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养语境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2023-11-18 16:52
轻音乐 2023年9期
关键词:素养音乐专业

张 震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交融向纵深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转变, 传统与现代音乐表演理念的交汇与碰撞促使在音乐表演类型、 传播样态、 舞台呈现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此同时, 在社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音乐学习者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 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 业余爱好者的迅速激增以及专业学习者在学业、 就业、 从业等方面的竞争也日益凸显。[1]以上都为当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创设出了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高校作为培养音乐表演人才的重要阵地, 承担着传承和创新音乐表演艺术的重要任务, 如何从社会与时代背景的角度关注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 是音乐表演专业建设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然而从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的现状看, 由于受到地区发展不平衡、 专业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匀、 传统与现代表演人才培养理念相冲突等主、 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专业建设方面出现 “各司其政、 各自为主” 的情况, 当然从专业建设个性化的角度看, 这种情况无可厚非, 但是从音乐表演艺术的综合性本质特点看, 应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从综合素养的角度探索具体的实践路径, 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一、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中综合素养的范畴

(一) 人文情怀素养

音乐是人们在进行文化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 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 特别是在历史和当代产生的诸多经典的、 优秀的音乐作品, 无不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 思想和观念。 一般认为, 音乐创作者的劳动被称为一度创作, 在作品中内蕴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音乐表演被称为二度创作活动, 旨在以演唱、 演奏方式诠释作品, 即运用表演技术使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得以呈示和传达, 同时又在表演中融入表演者个性化的艺术思维和处理方式。 因此, 在表演活动中, 表演者的任务具有双重性特征。 正如20世纪西班牙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尔斯所说 “每一个演奏家都应当在触及作曲家心灵的状态中去寻求自己的个性风格”。 这也决定了在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中, 需要从人文情怀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和创造力。[2]

(二) 审美实践素养

审美是开启艺术之门、 通达艺术之路的重要途径,音乐表演美的特殊性在于以听觉感知和记忆为基础, 以表演技术为手段、 以舞台呈现为方式, 实现创作者、 表演者、 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进而显现出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3]音乐表演美的实现是感受美、 发现美、 理解美和创造美的统一, 从当前高校音乐表演教学现状看, 由于教师和学生都过度地强调对技术的训练, 忽视了对音乐本身的理解, 就很容易 “剑走偏锋”, 当今音乐表演中出现的 “炫技” “哗众取宠” 等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音乐本身的艺术趣味, 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从审美实践的角度去关注教学、 关注表演, 忽略了由感受、 发现、 理解到创造的渐进性实践过程。 所以, 在音乐表演建设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实践素养直接关系到音乐表演艺术的未来发展, 也关系到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未来生存。

(三) 表演技术素养

音乐表演技术是一个双重性概念, 又是一个扩展性概念。 首先, 从概念双重性的角度看, 以声乐演唱技术为例, 实际上包含演唱技术和表演技巧两个方面。 演唱技术体现在呼吸、 气息、 发声、 共鸣等机能层面, 以及字音、 字味、 字情等语言层面。 表演技巧体现在形象塑造、 情感表达、 肢体语言设计等层面。 由此说明, 在声乐的教学中, 应实现演唱技术和表演技巧教学的平衡,而不是偏重于任何一个方面。 其次, 从概念扩展性的角度看, 以器乐演奏技术为例, 由于乐器的类型不同, 如气鸣乐器、 拉弦乐器、 弹拨乐器、 打击乐器等, 决定了在不同类型的器乐表演教学中, 有着各自的演奏技术体系。 以外国作品为内容的钢琴表演教学为例, 虽然在弹奏技术层面和表演技术层面有着共性特征, 但由于作品的风格不同, 或者作曲家创作风格的不同, 决定了在弹奏技术的运用上也要有所区别, 如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在触键、 踏板、 装饰音等技术的运用上就有着很大的差异; 同样是钢琴练习曲的教学, 巴洛克时期巴赫的作品、 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的作品以及浪漫主义时期肖邦的作品在技术运用上也各有风格, 所以在音乐表演技术素养的培养上, 应做到区别对待和个性呈现, 体现出了音乐表演技术的扩展性特征。[4]

(四) 音乐分析素养

在当前音乐学科专业方向划分日趋精细化的背景下, 虽然各个专业方向正朝向纵深化发展, 但是也存在着音乐各专业之间 “分崩离析” “隔阂渐深” 的情况,而专业之间联系不紧密也是在当前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过程中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 在传统音乐表演观念中, 音乐分析更倾向于理论范畴, 与表演专业关联性并不大,其造成的后果是, 由于学生缺少对音乐分析实践的训练, 很难把握作品的创作内涵和风格特征。 如琵琶表演专业的学生, 首先要了解传统琵琶曲中文曲、 武曲、 大曲的艺术特点, 才能为现代琵琶曲的演奏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 具体到某一首乐曲的分析, 还需要从作曲家的创作动机出发, 理解作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然后再从音乐要素与表演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去分析作品, 进而从整体上把握音乐的风格。 因此, 在音乐表演专业建设中, 需要在课程设置、 教学理念等各方面更多地对学生音乐分析能力进行培养。

二、 综合素养语境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诸方面

(一) 课程建设

课程指的是体系化、 条理化、 序列化的教学内容,在综合素养语境下,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建设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课程设置是否贴合当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需求、 课程管理是否有序合理、 课程教学理念是否具有前瞻性等都是在课程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已基本形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 课程类型有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种。[5]而各学校依据自身的现实条件, 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又有所不同,以表演专业课程为例, 艺术院校、 音乐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较为齐全, 综合院校与师范院校次之, 理工科院校和地方普通高校再次之 (以上排序是基于国内高校整体课程设置, 不排除个别理工院校课程设置优于综合高校)。 以公共课程为例, 综合性院校、 师范院校、 理工科院校和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学科专业较为齐全, 在表演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 较为容易实现课程资源的互补, 尤其是对表演专业教学提供人文学科资源有着先天的优越条件。 因此, 由于高校性质和定位不同, 在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建设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在课程建设上, 各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从学科联合、 课程互补的角度不断完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 要注重将人文学科与表演学科充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在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过程中,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 首先, 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体现为: 在本科、 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中均采用 “一对一” 教学模式, 在此种模式下, 教师的道德思想、 艺术观点、审美理念、 专业技能等均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 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前提就是专业教师要具备综合素养。 在此种情形下,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曲目的练习和表演时, 才能从人文情怀、 审美实践、 表演技术和音乐分析四个方面对曲目进行全面的诠释。 其次, 作为音乐系、 各表演方向教研室的执行者应注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 教学汇报等活动, 善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关注各个表演专业的发展, 从整体上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 再次, 从音乐表演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看, 老、 中、 青年教师 “三位一体” 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各高校中, 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仍然需要坚守 “内行指导内行” 的理念, 老教师要做好 “传、 帮、 带” 工作,中、 青年教师应成为教学骨干力量, 才能够集结教师队伍的力量, 促进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良性发展。[6]

(三) 学生自我管理建设

作为新时代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 应积极主动承担起传承、 传播和弘扬音乐艺术的责任, 这就需要在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过程中, 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 由学校、 教师引领学生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 学生自我管理基本上包括认知管理、 学习与实训管理、 生活管理三个方面。 首先, 从认知管理看, 学生需要从思想意识上认清自己专业的特色以及发展规律, 只有增强意识才能够付诸行动, 这也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音乐表演的关键任务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即以人文情怀为基础、 以审美实践为途径、 以表演技术为手段、 以音乐分析为辅助。 学生只有建构起养成综合素养的意识, 进而为实践行动提供动力上的支持; 从学习与实训管理看, 在综合素养语境下, 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表演技术, 从演唱、 演奏等实训中就能够看出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如在乐队演奏实训中, 面对不同时代和风格的音乐作品, 需要学生以扎实的综合素养去了解作品的创作内涵、 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 把握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 做好这些基础的工作之后, 才能提高实训的有效性。 所以, 做好学习与实训管理, 就是要明确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从日常管理的角度看, 学生在学期间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技能, 除此之外,作为表演专业学生, 还需要善于观察生活, 从生活经历中去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情感, 有助于在演唱、 演奏不同的音乐作品时形成情感的共鸣。

(四) 教学评价建设

在综合素养语境下,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评价建设应体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课程评价、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等方面。 从课程评价看, 课程设置是否具有科学性、 完善性、 针对性应当是评价的出发点, 课程的科学性体现在各课程是否围绕音乐表演而展开, 是否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课程的完善性体现在与音乐表演相关联的综合素养课程是否设置完整, 是否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程的针对性体现在与音乐表演相关联的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支持度是多少, 是否能够达到综合素养培养的要求。 从教师评价看, 高校教学、 教务部门以及教师同行需要定期对教师的备课情况、 课堂组织、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成果获得等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起到增强教师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作用, 同时还需要注重对教师综合素养能力的评估, 定期开展教师专业技能比赛、 教师综合素养水平测试等活动; 从学生的评价看, 应改变当前以期中测试、 期末测试为主的评价模式, 要实现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将评价贯穿于专业教学、 日常实训、 教学成果汇报各个方面, 将人文情怀、 审美实践、 表演技术、 音乐分析作为综合素养评价的主要内容。

三、 综合素养语境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诸意义

从综合素养的角度审视和推动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 其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优化与完善表演课程。 当前我国音乐表演专业基本上分为两个方向, 即声乐表演和器乐表演。 这两个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共性特征, 也有着个性差异。如声乐表演主要是根据唱法进行划分, 如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通俗唱法; 器乐表演则是根据中、 西乐器进行划分。 因此, 在综合素养语境下, 优化和完善表演课程的前提就是依据表演类型而建构各自的课程体系。 如钢琴表演专业课程除了专业主课、 公共基础课外, 还需要增加钢琴艺术史、 钢琴技术史、 钢琴文献史等专业基础史论课程以及重奏、 室内乐等专业基础实践课程, 以此起到辅助专业主课的作用。

二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在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中, 不仅要求从表演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在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中, 教师也需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目标,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以民族器乐表演教学为例, 琵琶、 古琴、 笛子、 笙等民族乐器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由这些乐器所演奏的传统曲目, 均是在历史上几经磨砺出的音乐经典, 在对这些曲目的教学中, 教师要以丰厚的人文知识素养、 厚重的道德精神素养向学生阐述和说明曲目的产生、 发展和在音乐史上的影响, 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这些经典乐曲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生命意志和价值追求。 由此可知, 教师的综合素养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更关系到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

三是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在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过程中起到诊断和调节的作用, 通过对一定时期音乐表演教学的评价, 能够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从而能够使问题得以解决并朝向良性趋势发展。 在综合素养语境下, 需要改善传统的以学生为评价对象的单一性、 狭隘性评价体系, 建构起课程、 教学、 教师、 学生的立体性评价体系, 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也力求多样化、 广度化和全面化, 因此, 在综合素养语境下, 教学评价体系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建构起到创新和推动的作用。

结 语

从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的角度看, 其涵盖的内容是多元化的, 包括了课程、 教师、 学生、 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 然而从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的最终目的看,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新时代音乐表演人才。 在综合素养语境中, 新时代音乐表演人才必须具备人文情怀素养、 审美实践素养、 表演技术素养和音乐分析素养, 由此而构成了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中有关综合素养培养的四个方面。 同时, 综合素养的提出并不只是针对学生, 作为专业教师也需要具备综合素养的特质, 才能在表演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起到引领性的作用。在以综合素养为培养目的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路径上, 应达到课程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自我管理建设、 教学评价建设的统一, 从而体现出综合素养语境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的意义。

猜你喜欢
素养音乐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