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思考

2023-11-18 19:04刘丽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产教商业校企

■刘丽霞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高职院校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工作不仅反映着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质量,也进一步影响着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结合现阶段专业人才培养需求[1],对现阶段人才培养工作注重产教融合,调动多方面资源的整体发展趋势做到充分认知。进一步结合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发展建设实践要求,对现阶段学院建设工作落实的要点进行总结分析,以便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完成高职院校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任务,为培养符合现阶段企业需求、适应现阶段市场发展状态的专业人才不断努力。

一、高职院校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为产业学院建设引入多方面资源支持

从本质上来讲,产业学院发展需借助产教融合宏观政策,结合现阶段职业院校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要求,利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多方面资源条件,为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体系提供帮助。从实际出发来讲,产业学院建设工作要点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结合数字商业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要求,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基地,引入先进技术设备、尖端智能化实践平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基础[2]。二是结合数字商业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能力要求,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资源与实践平台,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训练、实践项目,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只有客观资源条件更加丰富多元,才能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二)有利于为提升高职院校建设水平层次提供支持

对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来说,实现双高院校建设目标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现阶段的院校建设中所追求的重点目标。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结构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若能立足于产业学院建设实现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引入,形成双主体共同育人的教育引导模式,对于促进院校双高建设有重要作用。另外,企业与院校双主体育人模式,也能促使数字商业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获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实现院校学生技术能力理论水平的同步提升[3]。

(三)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跨界共享

对商业专业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而言,跨界融合是符合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在具体建设中,产业学院建设会设置专业产业项目,匹配相关专业课程。围绕以人为本的基本目标,通过完善成效融合育人机制,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努力。企业方面也能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技术和实践项目支持。在商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学校提供教育场所和师资力量、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员的协同培养模式。并且基于企业主体的融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分别从课程体系、实践教育、证书考取等多方面入手,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支持。企业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以及与商科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教育资源,也可基于商业产业与学院的建设,实现资源的调配共享。这是从多角度出发,提升高职院校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质量的科学途径[4]。同时,当多主体共同参与、多方面资源同步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时,更有利于最大化开发有限教育资源,在跨界共享中,为人才培养提供针对性服务。

二、高职院校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挑战分析

(一)产教融合模式实施动力不足

产教融合模式实施动力不足主要是指,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模式的构建,达到企业生产流程与专业学习课程相互衔接的效果。但从目前的教育工作落实开展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可知,现阶段高职院校对于数字商业产业学院的建设工作未能做到全面落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构建推进动力不足。部分商业产业学院专业在实践环节的教育工作中,仍然停留在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的传统模式应用阶段。且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未能贯穿于高职院校学习的全过程。只在进入后期教育阶段时,才逐步引入企业参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这种过于单一,且形式相对比较局限的实践方法,对于现阶段人才培养来说,会造成一定阻碍。除此之外,部分企业即使实现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也只是引入部分企业通过签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项目参与的平台,但具体的理论知识授课匹配度有所不足[5]。实践教育过于依赖企业客观资源条件。与企业方面的沟通力度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在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后,并不能从理论方面对照观察实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会对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造成直接影响。综合上文所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可知,企业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融合度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这都是导致产教融合模式在全面推进过程中遇到阻力和问题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校企合作也需要构建专项的学校教育基地,目前高职院校由于经费技术以及校企沟通因素的影响,在专项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方面也存在不足。

(二)产业学院建设未发挥育人功能

产业学院育人功能属于综合性功能,结合现阶段人才培养的实际进行分析可知,在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落实执行环节,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并进一步借助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二是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认知,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教育引导,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但从目前实际出发来讲,大部分产业学院建设工作落实时,并未注重育人功能的有效规划。产业学院教育工作大都以理论知识教学、对口实践培训为主要形式。且实践培训环节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内容、遇到的具体问题也未能得到充分全面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从客观上来讲,学院课程教学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并未同步实现全面提升。另外,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以及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等也缺乏清晰的认知。这与学生缺乏职业专项教育和思想认知教育紧密相关。而从此种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可知,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整个学院建设而言,也不利于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人才培养。

(三)产业学院建设管理权责缺乏明确性

在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除了完成好育人任务,教学管理工作也应当同步落实。尤其是在企业主体进入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并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后,教学管理工作更需结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方向。但从目前实际出发来讲,产业学院建设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未能实现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方面的转变和优化。学校教育中的课程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未能做到与企业内部专业技术能力培养项目的有机匹配。另外,企业与院校进行合作时,也未形成协同合作的规范性制度。部分实践教育工作落实开展,未能形成标准化执行规则。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成效会因此有所降低。

三、高职院校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质量优化路径

(一)加强校企联动,有效对接职业标准

加强校企联动主要是指,在产业学院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入企业这一独立主体,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课程教材开发,到人才培养师资团队的培训,都应实现与企业方面精准对接。结合商业产业学院相关专业的职业标准,实现校本理论课程的开发。除此之外,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需引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面向教师进行培训教育。或通过完善聘任制度,直接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中的特聘成员,纳入整个教师团队中。例如,行业工程师、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员,都可作为承担相关专业学生实践学习能力培训教育的专业教师,为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应用提供支持。具体来说,理论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需结合综合素质拓展和实践技能训练两个方面要点,形成专项课程。具体的内容模块,由学校教师结合理论课教育引导基础条件,与企业内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并进一步协商确认。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在制定理论课程实施方案时深度了解行业职业标准,充分明确各岗位技术能力要求,结合学生实践能力的薄弱点开设专项理论课程。由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理论教学工作,结合现阶段专业技术的应用需求,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面向学生开展理论知识教育。

(二)积极引入多方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多方面资源挑战,对于人才培养来说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来说,由于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在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大实践教育力度。因此,更需要高职院校引入多方资源,为实践教育工作的落实提供支持。具体来说,引入多方资源主要是指,结合现阶段数字商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除了构建匹配的学校实践教育基地外[6],还应当通过引入企业资源、帮助学生明确证书考取渠道,为提升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水平、优化专业人才针对性技术能力提供支持。除了上述引入企业资源和学校既定资源外,政府部门也应当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提供资源和政策支持,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协会共同协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能够实现定向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能够精准结合企业需求,通过建设数字化工厂,为提升人才培养精准性给予支持。具体来说,企业和院校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基地,而政府则可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为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培养提供便利条件。通过从院校到社会环境中各主体的协同合作,各项资源的全方位调配,实现人才培养从高职院校学生到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全方位转化,打破传统情况下相对固定,且联系紧密度不足的培养模式局限,为培养出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专业技术需求的人才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还应结合现阶段商业产业发展,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推进的实际情况具体构建产教融合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平台时,也应当对产业链的技术要点推进流程进行充分了解,以便提升学生对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熟悉度,并在实践中适应智能化和电子化的商流、物流、资金流流动模式[7]。

(三)加大人才培养体系管理力度,明确管理人员职责

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管理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条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由于需要引入多方面主体,因此,除了做好教育实践工作,还应当匹配多主体,引入模式明确权力和责任分配状态。通过形成标准化的学院组织机构,为管理工作推进提供支持。具体来说,在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落实开展中,人才培养背景下的组织机构建设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工作开展流程制定协同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与院校的具体责任,并且进一步将责任执行与利润分配相挂钩。同时,在校企合作实践项目推进中,也应当立足于产教融合成效的监督,设立专项监督执行组织机构,保障产业学院校企合作项目正常推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可由院校和企业共同立足于项目成立运营实体,实现利润共享,风险共担。这也有利于调动院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二是结合校企合作实践工作要求,针对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制定奖惩制度,体现出校企合作模式执行力,督促校企合作双方主体共同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从实践效能来讲,建立奖惩制度,能够通过优胜劣汰机制,保证校企合作工作团队质量。三是在管理制度制定时,应结合校企合作进程,充分考虑各主体之间协同合作的实际情况,不断实现制度完善,有效规范并细化权责分配,以便形成能够稳定良性循环的校企合作体系。

(四)构建成果导向的质量评价模式,形成专业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能够为高职院校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明确方向。因此,需要以成果为导向,形成更加专业、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具体来说,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理论考核方式进行有效改革,结合不同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技能要点,将教学评价工作贯穿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灵活应用评价方式。例如,对于运营岗位学生而言,运营单位业绩以及出单业绩,可作为实践维度考核学生技术能力提升效果的重要指标。另外,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以及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的团队协作意识等,也应当纳入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量的指标体系中。而对于商业综合体中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岗位的学生,在对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考核时,也应当将个人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等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随着“1+X”证书制度的推行,若部分学生借助教学模式改革,考取了相应证书,或在专项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评价分析时,也需要将证书考取的履历以及竞赛成绩与专业课程成绩形成学分置换模式,用学分的形式将教学质量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形成具体而细致的指标内容,提升评价环节含金量,确保评价工作能够真实反映人才培养整体成效。

四、结语

综合本文实践分析可知,对高职院校而言,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工作需结合现阶段企业人才需求进行综合考量与分析,形成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动多方面资源条件,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为高职院校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提供支持。同时,教师团队、教育管理人员团队以及企业内部参与校企合作的人员团队也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多方主体力量的协同合作,为提升高职院校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质量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产教商业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商业前沿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