历与诗歌意境完美契合,就能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丰富诗歌意境。
林庚曾说过:“(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休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因其如此,我们欣赏诗歌时如果能达到意境上与古人暗合,此时的意会方称得上是一种妙境,此时的诗歌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力也就产生了。
这首诗意象组合很美,然后再着一“深”字这一情语,构成的意境可谓妙不可言。人迹罕至、鸟雀呼晴,山林静谧幽深;云蒸霞蔚、山林馥郁,隐者不食人间烟火。诗人目力所及,只有一片朦胧,怅惘之情恰如那出岫的白云慢慢铺展开来,啄木鸟敲击树干发出的“叮叮”声仿如药锄锄动崖畔药草的清脆,似远忽近,似近忽远,触手可及,捉摸不定……怅惘的、美好的、悠远的……一切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情感在“深”字之中氤氲开来……如此意境,又怎是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