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经验梳理与政策建议

2023-11-18 18:25陆岳新万伟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9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经验政策

陆岳新?万伟

摘要: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国家未来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通过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定义、早期甄别、推进策略等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对国内部分省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经验进行简要梳理,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对策建议:解放思想,走出观念和认识误区;省级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协同创新,建立研究与支持体系。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经验;政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9-0025-05

综观世界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阶段是否以及如何实施“精英教育”或“英才教育”的争论经久不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充分意识到精英人才的重要性,各国英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丰富多样,成效颇丰。进入21世纪以来,更多国家采取国家立法、建立专门机构、设置英才学校(班)、开发项目化课程和实施区别化教学等多种方式支持精英人才的早期培养。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早期甄别

(一)拔尖创新人才内涵的认识

在国外,与拔尖创新人才相关的提法更多是“英才”“天才”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英才的认识从原来着重關注智力到现在逐渐关注智力及其他非认知能力等综合素养。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 M. Terman)有关“天才”儿童智商必定超过140分且在儿童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2%~4%的研究结论具有历史性影响。1978年,学者任朱利(J. S. Renzulli)提出天才儿童的三环智能概念(3-ring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强调“天才”儿童必须具备三种素质:中等以上的能力、强烈的动机和高水平的创造力[1]。20世纪80年代,坦宁鲍姆(A. J. Tannenbaum)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英才下了定义,他认为英才是由五个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成就:一般能力(智力因素)、特殊能力(特殊才能)、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机遇[2]。

英国教育部将“英才”界定为“具有一种或多种明显超越同龄人的能力(或潜能)的青少年”,其中的“能力”既包括学术、艺术、体育方面的能力,也包括社会活动或组织领导方面的能力。可见,英才并不是全才,要把偏才也纳入英才教育范畴[3]。

新加坡认为任何在以下6个方面超出常人的儿童都可被界定为“天才儿童”:综合智能、特定的学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领导能力、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方面的能力、心理活动能力[4]。

(二)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甄别

美国英才儿童的选拔主要有三种方法,即群体推选、标准化测验和非正式选拔。此外,美国各州还采用智力测验、专业性向测验和创新能力测验等。创新能力测验是美国的特色做法,是用来判断儿童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工具,包含发散性思维测验和创新性个性评价测验。

德国采取两个核心环节筛选“高天赋儿童或绩优学生”:一是申请者需要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参加智商测试并获得智力鉴定;二是在智商为130分左右的前提下,申请者会被邀请参加学校组织的面试谈话,最后学校根据两个环节综合表现做出录取决定[5]72。

新加坡对天才儿童的甄别与筛选分别在小学3年级和6年级进行。每年8月下旬举行3年级天才儿童初步测试,名列前5%的学生可参加10月的入选测试,前1%的学生进入4年级天才班学习;每年12月第一个星期进行6年级的选拔考试,参加者必须是小学毕业考试有三门及以上获A等的学生,入选考试后择优录取到国家指定的“英才教育计划”学校特别班(25人左右)学习。[6]

二、国际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推进策略

(一)国家立法或建立专门机构

美国早在1972年就成立了“天才儿童教育局”,各州有相应的专职人员和机构。2015年美国颁布《让每个学生成功法》,其中《天才法:通过教师赋权为天才和高能力学生提供支持》专章对天才儿童进行了详细规定。拜登总统2021年上任后特别加强对STEM的投入(2021和2022年总预算分别为39.22亿和42.28亿美元)。

德国进入21世纪后,联邦政府加快了推进英才教育的步伐,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推动英才教育的发展。例如2009年出台的《各州有关根据天赋需要培养学生的原则立场》,2015年出台的《绩优学生促进策略》及2016年出台的《联邦与各州有关促进绩优学生以及具有绩优潜力的学生的联合倡议》等[5]69。

韩国国会在1999年通过了《英才教育振兴法》,并于2000年正式颁布,为英才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2023年3月实施《英才教育振兴综合计划(2023—2027)》,计划从“发掘有潜力的人才”“强化定制型培训和支持”“运营特色英才教育机构”“建立可持续的教育基础”等方面振兴英才教育。

(二)启动专项推进计划

美国早在1868年就推行了天才学生加速发展计划,该计划通过缩短学习周期来提高学业的挑战性。近年来,美国英才教育由丰富多样的实践模式与全方位的“天才搜索计划”结合而成。

俄罗斯从2014年起依托校外公共资源建立80多个“天狼星”英才儿童教育中心,专门为七年级以上的高天赋学生集中提供补充教育课程。近年来还依托高校、科技园区等在全国建立了200多个“量子智慧”儿童科技园,面向高天赋儿童开展科技教育活动。

英国教育和技能部从2000年起通过“城市精英”、“精英组”和“精英挑战”等来培养超常智能学生。2002年,英国中小学大臣大卫·米利班德发起一项天才教育项目——大学暑期学校项目,专为英国公立学校的天才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机会。

(三)设置专门学校与课程

美国马萨诸塞州沃斯特(Worster)1901年开办了美国第一所天才儿童专门学校,启动了美国天才教育的正规化、专业化和科学化进程。美国在中学阶段开发了旨在激活和加速中学生潜能展露与开发的“进阶先修课程”(简称AP课程),供有加速发展潜力的学生选学。

德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拔尖学生的措施大体有四种基本形式:(1)联邦各州都设立专门的英才学校和英才班;(2)提供加速学习的措施(提前入学、混龄、跳级等);(3)开展课堂内的区别化教学(一体化办学和開放性教学形式);(4)提供丰富学习的措施(设立学习小组、额外课程、假期科学院等)[5]69。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选拔性中学和机会课堂政策》,选拔性中学针对7~12年级的英才学生开设,机会课堂专为5年级和6年级的英才学生开设。截至2017年4月,该州共有76所小学开设了机会课堂,还设立了21所完全选拔性中学[7]。

(四)建立民间团体与研究中心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才少年中心(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CTY)成立于1979年,是全美历史最悠久、最权威的天才教育研究机构之一。如今,CTY的校友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国际流行音乐巨星Lady Gaga,以及全球政治、科学等各界的精英人物。

德国十分注重中小学与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许多高校都提供“儿童大学”项目,目标是唤起8~12岁高天赋儿童对科学的兴趣;还对高中的高天赋学生提供“大学先修课程”和“中小学生实验室”(全国有380多个实验室)。

澳大利亚众多高校纷纷建立了英才教育研究中心。1997年,新南威尔士大学成立的英才教育研究、咨询和信息中心,成为南半球的第一个英才教育研究中心,先后有600多名来自澳大利亚各地以及新西兰、中国香港等地的教师在此完成了英才教育课程的学习。

三、国内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主要经验

总体上看,我国在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国家层面尚没有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化的政策支持,目前北京、上海、山东、浙江以及四川成都等地进行了探索实践。

北京市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翱翔计划”,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遴选了29所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学校,采取“学生申请、学校推荐、区县审核、初步筛选、专家面试、组织认定”方式,从全市遴选热爱科学、特长突出、学有余力、品学兼优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加入“翱翔计划”,同时还遴选100余家在京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作为“翱翔计划”学员研究基地。生源学校、基地学校、高校与科研院所实验室共同开发“翱翔计划”课程体系,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地理等6个学科领域,课程数量达100余门。

上海市于2010年实施“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探索高中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的办学机制、课程设置、教学途径、学习管理与综合评价办法。2009年,上海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复旦大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4所学校率先开展了上海高中“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的试点,目前在更大范围推开了这一实验项目。

山东省在2021年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青少年创新素养数据库、创意思想库及人才预备库,发现和培养在各种创意发明及创造活动中涌现出的创新人才。组建山东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联盟,每年遴选一批省级创新素养培育基地和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依托高水平特色高中建设一批创新学校或创新班,对在学生创新素养测评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专门培育。依托高校优势学科,组建一批省级创新人才培育学院,建立健全与创新学校、中小学创新素养培育基地等的对接机制,有效解决拔尖创新人才、超常儿童、偏才怪才等的升学通道问题。

浙江省近年来在高中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五大学科竞赛”,成效卓著,让更多学生通过“强基计划”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于2017年颁布《成都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实施方案》,启动“菁才计划”,重点建设20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实施一批创新素养培育项目,鼓励基地学校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科技企业等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共建基地学校。重点建设20个基础创新学习中心(学科创新实验室、STEM学习中心、人工智能实践中心)。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等为依托,重点建设20个创新实践基地。学校和基地共同探索建设系列化、特色化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了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图谱。

四、我国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作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重要切入点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探索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面对当前国家的战略需求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使命,我们必须走创新之路,加快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才能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我们要在消化吸收和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机制、更科学的方法、更务实的举措积极稳慎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攻关研究与试点实验,加快建立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初步体系。

(一)解放思想,走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观念和认识误区

一是在教育理念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公平之间并不矛盾,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排斥卓越、不强求齐步走,而是应该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有天赋特质、超常智力、卓越潜质和特殊能力的儿童少年接受更加适宜适合和更加优质卓越的英才教育,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更高水平教育公平的彰显。二是在选才范围上,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不应局限于理工科技领域的儿童少年,还应涵盖在人文、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有卓越表现的儿童少年。三是在内涵结构上,拔尖创新人才的筛选和培养不能仅仅看学生的智力或成绩,还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深厚的爱国情怀、坚毅的意志品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非认知能力。

(二)省级统筹,切实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顶层设计

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战略的体现,强化法律保障和政府主导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建議强化省级统筹的作用,立足全省“一盘棋”格局,从立法建设、机构设置、项目推进、布局布点、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整体推进。

1.积极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立法并成立专门机构。推动国家尽快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法》,建议省级层面抓紧研究出台《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与成长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职责、权力、培养机制和保障措施,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扫除法理与制度障碍。建议在省市教育部门设立专责机构,扎实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

2.启动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验项目。从政府管理、财政支持、甄选程序、体系构建、课程开发、教师培训、项目评估等各个方面,整体设计、全面规划我国英才教育的实施方案和政策体系。按照先试点、再推广模式,推进开展多样化英才教育实验项目,鼓励各省(区、市)有计划开展试点探索。

3.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省级专门学校。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一规划部署,可选择省级专门科研机构与基础好的高品质高中联合设立英才实验学校,以招收高中学生为主,可适当招录少数初中生;各设区市可在省级规划部署下设置分校或英才班。统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甄别选拔和贯通培养,有组织、规范化地开展超常儿童的甄别与招生;给予专门学校更多拔尖人才选拔的自主权,让真正有创新精神、创新潜能的人才进入英才教育体系。

4.丰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与教育模式。除了建立英才学校,建议鼓励各省(区、市)探索多样化的英才教育体系与教育模式:义务教育阶段,建议实施普通班的融合充实教育模式,英才儿童与普通儿童同处一个教室内学习,但课内和课后都有针对英才儿童的区别性拓展课程。高中阶段,可综合运用加速/充实、集中/融合等多种培养模式组合,更需要真正意义上的英才学校(班),满足英才儿童对于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的特殊需求。在与高校的衔接上,通过儿童科学院、英才实验班、特殊项目等方式,开设相关课程,共建师资和实验室资源,与高中合作培养不同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招生、办学上要与“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和“五大学科竞赛”等衔接起来。

(三)协同创新,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支持体系

1.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研究机构。可参考美国模式,由几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同筹建英才教育研究机构,其任务是:研制英才儿童的甄别与选拔标准、测试工具,保证科学规范选才;建设英才教育数据库,追踪英才学生的成长、发展;制定英才教育总体方案,开发英才教育课程、教材与评价工具;进行英才教育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等。

2.科学系统开展英才儿童甄选。采用多样化的选拔方法如标准化成就测验、标准化智力测验、标准化性向测验、创新能力测验来甄选英才儿童,锁定英才教育的目标群体,摸清英才儿童的底数,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3.重点建好英才教育师资队伍。要进一步将英才教育培养内容纳入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普通师资的英才教育专业化水平。建立国家及各省(区、市)英才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共建共享师资和专家资源。

4.建设英才教育的资源支持体系。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向英才学校、英才儿童有序开放,进行开放式、综合性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各领域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亲历科研实践过程,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莉.有关天才儿童的定义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3):83.

[2]凌琳.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11.

[3] DfES. Identifying gifted and talented pupils-getting started [M]. Nottingham: DfES Publications, 2006:1-4.

[4]汪茧.新加坡天才教育一瞥[J].基础教育参考,2009(6):61.

[5]孙进.德国如何开展拔尖人才早期培养[J].人民教育,2022(17).

[6]郭华.试论新加坡的精英教育[J].保山师专学报,2003(3):53.

[7]方芳,吕慧,钟秉林.澳大利亚英才教育:政策演进、实践路径与经验审思[J].比较教育研究,2023(6):61.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经验政策
政策
政策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助企政策
政策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