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文 刘韦一 刘宏远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近些年,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过程中,高校积极发挥作用,选派优秀的人才到地方乡镇担任驻村干部,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智商、高科技人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校驻村干部的筛选和选派对于地方经济繁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环节,也是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广大高校要响应国家及政府部门的号召,持续做好驻村干部的选派和乡村帮扶工作,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底,扎实推进驻村工作,深入基层农村,增加乡村振兴战略的青年人才储备,积极促进地方经济进一步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校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是智力与科技高度集成的场所。高等院校选派的驻村干部都是专业技术突出、文化底蕴深厚、管理能力较强、责任感较强的高素质人才,是乡村振兴中农村依赖的重要智力资源[1]。高等院校要落实选派干部的重要任务,强化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借助于高校专业优势,完善选派干部监督考核机制,积极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农产品营销提供科学的建议,构建农产品支撑平台体系,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带动乡村产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2]。
乡村振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发展战略,人才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政府部门及广大高校都要肩负起重要的职责,选派具备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驻村干部,助力乡村发展。乡村干部是乡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带动者,很多政策的传递、经济建设计划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落实都要依靠乡村干部。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场所,从中筛选出突出的人员到乡村兼任干部,是带动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这些干部将村部管理、乡村治理、农村产业经营、农业经济发展工作逐步捋顺,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选派驻村干部与村民零距离接触,通过采取科学的产业帮扶、文化建设、教育扶贫等,从源头根治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基层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融合,提升乡村振兴的最终效果。
我国各省市高校林立,如辽宁省是众多高校的聚集地,有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沈阳农业学院、沈阳工业大学等100 余所高校,这些高校每年为辽宁地区的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对于辽宁一些乡镇农村地区而言,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乡村缺乏优质人力资源,尤其缺乏与农业技术、科研相关的复合型人才,导致一段时间内乡村振兴工作难以取得显著成效。很多高校毕业生为了获得更优质的生活,往往选择一些发达城市,或相对青睐一线繁华城市,导致乡村地区人才匮乏明显。国家看到了这一趋势,向各地区乡村下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从2013 年开始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截至2022 年年底,全国累计选派驻村干部超过290 万人,累计选派超过25.5 万个驻村工作队伍,与200 万名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一起奋战在农村经济建设第一线,为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广大高校选派干部占据比例较大,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优质人才[3]。
脱贫摘帽不是扶贫最终的落脚点,是新奋斗的起点,全国范围内乡村振兴战略的广泛实施,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最可靠也是最难得的资源,要做好招商引智,保证各类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和农村建设事业中,为乡村实现脱贫致富强化人才储备。高校选派干部可以夯实农村组织管理体制,高校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级智库,成了部分农业机制改革的实验场所,尤其一些农业院校,与多地农场合作,开展农业技术科研,包括农作物培育、水源检测、天然矿泉开发、农产品升级、农业半成品研制等,业因人才而兴,高校的服务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后盾[4]。高校是选派干部的主力军,选派的干部能够积极带动广大农户参与到乡村发展事业中,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补齐农村人才短板,带动广大青年回村创业。
农村农业发展中资源短缺是短板,高校选派的驻村干部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各企业建立良好关系,便于农业项目的申请,便于招商引资,进而改变农村地区的面貌。首先,聚集资金资源。高校驻村干部将所在村子作为帮扶点,一般高校会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当地筹措相关资金,促进部分农业产业升级等,或代表村子与企业谈判,以优质农产品吸引投资。其次,项目资源的支持。驻村干部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争取来适合的发展项目,因为农村相对闭塞,很多信息难以流入,高校驻村干部的选派可以带去一些先进的经济发展信息,有助于将一些适合的项目引入到农村,如一些蔬果种植、畜牧养殖等项目,促进农村地方经济的繁荣。
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和受众的关系是平等的,政府部门与广大公民的相互交流必须建立在平等之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驻村干部是政策的执行者和活动的组织者,村两委和驻村干部要积极发挥自己的组织带动作用,开展对农户的点对点帮扶,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指导,致力于农民持续增收,这也是驻村帮扶工作的重点之一[5]。驻村干部承担的责任十分重要,部分高校选派的干部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没有认识到其对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相关政策解读不到位,宣传工作不够细致周密,没有结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现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使用了大量的“指导”“协助”等词语,可见,驻村干部要积极参与到农村管理及农村发展等工作中,起到协调、促进作用。部分高校的驻村干部担心自己的意见左右原有干部群体,很多可操作性建议不敢直言,使驻村工作进展缓慢,且部分驻村干部依赖于村两委,很多资料亲自调研较少,难以掌握真实情况。
针对地方经济发展实施的麦克拉夫林政策执行互动理论的描述,政策的执行者和对象处于不同立场,执行者与实施者的价值观念对于各项工作成果影响较大。高校选派的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比较关注短期效益,部分干部想要体现自己的工作实效,往往欲速则不达,很多工作需要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以面子工程替代长效机制。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驻村干部没有从农业经济发展长远角度出发,与村民沟通不足,开展工作与实际情况不符,没有真正达到带领农民创业致富等目的,农业生产力刺激不够。
高校选派干部投身于农村基础建设中,因为这些筛选出来的优秀人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但部分选派干部脱离本职工作之后到乡村驻村,自己的工作岗位被取代,返回学校后部分员工岗位竞争优势降低,导致部分高校员工对于参与选派干部活动不积极,甚至个别员工表示不愿意参加这样的工作指派。高校缺乏对选派干部的职位晋升管理机制,缺乏足够的激励导向,使部分教师和后勤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定力,工作积极性被严重打击。高校选派干部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去陌生的乡村工作,生活条件较为艰苦,部分农户不配合,驻村干部工作压力较大,部分高校未组织选派干部开展相应培训,跟踪关怀不足,也是影响驻村干部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乡村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要建设适合的农业产业布局,进而实现产业扶贫的最终目的。驻村干部要摒弃功利化的思想认识,要积极引导发挥农业产业的造血功能,为繁荣农村经济站台,强化农业产品定位,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刺激农村发展动力,进而实现产业发展的目标。目前,各地乡村振兴中产业帮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尤其对于贫困山区的发展没有奠定智力基础,农户对于产业化经营的热度不高,对于驻村干部提出的发展意见不够认可。部分地区驻村干部动员农民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分红的形式每年领取收益,广大农户没有参与到农业生产过程中,驻村干部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扶持不够,导致部分乡村地区的经济现状难以改变。
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强化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才能够刺激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攻克的重要堡垒,对于比较闭塞的农村而言,外来产业扎根难度较大,且产业链不够完整,很多因素导致市场活力不足,因此,要刺激农村市场的活力。要注意推行乡村领班制度,强化驻村干部参与产业扶贫工作,推广建立利益连接体,使农户参与集体合作社等,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农产品采收,给予合理的市场价格,保障农民的利益。其次,要促进农民资产的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的融资,拓宽农村资金流动渠道,使各类资源不要闲置,带动广大农户参与新的致富之路。另外,如果村庄较大,可以建立集体经济形式,增强村级组织能力,为农民创业提供资源对接平台,给予强大的金融支持,例如农业贷款等,带动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培育高质量乡村产业。
高校选派的干部充实到农村工作中,一方面是为了积极解决“三农”问题,为农村发展送去充足的智力资源,另外也是要利用这些人才的专业优势,带动农业生产改革,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的繁荣。目前,由于农药使用化学残留的影响,农副产品中绿色环保要求逐步提高,驻村干部也要重视农副产品营销中的环保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在助力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调动生产技术、植物种植、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解决一些棘手问题。积极引进科研人员,针对植物生长、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生物除草剂及肥料技术等进行研究,进而促进绿色发展,保证种植出无公害的绿色果蔬产品,进而提高种植户的收益。在农副产品营销中,驻村干部要发挥其优势,打开农业产业营销的新思路,开拓生态有机产品的需求市场,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条件,对当地土壤、环境进行检测,提高耕地质量,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质量[6]。
很多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逐步开始运用网络科技,积极构建农业产品的网络营销平台,选派干部要明确现代技术对于乡村振兴的影响。很多偏远农村的种植与养殖产业营销手段较为单一,消费群体规模较小,且农副产品包装简单粗陋,甚至部分农产品没有经营许可就开始销售,缺乏售后保障,消费后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导致部分消费者购买一次后体验不佳导致后期不愿意再次回购。高校驻村干部要发挥高校智囊团的作用,定期组织经营农户进行营销策略培训和教育,探索电商运营新模式,鼓励农民将一些农产品在网上进行销售,但是必须要严格经过筛选和检验,对农产品进行品牌化包装,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首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宣传农产品及产业信息,包括谷物、蔬菜、水果、蛋禽肉类等,积极宣传惠农政策,使土特产销售不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实现农户自主销售,给农民带来更大的便利。其次,驻村干部可以积极与电商企业合作,如淘宝、拼多多、美团、京东等,指导农民学习如何利用电商平台进行营销。可以积极传授购销技术,发挥第一书记的影响力,使驻村干部成为农产品代言人,打造农产品绿色品牌,促进有机水果、粗粮的销售,保证帮扶工作的效果。高校选派的驻村干部要积极协调农产品交通运输问题,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道路工程建设与施工,进而保证交通顺畅,保证农产品不会因为运输问题而滞销,同时与多个企业合作,可以将一些农产品作为原材料生产饮料和罐头等产品。驻村干部负责农产品的统计、分类、销售与分发工作,促进线上线下销售的融合。
驻村干部要积极挖掘乡村的文化资源,激发农户的文化自信心,将一些具备历史文化资源的地区打造为乡村休闲旅游景点,将一些项目申请国家非遗保护名录,例如一些刺绣、制作工艺等。驻村干部要承担起重要的宣传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驻村干部可以组织当地村民开展一些公益展览,吸引外地游客到当地进行参观,使其成为文化休闲旅游重要资源。此外,驻村干部要引导当地农户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定期组织村民们开展文化交流及娱乐活动,带动村民重视当地的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吸引企业投资,建设符合当地文化的休闲旅游项目,积极吸引游客,促进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乡村振兴视域下,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广大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动植物资源,要充分调动乡村的生产力,积极引导和组织,刺激农村经济,盘活现有资源,统筹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高校要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现阶段选派驻村干部就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带动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驻村干部要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高校智慧阵地的重要作用,在农村中发挥带动与引导作用,积极宣传有关政策,强化资源配置,积极引进资金和人才,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建立产学研基地,提高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理念,打造更多乡村新兴产业,协同高校以及社会各领域的专业型人才,创新乡村产业格局,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