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燕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高职院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点基地,大力助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是深化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一项重点措施。为了促进创新创业发展,国家在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也让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践证实,依托于科研平台,可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借助于科研平台,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可显著拉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一项因素,也是促进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国家对优质人才的需求更甚,尤其是创新创业型人才。此类人才是富国之本,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当前,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质的变化,从原有的规模化、知识型转化为个性化、创新型。在高职院校传统的育人模式下,培育出的人才缺乏竞争力,难以跟随社会的发展步伐。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其目标不仅是让更多的人才能够成功创业,而且要培育一批以创新精神为己任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新的时代也会孕育出新的思想,新时期的开启提出了新的任务与目标。面对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只有锐意改革者才能有所收获。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当代大学生要拿出锐意进取的勇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中,需要与之相符的意识形态与精神文化,要让培育出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那么高职院校就要注重孕育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这也是对时代精神的继承与升华。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不断扩大,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但在其发展历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培育出的人才也未能完全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不少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就业率、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挂钩,忽视了学生精神、情感、人格方面的培育,导致高职大学生群体中创业精神缺乏、心理素质亚健康的问题屡见不鲜。在新时期下,高职院校要主动聚焦人才培养定位的改革,助推职业教育的内涵式、特色式发展。这是全社会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得益于国家的各类扶持政策,高职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上具有显著优势,且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开始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他们学习的专业课程内容与市场贴近,在创新创业中占据着显著优势。但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常有高职院校直接照搬本科的育人模式,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综合来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育体制来看,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还没有得到深刻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表现出片面化、碎片化的特征,形式化问题严重,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较弱。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只是简单地在专业课程中嵌入创新创业板块,且课程也未经过论证,与专业课的融合度不够,不利于从多角度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另外,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临时性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课程开设前并没有经历过系统的论证,不利于从多方面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即便学生有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也因为种种原因搁置,竞赛的成绩不理想,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需要对应教育平台的支持,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资金投入有限,对应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不健全,信息化水平不高,管理模式滞后,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脱节问题。当前,高职院校设置的创新创业平台很少能够独立运行,多是以其他部门为依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创新创业平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无法在短时间内产生经济效益,多数高职院校受制于资金问题,对平台的投入不足。目前的孵化园、创新创业基地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开设的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脱节,学生在各类平台中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2]。
目前,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由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组成,缺乏高水平的领军者与实践类导师。尽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但他们缺乏实践能力,也很少有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对于学生的指导也大多是集中在理论方面,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帮助并不大。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与现行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标准有一定关系,现行的考核标准是以论文、项目申报、学术专著为主,而人才培养很难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考核,在这种考核模式的导向下,教师自然无法将过多精力置于创新创业教育上。
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定位出现了边缘化问题,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于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学科。而各个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不同,适合的定位也各有差别。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定位比较模糊。另外,很多高职院校无法将政府、企业提供的资源灵活融入人才培育活动中,导致学校无法实现对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层次培育。
1.树立科学的科研观
要发挥科研平台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作为教师,在上课前要反思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设计能不能帮助学生了解到足够的科研知识,现行的创新创业内容适合开展什么内容的科研、适合以什么形式开展等,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最佳方式是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创业设置适合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过努力收获科研成果,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另外,还需采取科学的措施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而言,做好一个科研项目比解答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会收获更多,学生通过与其他小组成员的通力配合,能够产生“高峰体验”,并在长时间的锻炼中内化为自身的态度。
2.帮助学生认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判断其能力的主要标准应当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科研的一项重点就是要具备“问题意识”,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它要求学生能够广泛吸收前人成果,进行深入的阅读。科研活动的另一个特征是创造性,学生的创造思维并非凭空产生,需在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提出问题后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在认知方面,大学生参与科研可锻炼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业方面,参与科研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也更易取得成果;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参与科研对学生自主性、人际交往能力的成长有积极影响;在能力结构方面,参与科研可激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而上述能力都是学生产生创业成果必不可少的能力组成[3]。
科研活动对于教师的教育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高度关注教师专业业务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访学机会,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锻炼教师的业务能力,鼓励教师进入合作企业,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扩展兼职教师队伍,培育优质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参与各类社会服务活动,鼓励教师参与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通过一系列方式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提供师资队伍保障。另外,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还需基于“双教型”“双师型”理念打造优质的队伍,由专任型教师为学生提供全程指导和教学,聘请优秀行业管理专家的进入,建立一支融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管理专家、企业家、创业者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鼓励有科研能力的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参与申报,选拔有意愿、有能力的学生一起参与,让学生在协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收获创新创业能力。
1.以教学改革为目标建设科研创新团队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方面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因此,高职院校要发挥出内部资源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创业定位,围绕教学活动来组织科研创新活动,以教学改革作为目标,设置同专业的科研创新团队。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突出问题,如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体系的设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生源问题、产学研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实践中逐一解决。以教学改革为目标建设科研创新团队,由于成员的专业背景大致相同,更易形成科研团队,且团队成员均为一线教师,更易以此为基础来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可更好地发挥出“传、帮、带”作用。
2.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目标建设科研创新团队
在科研活动的发展下,同专业的科研创新团队短板逐步暴露。在这一阶段,需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以此为目标建设科研创新团队。跨专业的科研创新团队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组成,可实现科研方式、知识技能上的互补,具体需以科研项目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突破科研实力。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学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促进学科之间的顺利交叉融合。
3.以技术应用为目标建设科研创新团队
高职院校也需履行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责,以技术应用作为目标来建设科研创新团队,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帮助教师、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市场需求,明确科研创新方向,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4];另一方面,还可要求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共同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这能够带动企业科研能力的有效提升,对于企业的发展也非常有益。在与企业合作时,高职院校要采用合适的合作形式,兼顾校企双方利益,建立良性沟通关系,让企业实际需求能够与高职院校的科研目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达成一致。
4.以人才培育为目标建设科研创新团队
鼓励更多的学生成为科研创新团队的一员可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团结合作的氛围中收获满满。高职院校需要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在课程教学中带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上,从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转化为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主动式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参与学校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参与竞赛的契机,优化科研创新氛围。
1.完善育人机制
在高职院校的育人活动中,存在着优质创新创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科研工作时,首先需培育优质的科研创新人才,对此要培育学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对于各类科研项目,要适度朝学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倾斜,增加他们的科研创新经验。同时,以开放的态度与兄弟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吸纳优秀人才的进入,引进学科带头人。以此来引领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制定团队内部学习制度,建立交流平台,利用校际联合培养、培训班、国内外交流、专题讲座等方式,让科研培训体系长效化。
2.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要确保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需为这项活动提供必备的经费支持,因此,高职院校还需完善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强政策宣传,细化经费管理办法,指导学生科学使用项目经费。另外,高职院校还应不断创新科研经费的报销方式,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便利的报销服务,避免他们将过多的精力浪费在报销上,让师生能够将工作精力集中在科研工作本身。
在大学生创新科研团队中,应当以学生的主动实践活动作为主线,要求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科研项目的谈判、研究对象的选择、科研方法的制定、科研程序的设计、研究环节的问题质疑、科研报告的分析与总结等。在依托科研平台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缺乏科研经验,在发现学生无法顺利解决问题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建立“读书学习班”,由小组成员分头解决问题,大家分析不同的资料,然后共同分析问题。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该种方法的价值要远远优于传统的被动式接收方式[5]。
在创新科研团队中,活动并不局限在具体的项目实践中,学生还有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的机会还体现在问题的处理能力上,学生不仅要完成科研项目,还要在项目中学习做事、做人。在每一次的科研活动中,项目的需求各有不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不同。在反复的科研活动中,学生能够以较快的方式掌握科研能力,收获创新创业能力,了解各种科研框架的设置方法,学会如何评估一个科研项目的工作量和难度,学会合理安排科研时间,学会怎样与他人交流与沟通。
当然,学生收获最大的还是责任感,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荣誉会积极对待每个科研项目。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学生愿意牺牲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在团队中,不仅学习到了技术,也学到了压力磨炼下的精神与品格。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培育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优秀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给予高度重视。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尽管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培育出的人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依托科研平台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将科研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深度结合,让学生在完成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收获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