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探究
——基于“三教”改革视角

2023-11-18 19:04徐立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指标

■徐立君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2019 年2 月“职教20 条”的出台,将职业教育提升至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职业教育积极响应“三教”改革任务要求,依托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类型教育、产业经济发展及学生就业提供服务。然而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中,在改革方向、发展动力、融合力度、成果评价等方面均暴露出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基于此,研究关于专业群建设的具体优化思路,对于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拥有超过200 年的职业教育发展史,以加州硅谷De Anza College 学院为代表的高等职业院校凭借其国际化课程结构,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环节的障碍,以高比例升学率、就业率吸引全球范围内50 余个国家的学生入学,为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提供借鉴经验[1]。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目前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但仍在“三教”改革与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改革方向定位不清。学者崔发周通过对多个省份高职院校开展实地调研,发现院校普遍未能落实对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产业发展前景的综合分析,在专业课程规划、教材内容开发与教学方法设计上陷入同质化误区,难以为区域发展输送人才[2]。二是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学者姚亚锋、徐广舒认为,现有教师队伍难以适应专业群建设目标,仍存在抢占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难以为专业群建设提供优质服务[3]。三是产教融合不到位。学者牛江瑞、许影、刘晓勤认为校企合作双方在根本诉求上存在不一致问题,校方难以有效激发企业合作意愿,且合作形式局限于工学交替,导致合作深度有限[4]。四是缺乏量化评价方法。学者周虹谷指出目前国内尚无针对专业群建设的统一评价标准,导致专业群建设存在形式化问题,难以将专业群成果应用于高职院校自我诊断及改进优化层面[5]。

二、“三改”改革视角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优化路径

(一)深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强化与岗位群对接

1.课程体系改革

基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目标,高职院校要面向产业最新发展动态、岗位工作实践要求与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变革原有“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为“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结合不同专业群发展方向分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重点,建立“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公共+拓展模块”等差异化课程体系,在公共课程维度实现校际课程资源共享,在专业课程维度凸显本校专业特色,依托互选机制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实现职业院校人才的全面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加快高职院校课程结构改革,提高实训项目、岗位实习等实践教学项目的占比,与不同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专业群内互认机制,推动“1+X”证书制度尽快落地,实现课程、岗位、竞赛、证书等要素的深度融合,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基本架构。

2.教材选用改革

教材作为“三教”改革的基础,高职院校要与课程体系改革进程保持稳步对接,根据课程改革进度建立匹配的教材选用制度及标准,借鉴“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形式开发专业群的实体及线上教材资源。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化产教研融合机制建设,把科研机构、社会企业共同纳入教材资源开发进程中,将企业先进工艺技术、行业最新规范、科技创新成果等应用于精品教材建设中,活用融媒体、H5 页面等丰富教材呈现方式,进一步拓宽专业群渗透渠道,为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3.教学方法改革

从专业课程教学层面入手,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推进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育人机制中,协同发挥思政教育的显性与隐性价值,使立德树人目标贯穿于专业群育人机制中。同时,基于“互联网+”背景推行专业群混合教学模式,深化线上自学、线下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的融合,提高专业群教学质量。此外,还应以项目教学法为工具打造“金课”与精品实训课程,采用适应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及价值。从实践教学层面入手,高职院校应牵头建立校内实践教学与技能竞赛、技能训练项目的衔接机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改善原有实训教学条件,引入BIM、AI 等先进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形式、优化学习体验,逐步推动校企之间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

(二)推动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筑牢“双师”团队

1.队伍结构化调整

在“三教”改革实施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革新提出现实要求。高职院校应结合现有教学、教材改革需求,面向不同课程模块、教材内容与专业群特色推动结构化教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结构层级的教师团队分配具体课程模块与教学任务,在团队领军人的带领下细化教学任务分工,分别致力于教学、实践、科研、创业等领域的研发创新,使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实现错位发展。在此基础上,将专业教学能力、知识素养、师德师风等纳入专业群教师培养与考核机制中,推动名师工程、名师工作室等项目落地,为专业群教师提供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科研及实践能力发展的一体化平台,更好地营造高水平用人环境。

2.强化师资力量

第一,高职院校应主动引进领军人才,将教学名师、智库专家、技能大赛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引入高职院校专业群教师队伍建设中,细化领军人才聘任标准,并基于柔性化管理理念建立“双轨制”校级领军人才培养机制。借此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层次,打造兼具过硬专业素养、科研创新精神与技术服务能力的教师队伍。

第二,选拔培育专业带头人。选拔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锻炼其专业群建设能力,保证教师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熟练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在行业内部发表优秀成果、具备过硬综合能力,能够在专业群建设中体现良好的胜任能力。同时,由合作企业根据自身经营发展与员工队伍建设情况,选拔出具有专业技术职务、掌握前沿核心技术的企业专家或技能骨干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依托校企合作机制深化校内外专业带头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赋予专业带头人在教学方面的决策权,共同带领专业群建设朝着正确方向迈进。

第三,大力发展骨干教师。在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下筛选青年教师,创建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分层、分阶段规划骨干教师培养路径,综合运用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岗位实操训练、教学技术比武等多种考核训练模式,全面培育青年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学研究能力、信息化素养、综合实践技能水平及社会服务等综合能力,使青年教师成长为团队骨干。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职称评审情况打造“三名三秀”梯度化骨干人才培养工程,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系统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与职称水平。面向不同专业群建设要求,划分不同骨干教师团队,提高高职院校现有师资力量服务于专业群建设的综合能力。

3.完善选聘制度

在调整队伍结构、明确教师培养重点的基础上,应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完善院校教师选聘机制,每年安排3~6 个月时间抽调专业群专任教师深入企业参与挂职培训,完成教研实习任务,将岗位实践技能表现与专业教学能力共同纳入教师考核评价标准中,确保专职教师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能力。与此同时,要求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与薪酬福利制度,与合作企业协商,成立“双师”型教学岗及生产岗;并严格建立岗位互通、业绩互认机制,以校企合作为桥梁深化专职、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建立产教研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推动成果转化

1.建立教研协同机制

建立专业群与科技研发项目之间的协同机制,面向企业应用技术研发、科研机构提供咨询服务等维度确认专业群建设的重点方向,深化专业群研究内容与产业、科研发展的有机融合,以技术转移、技术研发等形式将专业群建设成果应用于产品生产等领域。同时利用技术研发成果为课堂教学提供真实案例及经验,真正形成科研成果进课堂、课堂研究成果服务于生产的闭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与技术研发能力。

2.探索社会服务模式

社会服务作为专业群建设的重要落脚点之一,要求专业群带头人主动与区域行业联盟、中小微企业及社区等多方主体建立沟通合作关系,由行业联盟推动研究成果孵化落地,为行业、区域高新技术研发提供载体支持。由中小微企业将技术成果投入生产实践环节,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就业及实习岗位;由社区牵头建立社会化服务机制,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基础上强化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与区域发展。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载体,高职院校应与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全方位合作机制,聚焦区域战略新兴企业、先导型服务业调整专业群建设方向;与企业联合设立产业学院,引进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制等教学组织形式;成立兼具智库咨询、创新创业、产品研发、工匠培育等功能的校企合作平台,为区域及国内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在“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战略的引领下,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专业群与国际接轨,与其他国家的应用技术类院校、职业教育院校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对引进的国外教育资源实行本土化改造,为教师提供海外培训,为学生提供实习及就业机会,更好地提升专业群的国际化建设与发展能力。

(四)健全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校本专业诊断

1.细化分层评价指标

国务院于2019 年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健全专业设置定期评估机制”的教改要求,但现阶段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关于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针对性评价标准。鉴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工程,在省际、校际呈现出一定差异,为保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真正迎合人才培养要求、实现高职院校自主发展,拟参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质量年报“一卡五表”等信息,建立符合院校工作实际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层次分析法细化具体评价指标及其关联性,便于生成直观量化评估结果,辅助高职院校调整、优化专业群建设方案。在具体评价指标设计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以下10 项一级指标。第一,“专业群资源共享”指标,包含“合作企业共享”“用人单位共享”“专业课程资源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共享”,共4 项二级指标。第二,“专业群建设情况”指标,包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业群建设数量”“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数量”“生师比”,共4 项二级指标。第三,“实践教学条件”指标,涉及“校内实训基地数量”“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共2 项二级指标。第四,“师资队伍建设”指标,涉及“专任教师数量”“兼职教师数量”“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数量”,共3 项二级指标。第五,“专业群课程建设”指标,包含“专业群课程开设数量”“精品课程数量”“教材改革开放情况”“教学方法改革情况”“课程教学资源数量”“专业群建设标准及相关制度文件编制情况”,共6 项二级指标。第六,“校企合作”指标,涉及“合作企业数量”“合作企业开发课程/教材数量”“合作企业输入兼职教师数量”“合作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数量”“合作企业捐赠实训设备数量”,共5 项二级指标。第七,“社会服务”指标,包含“毕业生就业人数”“1+X 证书试点情况”“技术服务产生效益”“科研经费划拨金额”“公益性培训情况”,共5 项二级指标。第八,“学生满意度”指标,包含“课程学习满意度”“学生竞赛奖励”,共2 项二级指标。第九,“招生与就业”指标,涉及“新生录取数量”“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数量”“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共3 项二级指标。第十,“国际交流与合作”指标,包含“留学生数量”“外籍人员培训量”“学生境外实习时间”“国外专任教师数量”“被其他国家采纳的专业群课程标准数量”,共5 项二级指标。

在上述10 项一级指标之下共划分出39 项二级指标,结合院校实际教学情况与成果对指标赋权重值,用于实现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成果的量化评价,将生成的最终评分与目标值与上一年度评分结果比较,即可反映出院校年度专业群建设情况,也为高校内部绩效考核及专业群改进计划编制提供参考依据。

2.筑牢诊改融合体系

在落实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效果评价的基础上,还需筑牢院校诊改融合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校本级数据中心,与智慧校园平台连通设计,收集专业群建设评价结果与校内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等业务数据融合,实现对专业群建设成果的阶段性分析,用于判断高职院校在适应“三教”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辅助完成校本专业诊断。在此基础上,面向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层面推动校本专业诊断与改革工作的融合建设,建立诊改融合信息化系统,以专业群为核心,编制院校质量内部控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进工作方案,并将专业群参建主体及第三方均纳入诊改融合体系中,形成对院校专业群建设成果的外部评价,发挥对院校专业群的约束、激励与促进作用,更好地提高政府、企业及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

三、结语

通过结合“三教”改革实施背景,聚焦课程体系、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三个层面深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以“双师”型教师人才为培养目标建立结构化教师团队,围绕教研协同、社会服务、校企合作与国际化办学四个视角探索专业群建设成果转化的具体落脚点,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实现对专业群建设成果的评价及反馈。未来还需密切关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精准定位高职院校教学优势、寻找特色专业,逐步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品牌,为同类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良好示范经验。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