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您好!
我是一个大人眼中的乖学生,老师家长都说我很懂事,成绩也不错,外人总是夸我,可我内心却有自己的痛苦——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究竟想过怎样的生活,可以说,我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活。人人都说要活出自我,可我发现,我沒有“自我”。好好上学,考出好成绩,这些我做到了,可是,意义呢?我找不到。看到别的同学有自己特别热爱的事情,我特别羡慕,感觉他们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我好像是对什么都没太大兴趣的人,特别理智。可我这样一个乖孩子,感觉是没有自我的空心人,我该怎么找到自我呢?
空心人
空心人:
你好!
你提的这个问题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问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哲学问题,一个关于生命的问题。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更愿意把这个问题改为:我该如何成为我自己?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的状况。你其实并不是没有“自我”,而是被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好学生”给遮蔽了、淹没了,所以,你感受不到“自我”这部分。所谓的“乖孩子”或“好学生”的形象已经成为你的标签、人设,心理学上称之为“假性自体”。是一个人在早期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适应他人,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其代价就是会远离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只做别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就像你好好上学,考出好成绩,这些都做到了,但看起来并不是出自你的内心。
那么,该如何找到你的“自我”呢?如何成为你自己呢?
我们用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来体会一下自我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们寻求自我的时候,总是伴随苦恼、惆怅,甚至茫然,这是必经之路。对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接纳这种情绪,理解自己。
前半生的路,我身不由己,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乖孩子”,是那个时期无奈的选择,是为了生存而采取的适应性行为,是为了保护真正的自我不受伤害的举措,这或许正是“成为自己”的那个时期的意义。
你说,你对什么都没太大兴趣,特别理智。这说明你自我要求很高,或许是内化了父母“一切以学习为重”的要求,这恰恰不利于你找到自我。
在这里,你需要尝试着不去为那个“好学生”“乖孩子”的形象添砖加瓦,而要更多和自己内心联结。当然,这还需要勇气,这可能会打破你“好学生”“乖孩子”的人设,甚至也许会遭到父母的误解和责难。不管怎样,你要少问对不对、好不好,而要多感受、多体会、多接纳。多去感受自己的情绪,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能更多地与自己待在一起,假以时日,真正的“自我”就会得到发展,整个人也会变得柔软和感性起来。
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说明寻找“自我”、成为自己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我们要打开各种感官和这个世界接触,在与人、事、物的接触中去寻找、探索自己内心有触觉的点,能让自己感觉温暖、愿意靠近、迸发激情的地方。也许是无意中读到的一本书,那里面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你;也许是偶尔走在黄昏的街头,一群群嬉笑孩子的灿烂无邪的笑容,允许自己这样率性无拘;当然也可以是发发呆,去浸润在生命的虚空中。
允许自己慢慢探索,你的生命自然会生发出你的味道、轨迹,去发展它、追逐它,形成你的意义——你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谓寻找“自我”就是生命的过程,而过程就是意义所在。
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明我们寻找的“那人”都不一样,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在灯火阑珊处找到“那人”,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每个人的生命经历不同,遭遇不同,造就了每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独特看法和感受。我们要接受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甚至不被他人认可。因为真正的自我是允许差异的,是独一无二的。也许对你来说,反复酝酿、绞尽脑汁写一篇稿子,是欣喜若狂、津津有味的;也许骑着自行车一天一夜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刷新生命的纪录,这是令人难忘、珍惜的;甚至对你来说,为了展现自我,寻求存在感,辛苦练了半年的吉他只为台上演出的5分钟,这种自我挑战是自己选择的、自己喜欢的。
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是由自己写就的,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你在人生的探索路上一定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哈姆雷特,找到属于你真正的“自我”!
(华磊,《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长导师,北京宣武心理咨询与治疗联盟咨询师、督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