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亮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是清代文人汪文柏在《陶器行》之中的描述,其实在历史上,汪文柏还没有来宜兴的时候,就听过紫砂巨匠陈鸣远的大名,于是就写就此文,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紫砂矿料的珍贵程度。紫砂作为陶瓷的一类,经过1180℃高温烧制以后,形成独特的双透气孔结构。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之中写道:“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茶香,又无熟汤气”,所以有着“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世世代代的紫砂艺人们在汲取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形成了今天紫砂艺术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如意壶》顾名思义,把如意的纹饰融入紫砂造型设计之中,和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大彬如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却在壶身的处理方面相对低矮一些,更多的是凸显出腹部的线条,同时壶底置三足,层次感十足,壶嘴弯流婉约,出水非常爽利,与之相呼应的壶把也是圈卷自然,端握舒适。此壶最为令人爽心悦目的就是壶盖上面的如意纹饰,边缘舒展,描绘生动,在作者一招一式的处理之下,更加的细致入微,上手摩挲把玩,感觉非常奇妙,宛如古代的艺术器物在我们今人手中熠熠生辉。上面的壶钮也是扁圆造型,和壶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意壶,在我们历史上其实是比较的常见,因为具有美好吉祥的祝福,所以受到了人们的亲睐和喜欢,于是采用紫砂这样的一种材质来演绎也是在情理之中,而且作者在经过大量的临摹经典和不断创新的基础之上,更加巧妙地把如意这一元素演绎出来。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如意壶》,壶嘴、壶把和壶钮结合自然,壶盖上面的如意纹饰更是充满了传统韵味,我们能够感受到紫砂器的使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融合,特别是在传统紫砂艺术的创作过程之中,经典的器型永远不会过时,只能够在长期的积累之中不断地创新,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能够把蕴藏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美好的祝福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每一位紫砂爱好者。
如意,又名握君、执友,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从一开始的挠痒之用,到后来的记录、防身等等功能,其材质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明代高濂在《遵生八战》中说:“如意,古人以铁为之,防不测也”,说的就是它的防身功效。自宋代以来,如意的使用功能已经大为减弱,而是向陈列欣赏过渡,形成了许多的迹象图案,同时制作的材料也从木头、竹子等,逐渐升华成为金、银、玉石和瓷器等等。在生活之中,我们主要看到的就是如意纹饰的广泛使用,和云纹相结合,在建筑、服饰等不同的领域都能够看到,代表着吉祥美好的祝福之情。在紫砂艺术之中,明清时期的紫砂巨匠时大彬创作的“大彬如意壶”,把如意纹饰和紫砂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也让更多的壶友们在使用紫砂器的时候,感受到其中浓浓的祝福之情。所以当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海洋之中遨游的时候,总是能够发现许多值得借鉴和欣赏的元素,能够完美地融合在紫砂艺术之中,起到了关键的启迪作用,这件作品《如意壶》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运用而生,从造型的设计方面来看我们能够感受到自明代以来一脉相承的历史沿袭,在今天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如意这样一种从实用器升华而来,最终成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重要代表元素,也是很好的历史传承。
紫砂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紫砂匠人们的世代坚守和匠心传承,特别是在今天机械化大生产日渐普及的当下,我们的紫砂匠人们依然坚守全手工成型,用自己双手的温度赋予紫砂矿料更为真诚的抟制,也让真正的紫砂爱好者能够怀有希望来一探紫砂的究竟,感受传统艺术的鲜活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