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以高职院校大学生为例

2023-11-18 19:04宁高倩刘慧芳周业成严秀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建党思政精神

■宁高倩,刘慧芳,周业成,严秀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在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讲话中提到:“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此次讲话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也正是得益于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让中国人民从贫困落后中走了出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1]。当代大学生“三观”处于塑造阶段,离不开正确精神的保驾护航,将伟大建党精神与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结合,能够实现功能上的双向互补,让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育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两者文化根基相同

文化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基础,会对个体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从本质来看,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文化根基是相同的,两者均汲取了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精髓,并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步发展。从传统文化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华文化的精神沃土,在时间的推移下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积累,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这些精神也让革命先辈们产生了爱国情怀。思政教育中的大量内容也是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教育均有着相同的文化出处。从时代文化层面来看,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教育均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党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思政学科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要做好思政教育,必须着眼于时代的发展,让教育活动可以与时俱进。

(二)两者的功能互补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也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两者的功能是互补的。一方面,要更好地传承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借助适合的平台和载体。高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可让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产生更为深入且全面的理解,从而让大学生主动在生活中践行这一精神,有助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和传承。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丰富,能够通过历史事件、历史故事来展示,使之进入高职思政教育中,可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无形之中接受伟大建党精神。由此可见,思政教育能够促进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可以促进高职思政教育的发展,两者的功能是互补的。

(三)两者逻辑地点相同

首先,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相通的,都是以马克思理论作为指导。从伟大建党精神的诞生以及思政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可看出,两者的指导思想是同源的,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2]。另外,两者的目标导向也具有趋同性,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产生的,内容丰富、目标鲜明,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未来。思政教育也具有鲜明的目的,这是思政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一个本质差别。思政教育是社会发展提出的一项客观要求,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其承担应有责任,主动实现社会价值。因此,伟大建党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相同,两者的目标导向也具有趋同性,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可行的。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彰显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

尽管高职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有了初步认识,整体认知水平也相对较高,但多数大学生还不了解建党精神的内涵,难以准确把握建党精神的内容,还需进一步强化。在思政教育中,让伟大建党精神进入理论课中,这是让学生理解与认同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效方式。

1.让伟大建党精神进教材

在思政教育中,要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增加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阐释内容,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编写校本教材,着重增加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可引入建党精神,让学生知道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中,可引入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学生主动通过这些内容弘扬中国精神。思政教师要用好思政教材,将思政教育目标与伟大建党精神结合起来,让学生有直观、深刻的感受。

2.让伟大建党精神进课堂

思政课堂教学要以大纲为出发点,在为学生传授好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讲述伟大建党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需求,将学生发展与伟大建党精神结合起来,利用真实案例开展教学,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教师还需用好“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软件,为师生与生生交流提供便利,分析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了解情况,提升教育的实效。

3.让伟大建党精神进头脑

伟大建党精神与高职思政教学结合的目标是让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主动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需把握好融合原则,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关注渗透与灌输,实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统一,促进各门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关注学生思想状态变化。同时,发挥新媒体作用,通过“两微一端”来组织伟大建党精神的渗透,让学生了解与之相关的新闻动态、讲话、学术研究成果等。还要用好“学习强国”APP,为学生吸收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知识储备[3]。

4.让伟大建党精神进科研

伟大建党精神诞生于革命时期,距今已有较长的时间,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世界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的伟大建党精神与革命时期的伟大建党精神存在了显著差异。而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很难与伟大建党精神进行隔空对话,单一的理论说教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层面的共鸣。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就需立足于新时代的特征为建党精神注入新的元素,通过科研工作为其赋予时代价值,让伟大建党精神可与时代接轨。在这方面,高职院校有必要组织相关的红色文化研究专家进行主导,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其他教职工共同组成学习共同体,从理论和实践中寻求支持,结合相关革命文化的论述组织深度研究,借鉴历史学、传播学、哲学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促进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

(二)创新性应用教学方法

1.凸出课堂的核心教学作用

在思政课教学中,需结合各门课程特点侧重性的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可将党史、国史与伟大建党精神相结合,旨在培育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的优秀时代新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结合马克思主义内容与伟大建党精神,向学生介绍伟大建党精神背后的哲学逻辑;在讲述“思想道德与法治”内容时,借助伟大建党精神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主动践行中国精神。除了要开展显性教育外也要重视隐性教育,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各门专业课程中,让各项教学内容能够实现交叉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主动意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教学方法组织教育。比如,应用自主探究法,要求学生通过探究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撰写调查报告与论文;应用课堂讨论法,要求学生针对“大学生怎样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等问题展开探究;借助榜样示范法,选择学生周边的时代楷模与革命人物,介绍榜样的事迹,引导学生向这些榜样学习,让伟大建党精神可以入脑、入心。

2.融入党团工作

党团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对学生政治观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大学生党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理应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人。对此,高职院校要将伟大建党精神与党课培训、考核活动相结合,让其进入“两学一做”以及“三会一课”中,在结业考试中增加与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内容,以发挥出大学生党员排头兵的作用。另外,团组织能够为党组织输送大量优质人才,因此,可在团课学习、团日活动中融入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让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干部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了解党的艰辛历程,使之愿意成为为党组织奉献自我的新生力量。

3.开展实践活动

思政教育要高度关注理论和实践内容,将小课堂与大课堂联系,借助实践活动能够让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一种思想动力,也让这种精神更好地渗透于生活之中,达成知行合一的目标。比如,组织“重走革命足迹”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欣赏历史实物来感受建党历程的不易,主动学习革命先烈的伟大建党精神[4];还可将伟大建党精神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组织学生进入福利院、敬老院等机构,在实践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组织“四进社区”与“三下乡”活动,发挥出基层的教育优势,让学生在助力基层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成就。

(三)优化思政教育环境

1.营造社会组织环境

各类社会组织肩负着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要让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进入思政课堂中,还需营造良好的社会组织环境。政府需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依托文化部门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主题文化活动,让这种精神能够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还可依照当地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发挥旅游组织的力量,打造优势鲜明的伟大建党精神旅游品牌,以促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广泛传播。高职院校要利用好自身的科研优势,强化对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研究,利用好各类学术科研资源,拓展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科研质量,让学生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资料。

2.营造适合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载体,有着传承性与互动性的特点。借助校园文化环境来传播伟大建党精神,可达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一方面,要建设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优化物态设施的建设,在图书馆中增加名家书籍、建党精神介绍、革命人物的感染事迹等,建设伟大建党精神文化长廊。在校园中,可以播放党建故事、红色歌曲,在醒目位置张贴建党精神的展板等,让学生身处校园也可时刻受到伟大建党精神的熏陶。另一方面,组织红色文化社团,以红色文化社团为主体组织一系列建党精神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过程中对建党精神有切实感悟。还需举办各类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文化活动,在活动氛围中感受革命历史的熏陶。

3.优化互联网环境

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下,各类新媒体应运而生。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共享性以及即时性的特征。大学生是新媒体中的活跃族群,高职院校在伟大建党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结合上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开辟新媒体阵地,从多渠道进行融入。首先,要借助新媒体优化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渠道,如在微博中发起相关主题的超话,掀起学习热度;其次,建立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文章与视频,在平台中为学生讲述动人的党建故事;最后,建立伟大建党精神官网,使之成为学生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集结地,以多角度为学生渗透建党精神。

(四)提供相应的组织保障

第一,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思政教育队伍。思政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知识性较强的工作,要求教师需具备扎实的知识素养和业务能力。高职院校可通过专家讲座、学术论坛和常规培训等方式提高思政教师的知识能力,加强高职思政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高职思政教师需具有优良的科研能力,可通过交流、自主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伟大建党精神。除此之外,辅导员也要承担起相应的教育任务,在言传身教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思政课教师形成合力,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效果[5]。

第二,设置红色资源库。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教育的结合需要大量全面又翔实的资料,数据库是一种结构化的资源,容量大,支持实时更新与补充,能够突破资源存储的时空限制。具体可根据红色文献、红色文物、红色遗址、红色多媒体等几个板块进行分类,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电子书等方式存储资料,方便教师的调用,以帮助大学生获取到最为全面的伟大建党精神学习资源。

第三,要构建常态主题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广阔的实践基地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实践基地有两类,一是设置校内主题宣讲平台,以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主题设置宣讲平台,如在“八一”建军节前后,可组织“党旗在心中飘扬”演讲活动,深化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二是建立校外主题实践基地,发挥出各类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的优势,打造常态化的校外主题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校外主题实践的过程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比如,可邀请学生组成实践基地志愿者,了解相关的人物事迹和历史事件,如此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化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

伟大建党精神已有百年的发展历程,与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有较高的契合度。思政教育活动理应肩负起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应对思政教育活动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创新教育方法,从理论、实践层面为学生展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猜你喜欢
建党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