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思霁没想到,她第一次抱新生儿,是在解剖台上。这是她处理过的一个案件,一名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尸沉水中,需要通过解剖判定死因。当最终得出死者是活着被丢到水里的结论时,思霁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愤然写下:“是弃婴,有的父母不配为人。”
当刚刚二十出头的思霁站在你面前,你很难把她和有些神秘又沉重的法医工作联系在一起。她有很多跟同龄女孩一样的爱好, 爱摄影, 爱追剧,是剧本杀重度爱好者,也喜欢在社交软件上分享自己的日常。但思霁戏称,自己是法医专业的“天选之人”。
思霁走上法医的职业道路,与影视剧的影响不无关系。她从小喜欢看悬疑、刑侦类型的影片。高考前的那段时间,电视剧《法医秦明》热播。她被法医这个职业吸引,因为“小时候就正义感十足,想去破案子、抓坏人”,这跟她以后想干的事情很像。
如果说影视剧是思霁选择法医这个职业的启蒙,那之后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更坚定了她当法医的决心。有一天,正在窗边玩手机的思霁突然听到“嘭”的一声,她往窗外一看,发现有人从高空坠落!她立刻拨通了110 报警电话。“万一还有救,要打120。”在电话那边警察的指挥下,思霁不顾爸妈的劝阻,迅速跑到楼下。围观的人群站在距离案发现场几米远的地方,没人敢上前。“只有我,我走到了前面,观察事故人是否还活着。”思霁非常冷静地向警察描述了事故人的衣着、体位、周围现场情况等相关信息,一点儿都没有害怕的情绪。
这件事让思霁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法医学。但思霁的父母并不支持,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尸体难免会跟“晦气”联系在一起。可思霁不认同,她觉得尸体“不会说谎,也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从某些角度来讲,活人比尸体更可怕”。她的坚持也让父母的态度渐渐发生转变。
思霁如愿考上了理想的院校,正式走上了法医这条路。
大学里第一次上解剖课,老师让学生把装尸袋打開,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人敢动。思霁自告奋勇:“给我个手套,我来吧。” 在大学里,思霁对法医专业适应得非常快,“有时感觉自己天生就是干这个的”。
但正式参加工作和在学校学习,有很大不同。首先,跟在学校里面对“大体标本”完全不一样,在工作现场要面对的是各种类型的尸体,其中大部分会超出你的想象;其次,有很大概率会碰到“巨人观”(高度腐败的尸体),也有可能需要独自一人翻动比自己体重重一倍的尸体,这对心理承受能力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有一次到现场,思霁需要处理的尸体情况比较糟糕,颅骨已完全破碎。帮忙拍照的辅警拍着拍着就受不了了,提出要休息一下。于是,思霁一边安抚辅警,一边继续自己的工作,展现出超乎年龄的冷静和专业。
这样的冷静和专业,很容易让人误解她是一个胆子很大的女生。但思霁说,自己在生活中是个很胆小的人,从不看恐怖片;去过一次恐怖密室,就再也不敢去了。她的胆大,仅限于法医专业上。
在思霁的个人社交账号上,网友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处理过一个案件后,你还吃得下饭吗?”
“吃得下啊,而且吃撑了。”对思霁来说,工作和生活泾渭分明。如果非要寻找这份工作在她生活中留下的痕迹,那就是她不吃内脏。
这算是从事法医工作的一点点“后遗症”:“煮熟的内脏和我们用甲醛固定以后的内脏是很像的,这个真吃不下去。”
除了这些,思霁在“法医”和“20 岁的年轻女孩”这两个身份之间,切换自如。因为,对思霁来讲,如果将过多情绪和感情带入法医这份工作,“很有可能会影响你的判断力”。毕竟,害怕、难过、伤心,这是旁观者的权利;而冷静、专注、专业,则是法医的责任。
在一次解剖手术中,需要提取尸体器官,结果,思霁的手上动作没有配合好,把器官提得太紧,尸体的血顷刻飞溅到她的脸和衣领上,更要命的是,血还溅入了眼睛。“尸体有没有携带乙肝、艾滋病毒?”思霁镇定地询问一起手术的同事。在得到否定答案后,她擦了擦眼周的血迹,又立刻投入到手术中。思霁始终记得院长跟她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们哪天听到我得艾滋病或其他病了,不要觉得惊讶,干这一行就有这个风险。”
冷静、理智就像是思霁的盔甲,让她可以在法医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可盔甲戴久了,就会在血肉里生根发芽,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专业要求她面对死亡必须冷静,但是,“你们能体会的痛苦,我们也体会得到”,思霁希望周围的人知道,法医也是有感情的。就像大众会自觉给予死者家属许多关照和温暖,思霁渴望法医也能获得一些人文关怀。
不同于影视剧中的法医通过尸体抽丝剥茧、运筹帷幄,看上去光鲜亮丽、惊险刺激,现实中的法医大多是在第三方鉴定机构,无法接触到破案过程。“我们只针对尸体,只对尸体负责。”
思霁的日常工作状态,或是往返6 小时的车程去做尸检,或是面对40℃的高温天气,在殡仪馆没有空调的解剖室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这是法医工作的真实写照。
因此,思霁希望对法医抱有幻想的年轻人要从更多的渠道去了解这个职业。唯有真的热爱,才能甘之如饴。思霁说,法医带给她的,不只是职业上的满足感,还有对人生的“忠告”。
参加工作之前,思霁有一段时间情绪抑郁,爸妈担心法医的工作会带给她更多负能量,但当真正工作以后,她反而慢慢走了出来,更加尊重生命。
工作中直面死亡,时时刻刻在警示思霁“要好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死亡的过程确实是很痛苦的”。她以前在书和电影中接受的死亡教育是,死亡是温情的、没有那么可怕,但成为法医后,她对死亡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她认为,不能只从温情的角度解读死亡,必须要把死亡残酷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大家对生命才会更加尊重。思霁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便经常跟周围的人分享一些善意的忠告:不要打小孩的头,也不要以为打屁股没关系,打狠了也会致死;骑摩托车一定不要飙车,要戴头盔;不要打架,一拳就把心脏打破的案例时有发生……
毕竟, 在法医的世界里,死亡是已注定,活着才是小概率事件。
(本刊原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