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汐 卜 莉
中国钢琴音乐拥有着与其他艺术种类不同的经历和背景。 首先钢琴本身是引进于国外的西洋乐器, 再者从作品创作、 演奏到钢琴教学都来源于西方, 不管是创作中的思维模式还是受众群体的听觉审美, 都与中国大相径庭。 所以运用钢琴这一外来乐器来表现并弘扬中国民族音乐变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在这条近百年的探索之路中, 中国老一辈音乐家们吸收西方音乐文化中的创作技巧, 并不断努力找寻中国民族音乐与钢琴音乐中的契合点, 同时对流传在民间的音乐进行收集并整理, 找到合适的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创造, 希望这些民族文化精粹能与钢琴音乐相结合, 从而创作出满足大众听觉审美需求的音乐。
在中国钢琴发展的短暂历史中创造了许多佳绩。《和平进行曲》 是赵元任先生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 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首钢琴曲, 之后早期的作品还有 《三首钢琴小品》 《小朋友进行曲》, 李荣寿的 《锯大缸》 等。在创作的初期, 这些作品结构严谨规整, 在和声织体上也没有很复杂, 大多数是以钢琴小品的形式出现, 所以在初期的创作中, 作品从整体来看还不够成熟, 但却是我国老一辈音乐家们尝试开辟新道路所付出的心血, 表明了发展我国钢琴音乐艺术的决心, 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文化极强的包容性, 钢琴也不单单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 受欧洲古典主义影响,作曲家们开始借鉴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来创作钢琴作品,创作手法也不断成熟。 贺绿汀先生创作的钢琴小品 《牧童短笛》 在全国乃至世界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在这首作品中, 他运用巴洛克时期复调对位的传统技法, 并结合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 旋律优美活泼, 创作出富有典型中国风味的乐曲, 是当时复调五声调式钢琴音乐的成功典范。[1]同时, 该作品的问世给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带来了很多启示, 证明了钢琴和传统的西方作曲技法是可以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音乐的。 后来 《晚会》 《小曲》等作品问世, 其都具有浓郁的中国音乐风格特色, 也证实了中国音乐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20世纪40年代, 丁德善、 孙以强等作曲家使中国钢琴音乐向前迈进一大步。 进入50-60年代,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繁荣时期。 作品数量众多, 大部分取材于民间音乐, 以主题变奏曲或钢琴小品为主, 有的改编自中国声乐作品, 这些作品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 旋律优美, 和声也简明扼要。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 大批由民族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相继问世, 掀起了一股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热潮。 80年代,改革开放后, 受 “新潮音乐” 思想的影响,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进入新的春天。 中国钢琴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提供了广阔无限的发展空间。 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有民间音乐、 宫廷音乐、 人文音乐、 宗教音乐四类, 民间音乐是流传最为广阔, 最有生命力的音乐。 钢琴作为外来文化, 需要具有生命力的音乐加以融合, 也为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增添了魅力, 在演奏过程中展现了极强的表现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的变化, 音乐同样如此。 我国最悠久的音乐历史可从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说起, 在河南贾湖出土的七孔骨笛是至今世界发现的最早的乐器。 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随着西方教条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西方的音乐开始进入中国并对中国音乐产生了影响, 许多西方音乐文化理念随着时间的洗礼, 时代的更迭, 已经深入到中国音乐文化中来,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成为中国当今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
第一种是以中国传统的音乐作为创作素材的钢琴作品。 例如钢琴曲 《梅花三弄》, 该曲的主题来源于古琴曲 《梅花三弄》, 它的乐谱最早出现在明朝的 《神奇秘谱》 上。 由陈培勋创作于1975年的钢琴曲 《平湖秋月》, 它的主题是吸收借鉴了江南一带的民间小曲, 其旋律清新亮丽, 伴随着华丽的和声描绘出如画的湖光倒影, 《平湖秋月》 的原曲为 《醉太平》, 该曲以民族五声音阶为调式骨干, 旋律清新淡雅, 是将中国的传统音乐融入钢琴作品中的成功典范。
第二种是以地方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的作品。 民间音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是从人们的生活中流传下来的, 有着极强的地域性。 例如 《旱天雷》, 这是广东音乐中最短小又震撼的一首, 在表现手法上, 作者运用了中国传统的 “鱼咬尾” “合首换尾”, 该作品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陈培勋先生创作的 《卖杂货》 也是运用广东流传下来的小调, 旋律欢快, 整体诙谐有趣, 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感觉。
第三种是以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创作素材的作品。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 各个民族在自己的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下, 孕育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特色, 众多音乐家对它们进行收集、 整理和改编, 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的理解与感悟, 将西方的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取之巧妙融合在一起, 将本身哼唱来完成的音乐作品通过其他的表演形式来完成, 便会赋予音乐作品新的生命力, 使其拥有更加深远的内涵。 例如新疆音乐作为素材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 下文要具体分析的《春舞》 就是取材于新疆音乐的钢琴作品, 以新疆维吾尔族具有舞蹈性的节奏作为音乐的骨架, 塑造出热情豪放、 慷慨激昂的音乐形象。
第四种是以歌剧、 舞剧或是戏曲作为创作素材的作品。 戏曲是中国的国粹, 拥有悠久的历史, 门类派别众多,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如 《红色娘子军》 《虞美人》 等钢琴版本就是由杜鸣心和吴祖强创作的同名歌舞剧改编而来; 钢琴家倪洪进创作的 《练习曲》 中的第一首就是借鉴了京剧, 来源于京剧曲牌 “小开门”, 第三首则是借鉴昆曲的曲牌为音调。
第五种是以中国民间歌曲为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例如由朱践耳先生创作的钢琴曲 《流水》 就是运用借鉴了 《小河淌水》 的曲调, 由这个云南民歌发展而来, 音乐最初像小溪潺潺的流水, 紧接着汇成大河汹涌澎湃,最后又回归宁静, 仿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黄虎威先生创作的 《蓉城春郊》 是取材于四川民歌 《大河涨水》, 选自 《巴蜀之画》, 它的旋律音调悠扬自由, 优美绵延, 川蜀春意盎然的景色仿佛就在眼前。 除了上述这些作品之外还有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浏阳河》、 周广仁根据陕北民歌 《三十里铺》 改编的钢琴曲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 储望华的 《“茉莉花” 幻想曲》 等。
《春舞》 就是取材于新疆音乐的钢琴作品, 它又名《春到天山》, 以新疆维吾尔族具有舞蹈性的节奏作为音乐的骨架, 塑造出热情豪放、 慷慨激昂的音乐形象。 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疆地区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火花, 在新疆不仅有古老的中国文化, 还有波斯文化、 印度文化等, 就是因为众多文化的集结, 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风格。 其中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更具代表性。 如此多元的民族音乐素材吸引了一批优秀音乐家的到来, 他们对这些传统的民族音乐进行收集整理加以改编创作。 在我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的初期, 有许多音乐家利用自身所学的新式作曲方法对少数民族或是边疆地区的传统音乐进行改编创作, 因此谱写了众多保留民族风格的中国钢琴作品, 不仅如此这种现象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 这为我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首中国音乐史的长河, 从古至今不论声乐曲还是器乐曲, 每一首都拥有优美的旋律线条。 对旋律线条,中国音乐里追求有起有伏, 流畅发展, 注重韵味和横向的线条发展。 这种追求与西方的以和声发展为主, 注重纵向发展有着完全不同的听觉感受。 中国音乐注重旋律线性结构的特点, 来源于汉语的影响, 汉语讲究平仄的意蕴, 四声变化使得汉语说起来语调优美, 富有节奏。而音乐则是语言、 语调等因素的抽象表现, 说话的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创作, 因此讲究旋律的此起彼伏, 绵延悠扬。 音乐与说话相同, 进行中蕴藏着情感, 有时澎湃激昂, 有时温婉亲切, 而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就具有这一特性。
新疆民歌中的旋律往往是流畅优美的, 音乐中的旋律是跳进进行的。 新疆风格的钢琴曲中仍然保留着新疆本民族民歌旋律的走向, 运用大跳使旋律进入高音区再逐渐进入到低音区, 下行则多用级进的方法并在结尾加入甩音, 形成抛物线式的旋律走向。 与此同时, 曲中运用重复、 模仿、 呼应等艺术表现手法, 对称方正的结构, 使得作品旋律此起彼伏, 时而活泼喜庆, 时而源远流长。 在 《春舞》 首部的第一个乐段中, 再次出现了开头引子的主题旋律, 两乐句之间相互呼应与对比, 一个是向上的旋律, 一个则是向下的, 这就塑造了抛物线般此起彼伏的氛围。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有众多以民族民间音乐取材改编而来的作品, 其和弦是以五声和弦为主要和弦的。 因此此类作品只能在线性思维与纵向思维中找到能够相融合的点。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主要运用的是传统的五声调式, 它与以十二平均律为主的西方音乐的区别是五声调式是按中国传统的五度相生律产生的。[2]这些钢琴作品保留传统的同时运用了西方的创作手法, 整体通过钢琴的织体展现民族的时代特征。 这些钢琴作品在对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进行创新的同时, 仍然通过各种方法尽可能保留五声性调式的韵味。
例如在 《春舞》 中d 小调和声音阶、 重属和弦和一些四度五度音程都是拥有民族特色的和声织体, 其中乐曲中间部分以G 大调属四六和弦作为强拍, 这里彰显了中国民族性的和声, 因为在西方的创作技巧中四六和弦一般情况下不用作强拍。 整首作品作者依旧延续使用了传统的和声织体, 运用了三度叠加的和弦作为本曲的和声材料, 突出乐曲的风格特点。 例如作者在作品结尾处使用了附加音的和弦结构, 在D 大调和弦的主音上添加了小二度, 这使得曲目产生了更具特色的色彩感, 在稳重的风格中, 又给人余音绕梁的感觉; 同时, 新疆、 阿拉伯风格的音乐材料贯穿全曲, 音乐之间交织交融, 进一步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中的异域风情, 这种民间音乐以钢琴作为表现的载体, 在对比与融合中, 在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吸收西方外来文化作为创新中, 创造了和谐统一的美感。
在音乐作品创作中, 结构的安排是重中之重, 中国钢琴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 主要是运用西方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中严谨逻辑性强的思维模式, 但是这种结构特点不适用中国音乐的 “线性” 思维, 所以为满足线性思维的发展需要, 在创作中根据传统民族音乐的内容、 情感的需求, 将西方音乐创作中的曲式结构进行变化, 用变奏等其他方式进行展开, 根据调式调性、 和声、 节奏、 演奏方式等, 进行结构上的反复。[3]所以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 在创作手法上音乐家们不断打开思路, 打破传统的曲式结构, 将能体现民族音乐特点的结构运用在作品的创作中, 从而促进民族音乐在钢琴音乐作品中的多元发展。
中国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融入民族音乐的元素, 使得作品与地方文化相契合, 彰显出地方音乐的风格特点, 在此基础上, 为了更好地诠释作品, 增强演奏效果提高表现力, 在注重演奏技巧的同时要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 将情感与技巧相融合, 演奏者演奏作品时从表演的情感、 情绪的起伏来对其中的民族音乐元素进行阐释, 从而展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天人合一的和谐, 显现民族特色, 增加艺术感染力。[4]
钢琴音乐作品中所融入的民族音乐元素需要通过演奏来诠释, 这使得演奏者在音乐素养、 音乐处理的演奏技巧上以及对于民族性音乐的处理方式上有更多的要求, 想要更好的诠释作品, 在分析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音乐风格, 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中的音乐语汇进行全面的解读, 更好的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明白其思想, 同时能够理解民族元素在此作品中的文化价值, 理解文化融合的意图, 才能够提高音乐作品表现的感染力。 例如在 《春舞》 中, 作者运用不同的装饰音和节奏来表现新疆民族的音乐风格, 其中作品中的切分节奏模仿的是维吾尔族手鼓的节奏型, 具有异域特色的节奏使得作品强弱对比鲜明, 律动十足, 具有很强的舞蹈性; 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在模仿马儿奔跑的声音, 与哈萨克族乐器冬不拉的音色音响相似。 中间连接的悠扬音调则是运用塔吉克族的音乐特征。 琶音、颤音等装饰音同样是模仿西域神秘的乐器, 四度五度音程使音乐中的民族性加强, 整首作品的发展变化显现出独具特色的西域民族韵味, 旋律主题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时刻被强调, 在表演过程中显现出线性旋律与和声的融合变化, 从而增强演奏效果。
演奏者的情绪影响着音乐的诠释, 所以要想将作品中的真情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重要的是调整表演者状态, 保持良好的情绪, 这样才能将演奏技巧与情感相融合, 为听者打造更好的音乐氛围, 增强音响效果。 以《春舞》 为例, 作者的创作思路巧妙, 富有独特的新疆民族音乐的魅力, 这对表演者的音乐素养、 演奏技巧以及内心的情感要求颇高, 在乐曲的首部, 谱面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触键需要很轻巧, 手指要实但是力度不能过大, 主题旋律应该柔和优美地演奏出来, 使得音乐流畅更具美感; 因为作品中包含了很多新疆音乐特色的音程和弦, 所以在首部的第一乐段演奏过程中, 要控制好每个音符的时值, 依靠手臂来带动手腕和手指, 使得手指快速地在琴键上跑动, 这样可以更好的适应曲子的速度和力度; 在演奏最具新疆音乐代表性的切分节奏时, 要能体现出重拍, 对音的颗粒性与跳跃性, 同时要注意整个旋律的导向, 使得音乐拥有舞蹈的色彩, 以此才能更加符合作品的风格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