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玲,朱阳,丁莉(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变,是指颅内动脉壁出现异常膨出瘤。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不会发生转移、扩散,但瘤体破裂风险较高,极易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等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率[1]。颅内动脉瘤瘤体较小时,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偶有轻微头痛、头晕等症状,随着瘤体的增大,周围组织受到压迫,患者会出现视物模糊、瞳孔散大等症状[2-3]。调查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初次发病的致死率在30%,二次发病的致死率在70%[4]。因此,及早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病情及预后作出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指导临床及早展开针对性治疗。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具有安全、无创、快捷等优点,可将颅内动脉瘤瘤体与周边组织的解剖关系、形态特征等清晰地显示出来[5]。基于此,为探究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准确率及对患者预后预测效能,本文选定无锡市人民医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就诊的102例高度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选定无锡市人民医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就诊的102例高度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展开研究,入选患者中有61例男性、41例女性;年龄在28-80岁,平均(54.66±5.04)岁;发病时间在2-8h,平均(5.16±1.08)h;体重指数(BMI)在19-26kg/m2,平均(22.42±1.13)kg/m2。(1)纳入标准:①均伴有不同程度意识丧失、运动障碍、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②年龄在18-80周岁,男女不限。③临床资料齐全、配合度良好。④Hunt-Hess分级在2-5级。(2)排除标准:①合并全身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既往存在脑部手术史、创伤史者。④同期参与其他研究或中途因病情变化退出者。⑤由于脑外伤所致的SAH者。⑥存在药物依赖史、吸毒史、酒精成瘾史者。⑦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者。⑧哺乳、备孕、妊娠期女性。
1.2 方法 ①3D-CTA:采用西门子Force双源螺旋CT检查,以headfast序列展开平扫,采用双能量扫描,从颅底扫到颅顶,经肘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入70ml碘普罗胺(规格:100ml:76.89g)和50ml生理盐水,维持5mL/s的注射速率,参数设置:0.75mm重建层厚,0.5mm扫描层厚,0.5mm层间距,最后通过三维动态影像采集图像,将所获得的图像传输到西门子工作站,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RP)进行三维重建,测量瘤颈最大径、瘤体最大径,最终记录值是连续测量3次的均值。②3D-DSA:采用西门子DSA造影设备检查,以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将6F导管鞘置入,利用SF单弯造影管,导入至相应主动脉、双侧颈内动脉,注射18ml碘克沙醇,维持3mL/s的注射速率,150psi压力,将所获得的图像传输到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测量瘤颈最大径、瘤体最大径,最终记录值是连续测量3次的均值。
1.3 观察指标 将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作为诊断金标准,统计3D-CTA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比较3D-CTA、3D-DSA诊断下瘤颈最大径、瘤体最大径及影像学显示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选择SPSS26.0软件,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Kappa检验3D-CTA与3D-DSA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3D-CTA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P<0.05表示对比存在差异。
2.1 3D-CTA诊断效能 3D-DSA确诊9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3D-CTA确诊89例颅内动脉瘤破裂,3D-CTA诊断准确率是97.06%(99/102),灵敏度是97.80%(89/91),特异度是90.91%(10/11),Kappa检验3D-CTA与3D-DSA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82),见表1。
表1 3D-CTA诊断效能
2.2 3D-CTA、3D-DSA诊断下瘤颈最大径、瘤体最大径比较3D-CTA诊断下瘤颈最大径、瘤体最大径与3D-DS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D-CTA、3D-DSA诊断下瘤颈最大径、瘤体最大径比较(±s,mm)
表2 3D-CTA、3D-DSA诊断下瘤颈最大径、瘤体最大径比较(±s,mm)
组别例数瘤颈最大径瘤体最大径3D-CTA914.91±0.629.06±1.96 3D-DSA915.01±0.779.18±2.04 t-0.9650.405 P-0.3360.686
2.3 3D-CTA、3D-DSA影像学显示能力比较 3D-CTA对瘤颈形态(87.91%)、瘤颈宽度(90.11%)、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的显示率(86.81%)与3D-DSA(92.31%、91.21%、89.0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3D-CTA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 ROC曲线分析显示,3D-CTA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不良的AUC是0.861,95%CI可信区间是0.825-0.957,灵敏度是94.82%,特异度是90.46%,见图1。
图1 3D-CTA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图
表3 3D-CTA、3D-DSA影像学显示能力比较[n(%)]
目前,临床认为动脉粥样硬化、颅内感染、头部撞伤等均为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6]。颅内动脉瘤在血流动力学负荷等因素的影响下会逐渐形成异常膨出,随着瘤体体积的增大,破裂风险会明显增高[7]。颅内动脉瘤破裂诱发的SAH是导致患者残疾、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8]。大部分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病初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但疾病进展迅速,随着瘤体对周边组织压迫的加重,会出现急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枕骨大孔疝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9-10]。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颅内动脉瘤瘤体破裂、致残率、致死率的关键。
3D-DSA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金标准,可清晰地显示出颅内动脉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瘤颈、瘤体等情况,指导医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弹簧圈型号、微导管塑形等[11-12]。但3D-DSA也存在几点不足,例如具有创伤性、操作复杂、对操作者技能要求较高、检查过程较长,部分患者容易出现血压升高等异常,所产生的辐射剂量也较大,容易引起放射性损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3-14]。3D-CTA的风险以及创伤性均比3D-DSA小,具有成功率高、操作简单、耗费时间短、患者所受放射性剂量少等优点[15-16]。3D-CTA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代替了3D-DSA中动脉注射造影剂,可降低由于动脉血管误入假腔而引发的大出血发生风险[17]。3D-CTA可将颅骨、颅内血肿、颅内动脉瘤等组织的空间解剖关系清晰地显示出来,为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18]。3D-CTA减少了大血管、弯曲血管对图像造成的干扰,显影不会受到附壁血栓、血管壁钙化、血管内湍流等因素的影响[19-20]。本研究显示:3D-CTA诊断准确率是97.06%,灵敏度是97.80%,特异度是90.91%。提示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诊断中的诊断效能较高,与3D-DSA的诊断结果差异性不大,一致性较强,故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诊断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显示3D-CTA诊断下瘤颈最大径、瘤体最大径、影像学显示能力与3D-DSA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3D-CTA在测量瘤体直径与影像学显示能力方面与3D-DSA的差异性不大,诊断结果相当。
本研究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发现3D-CTA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是0.861,95%CI可信区间是0.825-0.957,灵敏度是94.82%,特异度是90.46%。提示3D-CTA在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不良方面诊断效能较高,有助于辅助临床及早筛选出预后不良的患者,指导临床结合个体差异性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率,改善患者预后。但3D-CTA也存在几点不足,例如3D-CTA在处理图像时容易丢失信息,从而导致图像出现扭曲、失真等情况;3D-CTA只能将血管解剖结构显示出,却不能显示出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对于动脉瘤长径在3.0mm以下的患者,3D-CTA检查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等情况。
综上所述,3D-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方面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在测量瘤体直径及影像学显示能力方面与金标准3D-DSA无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3D-CTA可提高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值得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